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宇宙的物质组成:主要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A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B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当,地表有适宜的温度;地球有适当的体积质量,吸附了一层适合生命物质的大气层;地球上有广泛的液态水。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影响(1)能量来源(2)动力来源: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
2、动力。(3)维持地表的温度。2.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2)大气能见度:多云雾天气条件下太阳辐射较弱;(3)地形因素: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在我国: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4太阳活动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
3、为黑子,其周期约为11年,B层的为耀斑、日珥,C层的为日冕物质抛射。(3)主要影响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四、地球的历史1、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1)地层学方法:沉积岩成层分布,这叫做层理结构;按照岩层形成顺序,下老上新;而且地层物质特性常包含沉积环境的特征。(2)化石学方法:沉积岩层中常常含有古生物化石。研究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顺序,也可以了解沉积环境特征。(3)同位素测年,确定岩石或者地层标本的年龄。2、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
4、段、岩石年龄,将地球历史用宙、代、纪、世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地质历史时期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前寒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海陆海陆形成时期联合古陆古陆解体、大陆漂移现代海陆格局(高大山脉形成)大气氧气产生气候温暖温暖湿润干旱温暖湿润冷暖交替动物无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笔石、鹦鹉螺)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爬行动物快速发展(恐龙、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人类植物有机质,无生命蓝细菌真核、多细胞生物低等植物蕨类茂盛裸子植物兴盛被子植物兴盛裸子植物出现煤矿成矿时期成煤时期五、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
5、球的内部圈层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莫霍界面:其下,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由此划分地壳和地面;古登堡界面:其下,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认为其下是接近液态的物质,由此划分地幔和地核。(1)地壳:莫霍界面以上,有刚性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千米,高山高原最厚;海洋地壳较薄,平均约5-10千米。(2)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固体岩石组成,由1000KM深处的地震波不连续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3)岩石圈:由刚性岩石组成的上地幔顶部与地壳(4)地核:主要由铁、镍组成,外核接
6、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是一层液态金属,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磁场。内核为高密度固态铁镍。2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气是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大气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大气使得地表温度变化和缓;大气的各种天气变化与人类息息相关。(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和循环运动,促使地表物质迁移,并产生能量流动和转换。(3)C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深刻地影响和改造着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生物既是环境的产物,又
7、是现在环境的塑造者。第二章 大气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垂直分层:分层依据:大气密度、组成物质、温度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1)对流层:各纬度带对流层厚度有差异,赤道附近最厚;密度最大、气压最大,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全部水汽和尘埃物质;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特点:温度在20-30km之间垂直变化不明显,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利于远程客机飞行(缺少水汽和尘埃物质,大气以水
8、平运动为主)。(3)高层大气:平流层顶至2000-3000km处,密度最小、气压最小,温度随高度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二、大气受热过程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1)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的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2)为什么阴天的昼夜温差比晴天小?阴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升温幅度更小;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表降温程度更小。(3)温室大棚透明棚顶如何起到保温作用?温室大棚的透明棚顶,可以透过太阳辐射,
9、使棚内增温;透明棚顶能够阻挡长波辐射,从而通过土壤、墙体蓄积更多的热量;透明棚顶阻隔了内外空气交换的途径,无法产生空气对流,热量不易散失,起到保温调温的作用。(4)积雪覆盖的表面反射率高,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减弱。2、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标注的气压状况仅比较水平方向气压高低;近地面一般冷高压、热低压,高空相反;等高线凸高凹低;示意图中abcd四点,气温abcd;气压bacd。5、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海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城市热岛环流(早晚均为从郊区
10、吹向城市)。请同学自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6、风:空气的水平运动,风向为其来向,如风由西往东吹,为西风。7、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内的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2)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而使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赤道无);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3)摩擦力:大气与地面、大气与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力,近地面较大、高空较小(可忽略),地面越不平坦,摩擦力越大。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
11、界的水循环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类型: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按照其发生的空间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1) 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地表、地下径流,完成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的循环运动。这是陆地水得到更新的主要途径,也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营力。(2) 陆地内循环,陆地水与上空大气水之间的循环转化过程,大气降水、蒸发、蒸腾为主要环节,陆地内流区主要的循环途径,促进了陆地水的更新。(这里特别提醒:内陆循环并
