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 一 课 人格品位 教学目标:1、理解“人格品位”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人格品位”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人格品位”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人格品位”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多闻 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庸也 语译: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2、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孔子家语 语译:孔子说:“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
2、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分清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备了。”三、细察勤问 周易系辞开篇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中华传统思想认为:社会秩序非常重要,但是高下不是以权势论,也不是以财富论,甚至不是以辈分、年龄论,而是以德行论的。尚书中言:“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就是造福他人。为他人造福越多,就越尊贵。虽然现实社会距离这个理想还有差距,但是我们的先辈能提出这样的文化理想,以此作为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人有人格高下,有品位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做人应做高品位的人。高品位并不是追求财富多、权力
3、大、名气盛、学历高、外表华贵、附庸风雅高贵与低下之分唯在人品。有德有节之人,可称为圣贤。做人就要以圣贤为目标,立志做有德之人,做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你对人品的高贵、低下有什么看法呢?四、乐学深思 中国自古就有人才举荐的制度。这种制度贯穿整个,十元以两汉和魏晋时期为发达。魏文帝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以人品定官职,在世界历史上独领风骚。“九品中正制”是由“中正”官组织地方上的有德之人品评人物的行状(品行才能),分九等标识,再参考其他能力,以此授其官职。品评人物之风在中国长盛不衰,成为民间舆论的重要导向,对扶正公道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品评人物之书,通过大量的
4、逸事、言行对汉魏六朝的名士一做了点评,行文简峭隽永,是古代笔记中的精品。现在我们来看其中几则,体会一下人品的高下: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 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仔细阅读上面几则选文,思考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人品高下,你将怎样评定选文中出现的几个人?五、善辨明理 在中国古代,能够载入史册的人物大体有两种:一是圣贤;一是豪杰。圣贤与豪杰的区别在哪里?朱熹说:“豪杰而不圣贤者有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毛泽东认为:圣贤与豪杰的区别在于圣贤是德行与功业的统一,而豪杰只有外在的事功。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二十四史,里面除了政治家、军事家、财政家、艺术家、学问家、宗教家等,还记载了很多普通人物。这些普通人物没有什么显耀的功绩,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外在条件,之所以被载入史册,靠的是他们高洁的品行。如果论外在
6、条件,我们经常会觉得已不如人。从历史上讲,时代条件、人物自身条件不好的情况很多,但很多人物克服困难,凭借高洁的品行留名史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者诸侯相互征伐,社会环境并不好。孔子周游列国,几乎未碰到“识人之君”。然而,他却立德立言,被后世尊为圣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在品德的修炼,立志立德,希圣希贤,争取成为时代的主人翁。想一想:我们应该向圣贤学习什么?第 二 课 希圣希贤 教学目标:1、理解“希圣希贤”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希圣希贤”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希圣希贤”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希圣希贤”的
7、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多闻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语译: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
8、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 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三、细察勤问 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其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对道德人品的追求没有天赋可言,人人都可以立志做有德之
9、人。希圣希贤,就是以圣贤为榜样,向圣贤学习,以立德向学为追求目标。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教导子女立志学习,大意是:孔子说:“我 15 岁立志于学习大道。”圣人的一生就在这一句话中决定了。真的能学而不厌,这就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古代的圣贤跟我们一样都是人,我们为什么要自暴自弃、不去学习呢?如果立志于学习,以圣贤为目标,谁又能阻挡?所以,立志于学是成为圣贤的第一步啊。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其实学道往往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小事开始,下决心做好人、做勇者、做贤士,一切皆有可能。想一想:你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圣贤之路呢?四、乐学深思 王阳明全集中载:“先生(王阳明)使人先立必为圣
