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 教学设计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的角度,以徐悲鸿的作品为代表分析、理解融合型中国绘画作品,了解其创作特点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在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形式上,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对比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的作品如何进行中西融合的,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艺术家跟随时代的步伐,在创新和继承的基础上创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型绘画作品,同时感受以美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教 学 内 容教学重点: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感受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特点,
2、学习以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及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难点:以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的角度,分理、理解融合型中国绘画作品。教 学 过 程一、课堂导入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今天的美术微课堂里我们所要学习的主题是: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的探索 老师: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它们与政治、宗教、哲学、文学、风俗、社会、经济是密不可分。东方艺术是西方的点睛之笔,西方艺术是我国传统美术的一种补充。而能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人,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这位画家徐悲鸿。 老师:首先老师想给同学们做个小游戏,考考大家耳朵,看谁能听见
3、喇叭里是什么动物的声音呢? 学生:我听见是马奔跑的声音。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生活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你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展示的奔马图前进和你见过的马一样吗? 学生:这个马看起来很强壮,勇敢直前的飞奔一定跑的很快 老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赏析作品,徐悲鸿的奔马图前进。徐悲鸿是江苏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徐悲鸿以图强报国为已任,用画笔创造了这幅奔马图。二、讲授新课 老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徐悲鸿
4、通过对中西融合的探索,形成了怎样的艺术特色?徐悲鸿为了画好马,用素描练习了很多马的结构,将马的每一面结构都进行了科学的解剖,力求达到写实的真实效果。 首先这匹马用了西方透视原理中的近大远小关系来处理马的前身和马尾。给人在视觉上创造了立体感和空间感。 其次他的用笔挥洒自如,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再次我们从墨色来看,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通过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进行晕染,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用水墨去表现解剖学
5、意义上的真实。最后从整体看,画家采用大角度透视的手法,在画作上进行了一定的留白处理与马脚下的色调进行联想之后,让你感觉到马的速度和力量让周围的尘土都飞扬起来了,一匹行将破纸而出的奔马出现在我们面前。 徐悲鸿重笔墨传统,再结合西方造型特点,形成了融中西画法于一体的艺术特色!老师.:徐悲鸿的奔马图和传统的国画“马”对比,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传统的国画“马”以线条和墨色为主,画面比较平,立体感不强。徐悲鸿的马,比较真实的,有立体感,墨色很厚重,画面很有力量感。保留了国画的艺术风格又让人体验到了国画的新创作方式。三、课堂总结中国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徐悲鸿给我们带来的国画上的革新。奔马图表达着徐悲鸿对战事的密切关注,把艺术的创造与民族的责任感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托物兴怀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奔马图象征忠实、勇敢,一往无前奔向胜利的信念和决心,用艺术的形式将个人情感呈现的淋漓尽致。把所学的西方透视学,解剖学运用进国画的笔墨里,通过线条粗细,笔墨浓淡来将国画艺术发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下来查阅资料,收集徐悲鸿不同时期的作品,例如愚公移山、 田横五百士等。1、分析作品如何将西方绘画的造型、色彩、光影等元素与中国的绘画的传统笔墨、审美趣味相结合?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你觉得作品想要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