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社科司关于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的教学建议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的教学建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教学建议议(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关于体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共3个方面。1决定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及其基本内容的论述都有创新的地位及其基本内容的论述都有创新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绪论第三节第一目“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2、重要意义”的讲授中,可体现这一精神,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2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论述有了新的突破,提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这一论述,可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的讲授中。马克思主义深刻
3、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1.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新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一论述,可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讲授之中。1.4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论述有了新观点,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
4、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这些论述和观点,可体现在第二章有关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讲授之中。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1.5对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这些论述对于加强大学生德育
5、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体现在第四章第三节第三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授中。(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明荣知耻、扬荣弃耻、提升人格、敦化风气、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应当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融会到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八荣八耻”贯穿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
6、行为准则之中,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国的战略任务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在绪论第二节中结合如何“认识当
7、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进行讲解,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肩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3决定阐述了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决定阐述了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正确态度 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些论述,可体现在第四章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讲授之中。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