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部编版四四年级年级上上册语文册语文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1 观观 潮潮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体会 “潮来时 ”的壮美和神奇。 2、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背诵部分语句。 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领略“潮来时”的壮美和神奇。 3、领悟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潮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 (出示课题:观潮)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大潮 , 自古
2、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3、 “观潮”和“天下奇观” ,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 ,教师请教了一下字典,共有三种 意思。请你选一选。 屏幕显示: “观” (1)看; (2)景象或样子; (3)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 *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 ,请你打开书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喜欢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笼罩 屹立 人声鼎沸 横贯 山崩地裂 恢复 (1)指名读,注意指导“鼎、崩、沸”的读音。 (2)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3、3、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学生交流反馈: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5、 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我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 想不想看?我们就一块儿来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 ) 三、朗读体会 1、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请你找出来!指名读课文 3、4 自 然段。 2、自己读读 3、4 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划一划,然后努力 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划读) 3 、学生交流 屏幕
4、随机分别显示三个重点句子,预设: 第 1 句 我特别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1)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怎样的?谁来学学看。指名学,全班学。 (2) 师: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 用得多形象啊! 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齐读) (3)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第 2 句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 2 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1)假如当时你也在人群中,当你看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的心情怎样?你 会怎么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呢? (2
5、)师生共设情境,演艺兴奋的情景。师:看哪,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 群又沸腾起来 (跳着, 叫着,挥舞着手, 有的喊: “噢! ”有的喊: “快看, 潮来啦! ” ) (3)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把它找出来。读出这种 沸腾的感觉来。 (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1)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2)读出激动的心情。 (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 (1)两丈多高的水墙,多么壮观!咱们能读
6、出壮观吗? (2)大组赛读、齐读。 第 3 句 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而来 ;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1)喜欢这两句的举手。 (学生举手) (2) (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 易。咱们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读学生评价) (3)你们评价得真好,读得也真不错,能让我读一读吗? (4)谢谢鼓励,又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齐读) 四、理清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
7、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 实, 作者写得很有顺序的。 下面, 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 看谁本事大, 能 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 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屏幕出示:午后一点左右,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 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 像 大 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生听)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
8、写) (校对) 2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板书:远 -近 3、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 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来 , 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我们通过感情朗读, 理解并积累了好 些词句,还学着用了。你们学得真好。回去以后要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想一想,既然 潮来时的景象这么雄伟壮丽, 气势磅礴, 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 潮过后呢?第二个 问题, 就是请大家回去查找资料, 探索一下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下堂课我们 一起讨论。
9、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 了浙江省杭州湾, 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 这节课, 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 塘江大潮。 3 一边播放录像, 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 (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 激发学习课文 的兴趣。 ) 2、学生谈观感。 (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 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 。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0、: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 “一边读一边想” ,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 先读读课文, 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 然 后,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 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 (引导注意顺序) 2、 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 2 的语句;在此过程中, 运用多种
11、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 (1)课后练习 2 语句的教学。 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交流汇报。 (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 小结归纳: 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 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 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
12、教学。 江面很平静, 一层蒙蒙的薄雾。 午后一点左右,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 白色城墙。 霎时, 两丈来高了。 三、积累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2、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 达了这个意思。 (1)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2)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3)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4)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5)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
13、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6)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3、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屏幕显示: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浩浩荡荡生领读, 师 跟读。 四、选择重点词语。复述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4 五、总结归纳 这节课, 我们通过读文, 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深深地感受到钱塘 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如果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 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教学后记】 走月亮走月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
14、语。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 体会月光下 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体会 “我” 与阿妈浓浓的亲情, 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发挥学生的想象, 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 美。 【教学
15、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 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 再来感受一下吧。 (板书课题:走月 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 2、学生自读课文。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 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
16、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 (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 在这里是“运载(zi ) ” 。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5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吧。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 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 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
17、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 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 月光是那样柔和, 照亮了 照亮了 也照亮了 ”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 “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 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 第四自然段: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 “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 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 的香味, 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 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 的数不清的月亮。 秋风轻拂,无数