12、不仅仅发生在陆地内流区,外流区同样发生着活跃的陆地内循环,陆地外流区是海陆间循环和内陆循环重叠的区域。)(3)海上内循环,由海洋水蒸发、大气降水组成,完成海洋水和上空大气水之间的循环转化过程。该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广,循环水量大,是地表水循环的主体部分。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水循环使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发生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地球表层系统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2)使得各种水体不断更新,水资源成为可再生资源。(3)塑造地表形态,实现海陆之间的物质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4)实现地表水汽和热量输送,调节地表气候。4、砂田的作用:增加下渗、抑制蒸
13、发、削减地表径流、蓄水保墒。5、城镇化过程中,用地由绿地变成了硬化地面,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蒸腾量减少,空气湿度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平整土地后)地表径流流速减慢,内涝现象突出。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 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收入太阳辐射;支出海水蒸发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时空变化区域变化规律主要影响因素随时间变化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太阳辐射(季节变化)随空间变化水平变化不同纬度海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水温高,寒流
14、经过水温低洋流(海水运动)大风海域蒸发旺盛,温度偏低风(大气运动)垂直变化海面至水下1000米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太阳辐射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经常保持低温状态2、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为什么海洋表层生物最丰富?海洋表层水温较高,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因此海洋生物聚集。)(2)海水温度影响海洋运输。(3)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沿海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小于内陆地区。)二、海水的盐度1、海水盐度:1000克海水含溶解盐的量。常用千分数表示。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为35。2、盐度分布规律:全球大洋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
15、中高纬度递减。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影响海水盐度大小的因素举例降水与蒸发的关系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河流入海径流从河口向外海逐渐升高结冰或融冰海冰周围的海水盐度升高海水温度温度高,盐度较高海水运动(同一纬度)暖流流经,盐度较高海域封闭程度海域封闭,盐度较高或较低如:红海盐度高的原因主要有: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4、台风过境,强降水导致海水盐度降低,渔业养殖遭受重大损失;5、海水盐度越高,吃水深度越浅。三、海水的密度1、 海水密度: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单位为:Kg/L,或者g/m
16、l。2、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压力(1)温度:与密度负相关,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全球大洋密度随纬度递增。(如下图)(2)盐度:海水密度与盐度正相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如下图)(3)压力: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增大,海水密度增大,密度与压力正相关。中低纬度: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高纬度: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很小。3、海中断崖:海水密度突然下降的地方,浮力突然下降,造成潜艇下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1、海浪:海里的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1)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
17、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2)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当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发生,海水水位暴涨,风暴潮来势倍增。(3)防御:预报预警 修建海堤 种植海岸防护林2、潮汐:一天可看到两次海水涨落。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晚上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1)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大型船舶进出港应选择在涨潮的时候;潮汐发电(3)钱塘江大潮:江口外宽内窄(喇叭形河口),涨潮时大量海水涌积,水位暴涨;中秋节前后
18、,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大,海水上涨势头更猛烈;钱塘江水量丰富;盛行东南风,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助长了潮势。3、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1)洋流分类:按海水温度,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寒流。(如下图) 等温线凸出的方向为洋流的流向(2)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实现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气候: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19、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影响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此外极地寒流会带来两极海冰,对海上航行不利;影响海洋环境:有利于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但使污染范围扩大第四章 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河流地貌流水侵蚀上游:V形谷中下游:槽型谷、河流凹岸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黄河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冲积平原、河流凸岸(出山口形成冲积扇;河口形成三角洲)喀斯特地貌溶蚀地表:石芽、石林、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盆地等;地下:溶洞、天坑、地缝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
20、布的湿热地区(例:我国西南地区)淀积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帘、石幔风沙地貌风力侵蚀(吹蚀和磨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柱等等 地表沙源丰富、风力作用强烈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邻近地区。 (例:甘肃敦煌的垄脊和沟槽相间分布的雅丹地貌;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海岸地貌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洞穴、海蚀平台等海岸侵蚀地貌滨海地带海浪堆积海滩(砾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沙滩);海岸沙坝、沙堤等海岸堆积地貌一、喀斯特地貌(流水塑造)1、形成条件:(1)广泛出露的石灰岩层;(2)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
