1、李益(李益(746746年年829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出身甘肃阳,唐代诗人。出身甘肃 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年)登书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
2、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致仕。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江南曲、从江南曲、从军北征等。军北征等。字词积累字词积累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位于现在的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位于现在的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成本,故址位于现在的宁夏灵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成本,故址位于现在的宁夏灵武西南。武西南。回乐烽:烽火台的名称,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烽:烽火台的名称,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回乐烽烽”,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3、,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一作芦管:笛子。一作“芦笛芦笛”。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尽:全。尽:全。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月如霜。不知何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nn”韵韵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
4、处吹起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思念家乡。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元年,建中元年(779779)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朔方节度使崔宁,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边塞月夜的的独特景色。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独特景色。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夜色,凄神寒骨。视线由远及近视线由远及近。手法上,运用
5、手法上,运用比喻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喻成白雪,将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喻成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营造出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借这寒气袭明月比作严霜,营造出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渲染心境的的愁惨凄凉愁惨凄凉。自然的引发思乡之情。景。自然的引发思乡之情。景中逾寓情。中逾寓情。诗中诗中“沙似雪沙似雪”、“月如霜月如霜”描绘出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写出了诗
6、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寞。“一夜一夜”和和“尽望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切。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乐然唤醒乐“征人征人”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至此,诗中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至此,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让人体会到那种苍凉的景色、声音
7、、感情三者融为一体,让人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旷远的意境。小结小结:诗歌是优美的,语言凝练,原本:诗歌是优美的,语言凝练,原本不可以用直白的现代汉语译读。但是不同的不可以用直白的现代汉语译读。但是不同的译读结果,让我们领略到不同角度的诗意美。译读结果,让我们领略到不同角度的诗意美。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蜿:夜晚登城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
8、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如同深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凉幽怨的芦笛声。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夜上受降城闻夜上受降城闻笛笛:表现了征人置身:表现了征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和生发边塞绝域的孤独和生发出的思乡情愫。出的思乡情愫。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抒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抒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
9、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愁?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愁?“不知何不知何处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一夜”和和“尽望尽望”又道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内容情感: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内容情感: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战士(包括吹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战士(包括吹笛人)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手法: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以深秋沙漠的风景、月下边塞的全诗以深秋沙漠的风景、月下边塞的景色、夜下芦管的悲声,景色、声音、景色、夜下芦管的悲声,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所以当时便被谱入弦感受融为一体。所以当时便被谱入弦管,度曲入画,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管,度曲入画,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熟练背诵此诗熟练背诵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