10、人之志。”人生一世,应该自励自强。圣贤、士子也都是普通人经过修习、实践而成的。自古以来,学道、行道就是盛德大业,而成圣、成贤也是有为之士的普遍追求。对圣贤的追慕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也会转化为对传道老师的尊敬。“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是典型。北宋时,理学家程颢和弟弟程颐讲授孔孟圣贤之道,天下士子纷纷赶去洛阳拜他们为师。有一天,学生杨时与游酢(zu)前去求教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为了不打扰老师,两人就恭敬地站着等待,一直没有离开。等程颐睁开眼看到他们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想一想:杨时和游酢为什么要对老师如此恭敬?五、善辨明理 古今很多名人的名字是参照仰慕的古代圣贤而起的。例如:司马相如之名是因
11、其仰慕蔺相如而起的,苏轼因为仰慕白居易的“东坡诗”而号东坡,而邓小平的本名就叫邓希贤。古人大多是以字释名,或名、字互为注释,所以这种希贤式的名字通常就连字一起关联。比如:严武因仰慕苏武而名“武”,也跟苏武一样,字子卿;顾祖禹因仰慕范祖禹,故字景范。还有在别号上声明治学渊源的。例如:因对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佩服得五体投地,郑板桥镌印为“徐大人门下牛马走郑燮”。请查阅资料,再找一些类似的情况,与大家分享吧!第 三 课 齐鲁圣贤 教学目标:1、理解“齐鲁圣贤”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齐鲁圣贤”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齐鲁圣贤”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齐鲁圣贤”的名
12、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多闻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语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
13、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三、细察勤问 孔子是中华圣人,是中华文化的启蒙者、奠基者,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导师之一,也是我们齐鲁的圣人祖先。他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当时中华文化正面临着断绝覆亡的危险。他经过刻苦的学习,融会贯通,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文化精神。他整理文化典籍,树立了道统,使之与政统分离。他兴办学校,担任老师,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儒士。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也是齐鲁的圣人祖先。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使
14、之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到了汉朝,汉武帝听从儒士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士集团参政、主政,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和百姓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念。你知道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与故事吗?请搜集资料,说一说。四、乐学深思 孔子的弟子据称有 3000 多人,其中有 72 人最为出色,被称为“七十二贤”。他们大多数是齐鲁之人。因此,齐鲁文化又被称为“圣贤文化”。孔子的弟子都非常尊重孔子。在弟子们看来,老师是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孔子被鲁国贵族排挤,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以寻求理想的时候,众弟子抛家舍业,挑担仗剑,跟随老师周游列国,保护老师。孔子死后,弟子们守墓 3 年才离
15、去,而子贡又继续守墓 3 年。由此可见孔子在弟子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些孔门弟子此后分散各方,牢记老师的嘱托,继续以生命传播儒学,终于让儒学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道。孔门“七十二贤”中,你都知道哪些人的名字和事迹?与同学讨论一下,看能否了解全部的“七十二贤”。五、善辨明理 齐鲁大地,地灵人杰。除了“七十二贤”,齐鲁大地上还出现过很多引领时代潮流的圣贤之人,像法祖皋陶、圣帝虞舜、圣王姜子牙、圣臣晏婴、科圣墨翟、艺圣鲁班、医圣扁鹊、学圣荀况等。还有很多籍贯在齐鲁或扎根在齐鲁的圣贤,如兵圣孙武、智圣诸葛亮,以及孙膑、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戚继光、蒲松龄、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郑板桥、刘塘
16、等。这些光照千秋的古圣先贤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还能说出哪些齐鲁圣贤?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吧!第 四 课 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1、理解本单元内容。2、注意积累本单元古代典籍中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单元内容。教学难点:积累单元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力学笃行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圣贤的故事。请查一查自己的家乡出过什么圣贤,有条件的可以实地探访一下圣贤遗迹,了解一下其人其事。在班上组织一次圣贤故事会,说一说你所仰慕的圣贤的故事。2.圣贤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你最仰慕的圣贤是哪一位呢?