18、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 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 情。 )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 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 嗅到 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 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 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
19、作者感到愉快、 高兴, 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 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 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 理解作者的感受, 并有感情地 朗读。 )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 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 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 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 并通过 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 阿妈拉着“我”的手, “
20、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 我 们贴得很近, “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 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 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 并个性化的朗读。 ) 第七自然段: “我” 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 好像也在天上走着, 走 着 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 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 阿妈就是那美丽的 月亮, “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 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 6
21、 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 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 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 是那样的温暖, 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 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 再读全文, 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
22、,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 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 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 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教学后记】 现代诗二首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 6 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
23、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 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 照红了江面, 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 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 - 一瞬(shn) 2. 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7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 后改
24、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 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 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 年他应经 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 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 旧梦 卖布谣等。 1931 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 年 2 月 13 日, 刘大白静静地躺在 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 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25、 倦了。 2. “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 追求自由的精神。 4. “妆” “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 “妆” “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 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 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 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
26、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 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教学后记】 繁星繁星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 、 “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8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出示课题
27、: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 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 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 (放幻灯)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 (放幻灯)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 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 (从前) 家乡庭院 (三年前) 南京菜园 (如今) 海上舱面 9. 学习第一段: (1)
28、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 (用 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 (放幻灯) “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4)小结: 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 (0.1 学) 习三第年二前段 (: 1924 年) 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 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 (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 (放幻灯) “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 “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
29、子: 然而 )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 光外 , 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 求 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 虽然 然而 ”句中不用“然而” ,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 “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 ,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 如今(1927 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 老师是怎样教
30、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第二课课时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 (幻灯)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 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 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 谈谈自己的体 会(结合课后练习 2 、3、4 题加以解决) 。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 (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9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 、 “三年前” ,还是“如今” ,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 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
31、?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 朋友 (更亲切) 老朋友 (陶醉了) 。 在作者笔下的星天, 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 作者爱月夜, 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教学后记】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 认识“荚、豌、按、僵、苔”等 8 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 16 个 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32、3. 理解文本的内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 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 1. 认识“荚、豌、按、僵、苔”等 8 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 16 个 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 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 , 你们对豌豆熟悉吗?在通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
33、生命、有思想的。你们看 - 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 , 来到这个世界上 , 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 (教师板书: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 初步扫除语言障碍; 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 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 3. 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 ;
34、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 10 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左右结构:豌、按、枪、玻、璃、探、愉、绕,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绕”是左 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曾。 半包围结构:适。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 词语理解: 僵硬: (肢体)不能活动。预感:事先感觉。 丰满:充足。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四、课堂小结 1. 学生抄写生字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