17、请把原因写下来吧!3.希贤向学就要尊师重道。人的一生之中,能够遇到一位有道的老师是多么重要啊!他可以让你找到生命的价值,获得生活的动力,拥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亲爱的同学,你遇到过有道的老师吗?请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说说你最尊敬的老师吧!三、赓续传承 2014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伟大而神圣的职业之一。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
18、理,我们应当热爱和尊敬自己的老师。第 五 课 勤以为乐 教学目标:1、理解“勤以为乐”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勤以为乐”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勤以为乐”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勤以为乐”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多闻 勤奋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一夫不耕,全家饿饭;一女不织,全家受寒。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熟能生巧,业精于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三、细察勤问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正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文明。一个人如果在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不劳动,就失去了基本的
19、人的品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勤劳就是辛勤地劳动。“勤”正是“劳”的属性。“劳”而不“勤”也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孔子曾经看到弟子宰予白天在该学习和劳动的时候睡大觉,就喟叹道:“朽木不可雕也。”他认为这种行为是人生没有希望的表现。百丈禅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常常说:“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坚持每天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等,直到 80 岁,天天如此。有一次,他的徒弟看他劳累,就把他要做的事悄悄地替他做了。结果百丈禅师这一天就真的没有吃饭。勤劳才能有饭吃,勤劳才能有发展。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能吃饱、穿暖,但是不勤劳就会失去财富。作为中学生
20、,我们现在还依靠父母养育,没有参加工作,如果不养成勤劳的习惯,就会受到生活的惩罚。不劳而获的思想会腐蚀心灵,最终导致我们做出非分之举。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许多靠投机发意外之财的诱惑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人已经忘记了勤劳的美德。想一想:你的身边有没有投机的行为?你应该怎样对待投机思想?四、乐学深思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 这句话的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生存之本。中国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让中国人形成了勤劳为己、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第 35 卷故一民生在勤论中写道:“农夫不勤
21、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其意思是:农民不勤劳就没有吃的,采桑养蚕的妇女不勤劳就没有衣服穿,士大夫不勤劳就无法为国家作贡献。古代物质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勤劳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探索,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巍峨的万里长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至今仍在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等,都是凝聚着劳动者勤劳和智慧的伟大成果。今天,我们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勤劳的美德。无论是留守在田间的农民、穿行于街巷的快递小哥、忙碌在车间的工人,还是在写字楼里摸爬滚打的上班族,劳动者的打拼都闪耀着勤劳的光芒,凝聚着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众多普普
22、通通的劳动者,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奋斗出幸福的模样,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2020 年 11 月 24 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你知道哪些劳动模范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四、善辨明理 勤劳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勤学。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学习的进步虽然也有天赋的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靠勤学苦练。西汉的匡衡小的时候读书刻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点不起油灯。于是,他凿通了与邻居家相隔的墙,借着透过来的一缕烛光 读书
23、,后来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国家的经学博士。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宋朝的司马光因勤学而舍不得多睡,就用圆木头制作了一个警枕。睡觉时,只要一翻身,头就会滑落在床板上,他惊醒后便起身再去读书。他就是靠这种精神写出了皇皇巨著资治通鉴。你的身边有没有勤学的人?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勤学的。第 六 课 俭以养德 教学目标:1、理解“俭以养德”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俭以养德”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俭以养德”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俭以养德”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多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东汉诸
24、葛亮:诫子书 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持家富,谦恭受益多。勤俭为无价之宝,节粮乃众妙之门。增广贤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朱子家训 三、细察勤问 节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勤劳是生产态度,节俭则是消费态度。如果只勤劳,不节俭,劳动成果未免就会轻易失去,勤劳也便失去了大部分意义。因此,人们经常把“勤劳”和“节俭”合起来说,就是“勤俭”。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成败是同样的道理勤俭则有成,奢靡则堕落。节俭是相对自己而言的。把自己节约出来的价值奉献给别人,就是一种德行,是一种造福于他人的
25、行为。诸葛亮说“俭以养德”,就是以节俭这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想一想:你平时是否做到了勤俭?你在哪些方面比以前有所进步?四、乐学深思 墨子节用上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在天下施政,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大学中也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财富的积累来自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多而消费少,自然就能积累起财富。但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可以拉动生产,因此应该鼓励消费。消费得越多,市场越大,对生产者的刺激越大,产量和质量就会得以提升。因此,在现代经济
26、社会中,勤俭的美德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请与同学讨论一下: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勤俭?五、善辨明理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与“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过分的“勤”与过分的“俭”都不是讲究中庸的中华文化所推崇的。世说新语中特别设立了“俭啬”一类,批评了吝啬的生活态度。书中讲了大贵族王戎吝啬的故事:西晋王戎生性吝啬。他的一个侄子结婚,作为伯父的王戎自然要随礼,便送给侄子一件单衣。但是,王戎过后心疼不已,又跑去要了回来。就连对自己的女儿,王戎也没大方到哪里去。王戎的女儿嫁给了裴家的公子,从王戎这里借了钱。女儿回娘家的时候忘了归还,结果惹得王戎很不高兴。女儿赶紧将钱还上,王戎这才“释然”。王戎
27、十分富有,世说新语中说他“既贵且富,区宅、憧牧,膏田水雄之属,洛下无比”。但是,吝啬成性的他对日常消费却没有任何兴趣,一心想让“钱生钱”。家里种出了上好的李子,他便高价出售。他害怕别人用他的李子做种子栽培出好李子,就事先把李子里面的核给取出来。他每夜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也就是数钱。请结合王戎的事例说一说你对节俭和吝啬的看法。第 七 课 爱岗敬业 教学目标:1、理解“爱岗敬业”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爱岗敬业”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爱岗敬业”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爱岗敬业”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
28、多闻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礼记学记 三、细察勤问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指无业或者不敬业。孔子认为这是没有希望的人生。就算是下棋的人,聚精会神,投入用心,也比“无所用心”好得多。人的劳动本性的发挥首先就是敬业。所谓“敬”,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便是敬。梁启超曾说: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
29、天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政治家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政治家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政治家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政治家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
30、,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选自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有删改。)读了梁启超的文章,你对“敬业”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四
31、、乐学深思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乐业”的人。虽然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回到鲁国也不能主政,但是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有一大部分时间要花在自己的职业上。如果工作都是你所厌恶的,下班之后还需要通过休闲娱乐来发泄,抑或“迁怒”,把怨气发在家人、朋友的身上,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没有意义啊!人生有限,每分每秒都很珍贵,要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就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敬业乐业。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里还说道:“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
32、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已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
33、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在日常学习中,有的同学存在偏科的现象喜欢某个学科,不喜欢某个学科。看了梁启超的观点,你有没有获得启发?说说看。五、善辨明理 职业无高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爱岗敬业,就会从中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人格的尊严。古代屠夫有庖丁那样游刃有余的人,木匠有鲁班那样巧夺天工的人,铁匠有干将、莫邪那样以身铸剑的人,玉工有卞和那