35、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字词。 探出愉快盘绕不曾按照舒适恐怕玩具枪集体订正。 2.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围绕着什么写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5 课一个豆荚里的五 粒豆 (板书课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二、理解课文。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 2. 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 “变得僵硬” 具体说明了豌豆们已 经成熟,想出去了。 3. 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1 小组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 的角度提出问题。2 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36、 4. 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 (板书:自高自大)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板书:满足 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 (板书:随遇而安) (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5. 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落到脏水沟里) 小组讨论后回答。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a. 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 ,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b. 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c. 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 d. 小姑娘
37、看到豌豆开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puXuewaNGco 生: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的内容提出来的, 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 生:因为这粒豌豆正好落在青苔的缝隙里,适合豌豆的生长。 11 生:小女孩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去, 即使到院子里都不能, 窗台上的豌豆苗正好可以陪伴 小女孩,也就是一个小花园,也是母亲一个美好的愿望。 生:一粒自大的豌豆没什么了不起。 我还知道小女孩看到豌豆开花心情很好。 小豌豆就是 希望,是女孩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 7. 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小组讨论。 生:豌豆的成长给了女孩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女孩因此变得坚强,
38、所以慢慢 好起来了。这就是奇迹,是爱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 感受到了爱的幸福, 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 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落到脏水沟里第三、四粒:射的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株植物随遇而安爱 【教学后记】 蝙蝠和雷达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认识 7 个生字,正确书写 12 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
39、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 又是如何 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 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 宜 用电教手段, 实施直观教学, 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
40、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 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 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 块儿来学习 11 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12 、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 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 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
41、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 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 五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你可以通过填表, 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 费了不少功夫, 那蝙蝠和雷达到底 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
42、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 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 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教学后记】 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 明确单元学习专题,了解本单元的学习要
43、求。 2. 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激动、自豪的心情。 13 3. 认识“赖、耕、潜、舶、哲”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 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 等词语。 4. 从具体事例中了解 20 世纪的重大发现和发明, 在进一步区别 “发现” 与 “发明” 的同时, 感受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展开丰
44、富想象,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补充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愿望。 【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 20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过去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本册课文的最后一个单元, 去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 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 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板书课题, 读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 2. 出示作者简介: 路甬祥, 1942 年出生, 浙江慈溪人。 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
45、院院士。 (简介“院士”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是 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院士”这一称谓用来命名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 ) 3理解“世纪” 。一个世纪是多少年?( 100 年)我们现在生活在几世纪? (21 世纪) ,上个世纪就是( 20)世纪, 二、整体感知,引发兴趣。 1出示阅读提示: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遇到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感兴趣的句子旁作出批注。 (2) 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思考: “呼风唤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 小组交流解决课文中泡泡出示的问题。 2. 检查
46、生字词 这些生字词走到课外,看你是否还记得?(齐读,开火车读。 ) 对于这些生字词,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从音、形、义上提醒) 3. 交流阅读提示(2) ,解决问题。三、细读品悟,情境入趣。 1. 了解设问句,感受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0 世纪, 谁靠什么呼风唤雨? (20 世纪, 人类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 你从哪里知道的? (课 文第二段)读一读,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自问自答)这样的句子称为“设问句” 。设问句通常 有强调重点,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恰当运用它。 2自读自悟 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一个 “呼风唤雨的世纪” ,文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
47、的?默读 课文,请同学们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文中的重点词句细细体会,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做上 标记。 读后交流。 (板书:一百年“ ”上百万年) 3导读赏悟 (1) 第 2 自然段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谈体会。理解“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从“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 14 类生活大大改观,其改观程度大大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年的总和” ,体会“呼风唤雨” ,体会科技 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之大。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那些“发现”与“发明”呢?过渡到第 4 自然段的学习。 (2) 第 4 自然段 第一个分句说的是“发现” ,第二个分句说的是“发明” 。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中例子, 再选择自己了解到的例子, 和
48、同学之间交流, 感受现代科学技 术的成就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从中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 处。 过渡:感受了 20 世纪的伟大成就,我们再去看看 20 世纪之前的人类生活。 (3) 第 3 自然段 谈谈“农耕”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指名回答: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 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 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类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 “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 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完成填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 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 神话里的“千里眼” 、 “顺风耳”
49、 、 “腾云驾雾”是怎样的本领,猜想古代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 愿望、幻想,人们为什么要有这些幻想。学生交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请学生 展开想象完成。 “嫦娥奔月”寄托着人类()的美好愿望。 ()寄托着人类()的美好愿望。 再结合课前自己查阅的资料, 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现实。 小结:我们的祖先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 这些美好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 靠的是什么?是 现代科学技术。 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引用在本文中的作用。 (这是一过渡句,说明现代科技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 ) 4. 通过 20 世纪前与后进行对比,学生体会“二十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 5. 了解说明方法。 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这两段话为了说明世纪的科学成就, 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 法? (举例子和作比较, 祖先的幻想就是今天的现实, 多么强烈的对比。课文中还有哪里有对 比 ?跟王公贵族比,说明现在生活的美好。 )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即使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