34、样矢志不渝的人。“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在京剧界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就是说要唱好戏,必须投入、热爱,爱到沉迷的程度。国画大师齐白石尽管年事已高,名满天下,随便一幅画都可以卖出高价,但是依然坚持勤学勤练。他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天都必须练笔 5 张画。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主宾尽欢而散,他就没来得及画画。第二天,家人发现老人没有来吃饭,一找,原来他在画室画画呢。齐老先生说:“我要画完今天的 5 幅,还要补完昨天的,才能去吃饭。”你应该在什么样的观念下谋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呢?请说一说。第 八 课 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1、理解本单元内容。2、注意积累本单元古代典籍中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
35、单元内容。教学难点:积累单元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力学笃行 1.请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勤俭班约”活动。首先,请大家仔细观察学校里有哪些浪费行为,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其次,把方案搜集起来,经过讨论、整理,形成合约的形式。最后,请全班同学签字保证,之后每天进行自我检查。2.请组织一次名为“我最爱做的事情”的主题班会。请每个同学介绍自己最爱做的事情,说明这件事情的魅力所在,并由此展望未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请全班司学进行讨论、点评。3.采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请传人介绍其掌握的技艺的魅力所在,并讲述自己是如何通过勤学苦练而成为传人的请每个同学以“敬业
36、与乐业”为主题写一篇感想。三、赓续传承 2013 年 1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良方便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勤俭节约,拒绝浪费,就从自己、从此刻做起吧。第 九 课 修己以敬 教学目标:1、理解“修己以敬”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修己以敬”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修己以敬”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修己以敬”的名句,探讨这些
37、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多闻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语译: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三、细察勤问 古人十分重视私德。所谓“私”,就是私人领域;所谓“私德”,就是“独善其身”,指个人品德修养。所谓“公”,就是公共领域;所谓“公德”,就是“相善
38、其群”,指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公共品德修养。古人重视私德,是因为古人认为公德是由私德推广出来的。孔子说“修已以敬”,加强自我修养,敬谨行事,就是私德;“修己以安人”,就是把这种私德推及别人身上,既然敬天、敬道、敬人、敬事,就会处处为他人着想,造福于他人;“修已以安百姓”,就是把这种私德推广、惠及天下,让人人安居乐业。“安人”“安百姓”比一般的公德的要求要高很多。一般所谓“公德”,只是相善其群,一是不侵犯、打扰别人,二是与人为善、互帮互助。在古人看来,私德的标准是“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是“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私德推广出去,就可以“安人”“安百姓”,公德的标准自然也就容易达到,因此古人较少讨论公德
39、。如果公德方面出了问题,古人也是多从私德修养上找原因、做改正。你如何看待上面提到的“私德”与“公德”呢?说说你的看法吧!四、乐学深思 现代中国,人们由宗族聚居逐渐向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陌生人聚居在一起,而且流动性很大。如何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新挑战。如果人人私德好,聚到一起就会互相包容、体谅,互相帮助、奉献,即使会有因不同文化、经历、心理而带来的问题,良好的私德仍会给公德打下好的基础。现实的情况是:人的私德水平不同,因而公德的基础往往会不牢。与私德的影响力不同,公德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关乎人们对这个社会的信心。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公德,从政府到民间,纷纷给
40、公德提出标准、底线,公德教育逐渐开展起来。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请说说你的看法。五、善辨明理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句话是说:大的道德方面不越过底线,小的道德方面有些问题也是可以的。“大德”指的是关乎道义、关乎人性的道德。一些个人私德属于小德,比如个人的不良习惯、心理等,对别人的影响看似不大,只是对自己有影响,有点问题也没关系。你是如何理解子夏的这句话的?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大德和小德的关系?第十课 君子慎独 教学目标:1、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慎独”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君子
41、慎独”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君子慎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多闻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三、细察勤问 古人认为,修养自己的道德,尤其要重视独处。在公共场所,虚荣和面子可能让人不会违背道德。但是,在独处的时候,
42、人失去了外界的压力和监督,往往就会显露出本性,而此时正是应当提升修养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一有恶念就像厌恶恶臭一样抛弃,一有善念就像喜欢美丽的女子一样自然亲近,要让善恶之别成为本能的反应,而不能依靠外部的监督和压力坚守道德。“慎独”就是指在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震有一次去外地上任,路过昌邑时,昌邑的县令正是过去他曾举荐过的荆州秀才王密。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若干黄金想送给他。杨震断然拒绝。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于是羞愧地退了出去。读了这则故
43、事,你对“慎独”有什么看法呢?请与同学分享。四、乐学深思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没人看见就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恶念一起,不论在人前还是人后,都是难以遏制的。只有从“慎独”做起,才能做到真正地修养个人品德。清代著名奇幻小说镜花缘借几个人物海外游历稀奇古怪之国,碰到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来讽刺人间百态。书中写到一个“大人国”,其中的每个人都是驾云而行:到了市中,人烟辏集,一切光景,与君子国相仿,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只见有个乞丐,脚登彩云走过。唐敖道:“请教九公,云之颜色,既以五彩为贵,黑色为卑,为何这个乞丐却登彩云?”多九公道:“当日老夫到此,也曾打听。原来云之颜色虽有高下,至于或登
44、彩云,或登黑云,其色全由心生,总在行为善恶,不在富贵贫贱。如果胸襟光明正大,足下自现彩云;倘或满腔奸私暗昧,足下自生黑云。云由足生,色随心变,丝毫不能勉强。所以,富贵之人往往竟登黑云,贫贱之人反登彩云。”忽见街上民人都向两旁一闪,让出一条大路。原来有位官员走过,头戴鸟纱,身穿员领,上置红伞;前呼后拥,却也威严;就只脚下围著红绫,云之颜色看不明白。唐敖道:“此地官员大约因有云雾护足,行走甚便,所以不用车马。但脚下用绫遮盖,不知 何故?”多九公道:“此等人,因脚下忽生一股恶云,其色似黑非黑,类如灰色,人都叫做晦气色。凡生此云的,必是暗中做了亏心之事,人虽被他瞒了,这云却不留情,在他脚下生出这股晦气
45、,教他人前现丑。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掩耳盗铃。”想一想:这两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五、善辨明理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到执烛不乱的颜叔子,古代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君子故事。汉代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卫灵公与夫人夜晚闲坐,听到外面有马车声辚辚而过,到宫门前就停了下来,过了宫门才又响起来。卫灵公问夫人:“你知道这是谁吗?”卫夫人说:“这肯定是蘧(q)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卫夫人说:“我听说,礼规定在宫门前下马,是为了表达敬意。忠臣与孝子不会白天行礼而暗夜就不行礼。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一定不会因为晚上没有人看见就不行礼。因此,我知道一定是他。”卫灵公让人去看,果
46、然是蘧伯玉。卫灵公跟卫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莲伯玉。”卫夫人马上斟了一杯酒,拜贺卫灵公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是贤臣,现在发现卫国还有一个跟他一样的贤臣,真是国家之福啊,所以我要祝贺您。”卫灵公大惊说:“真是这样啊!”于是,他告诉卫夫人那暗夜行礼之人确实就是蘧伯玉。我们应该向蘧伯玉学习什么精神?请说一说你的思考。第 十一 课 问心无愧 教学目标:1、理解“问心无愧”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问心无愧”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问心无愧”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问心无愧”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博学多闻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47、,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明王阳明:传习录 三、细察勤问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生的遭际、事情的成败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可以进行周密的策划,但是意外的情况往往难以排除。这时候,你会如何面对呢?古人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俯仰天地之间,只要问心无愧、尽力而为,那就足以安心。不管别人怎样看待你,你都不要“以成败论英雄”,而要以尽心为目标。做事也应处处以“问心无愧”要求自己。不管别人是否知道,不对的就不做,坦坦荡荡,方为君子。有的人做事不择手段
48、,为达目的甚至胡作非为。这样是本末倒置,即使一时成功,也是付出了人格的代价,终将为人所不齿。屈原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假如遇到棘手的难题,你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是“尽心尽力,无愧于心”?请就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请结合以上几则选文思考,并在班里展开讨论。2有人认为,“弘道”虽然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但未免过于遥远对于当今社会,“守住良心一厘米”也是一种“弘道”的表现,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请在班级同学中展开讨论。四、乐学深思“问心无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可是,不愧
49、于天、不怍于人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若问于天地,自然没有答案;若问别人,更是难以判断。其实,这个标准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心中。那么,自己的心又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呢?人人都有私心,怎么能做到不偏不倚呢?孟子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人有人性,而人性是天生的。不用学就会的是本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判断“无愧”的标准就是人心中的良知。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看见小孩快要掉到井里了,每个人都会心中一惊,不自觉地出手去救。在那一瞬间,人不是要结交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是要在朋友间获得什么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而是因为人拥有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出手相救。想一想:“问心无愧”,问的是心中的什
50、么?五、善辨明理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特别重视“致良知”。既然每个人都有人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坏人呢?王阳明认为:那是因为坏人的人性被私欲蒙蔽了。很多人错误地以为私欲是人的本质,追逐名利是人心必然,人性的光辉不过是闪念。王阳明认为:良知才是人心的主人,就连大盗也常常会内疚、羞愧。只要时时注意防备“私欲”这个“仆人”,人心自有良知。所谓“问心无愧”,也才能实现。怎样才能“致良知”,也就是让良心变得强大呢?王阳明认为,要从平常事做起,时时刻刻注意去恶扬善。他和下属曾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一次,他的一个下属对他说:“您倡导的心学非常好,只是我负责地方诉讼,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学啊。”王阳明说:“我什么时候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