21、水(一般依赖湿润的气候条件)。2、发育过程:(1)地表喀斯特地貌:雨水、地表径流溶解冲刷地表出露的石灰岩层,随着侵蚀、搬运进行,逐渐形成。(2)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水沿着岩石节理、缝隙流动,逐渐溶解、搬运石灰岩地层以及石灰质沉积形成。3、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1)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农事活动多集中在溶蚀盆地坝子。(2)裂隙发育,地表漏水,农田缺水。(3)影响土建施工。二、河流地貌1、“V”形谷:河流上游山区,河流落差较大,流水速度较快,河流强大的侵蚀、搬运作用塑造的河谷形态。2、宽谷、冲积平原和河曲、牛轭湖:河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流流速减慢,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颗粒大的先堆
22、积),形成冲积扇。泥沙堆积和河流改道,多个冲积扇相连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河床形态宽而浅,呈宽谷形态。河流常常发育复杂的河曲。河曲动态发育,改道,废弃河道称为牛轭湖。所以平原地形往往形成河汊密布,湖泊众多,典型的水乡。3、河口三角洲,河流入海,河口处断面扩大,且遇到海浪顶托,流速进一步下降,促进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2、分类:(1)风蚀地貌(2)风力堆积地貌沙丘a.流动沙丘:迎风面的沙粒被吹起,背风坡风力弱,沙粒沉降,这样的差异化侵蚀和堆积过程继续,沙丘就会移动。流动沙丘会淹没交通线、农田、村庄,是一种自然灾害。b
23、.静止沙丘:沙丘地表生长植物,有效抑制了风力侵蚀和搬运,沙丘位置相对固定。四、海岸地貌1、成因与分类:(1)海蚀地貌:因海浪侵蚀破坏,海岸崩塌后退。(2)堆积型海岸地貌:海浪和地表径流共同作用。在比较陡峭的海岸,河流搬运物或者岸坡崩塌物在海浪作用下,将细碎的物质搬走,岸滩留下比较粗大的砾石,形成砾石海滩。河流在平缓的海岸带入海,加上海浪潮流顶托倒灌,促使大量的淤泥在海岸带堆积,形成淤泥质海滩;在海湾地带,海浪搬运和分选,在海湾内侧形成沙质海滩。2、海岸地貌与人类活动:(1)海岸养殖:多分布在泥质海滩;(2)旅游活动:陡崖、海蚀柱、沙滩;(3)港口建设:水深、港阔、避风、地形平缓开阔的海岸带。第
24、二节 地貌的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忆下列知识。(1)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字母地形部位等高线特征A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B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C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D陡崖数值不同的等高线重合E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为山谷的最高处F盆地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2)A处海拔(H):900_mH1_000_m。A、B的相对高度(h):500_mh700_m。(3)甲、乙两处,甲处坡度小,乙处坡度大。理由:甲处等高线稀疏,乙处等高线密集。(4)图示区域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大致北高南低。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1、植被的形成(演替)
25、: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2、森林植被的垂直结构(垂直分层)一般地:高大乔木、灌木、草本、地衣,从高到低,分层分布,形成对光照环境的适应。3、植被与环境适应与改造指示植物植被适应环境,植被也逐渐改造环境。特定的环境分布特有的植被,反过来,特定植物对环境有指示作用。4、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适应海水浸泡,适宜高盐海水生长呼吸根:涨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促淤保滩,净化空气支柱根:适应防止风浪冲击胎生现象:适应滩涂和海流,增强生存能力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防风浪,保护海岸;促淤造陆;净化海水和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第二节 土壤一、观察土壤1、土壤:具有一定肥力
26、,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3、观察土壤颜色:黑色、暗黑色、棕色、褐色、黄色、红色等等,越黑,有机质含量越高,越红,氧化和淋溶程度越高。4、土壤质地:不同粒径物质颗粒在土壤中所占比例不同进行的分类。根据土壤质地由粗到细,简单的分为砂土、壤土、黏土。5、土壤剖面:有机物与矿物质组成的层次。或者外力堆积物。森林土壤的一般剖面结构 人工耕作土壤剖面(人工熟化)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主导因素简要解释成土母质岩石
27、风化产物、地表堆积物,是土壤形成的矿物质基础。决定矿物成分和养分,也决定土壤的质地等级。生物(1)生物活动积累有机质,并形成腐殖质层;(2)生物活动促进地表物质循环,促进土壤养分在表土富集;(3)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团粒形成,优化土壤质地;(4)生物活动促进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气候(1)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土壤黏粒比重高,颜色鲜红,酸度高,肥力低。(2)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3)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4)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慢。化学风化弱,淋溶弱,利于有机物积累。土壤颗粒较粗,
28、团粒较好,颜色深黑,中性或偏碱,肥力较高。地貌(1)坡度: 坡度较大地形部位,土层薄,质地粗,含水保水性差(2)坡向: 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土壤发育不同(3)海拔: 不同海拔高度,气候差异大,生物差异显著,土壤也不同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为因素耕作、种植、施肥、灌溉、人工改良等人为因素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和结构。1、请结合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说明秸秆还田技术的好处。增加有机质,并形成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缓解土壤板结,增加通气透水性2、从气候、生物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形成肥沃黑土的原因。位于湿润半湿润区,形成茂密的草原和森林植被;气候冷湿,微生
29、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进而形成了厚重的腐殖质,土壤肥沃三、土壤的功能与养护1、功能(1)联系四大圈层的纽带,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最为活跃的场所;(2)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生命系统的支持系统;(3)蓄水保水,参与水循环,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4)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是农业活动的基础。2、土壤养护:(1)保护土壤,适当利用:休耕、轮作、绿肥作物种植、广施农家肥等等,保护土壤自然肥力。(2)改良:改良酸性红壤: 用熟石灰中和;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掺砂等等治理盐碱地: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地膜覆盖等等气候与植被、土壤的关系分布地区稳定植被类型年均温年降水量植被特
30、征土壤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热带雨林高低多少种属繁多、生物量大,常见茎花、板根现象砖红壤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树种,多革质叶片,大部分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红壤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落叶阔叶林夏绿林,秋冬落叶越冬,季相明显。棕壤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针叶树种,物种单一,耐寒。灰化土热带草原气候草原植被热带草原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气候,蒸发强烈,旱季长。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乔、灌木具有抗旱、储水的生态特征棕壤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冬冷夏热、气候干旱夏绿冬枯(抗寒),植被矮小。黑钙土干旱气候区荒漠植被热带荒漠、温带荒漠植被稀少、耐旱、土壤发育程度低荒漠土
31、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 洪涝灾害:连续性降水或者降水异常偏多造成江河泛滥,或者积水淹没低地,造成财产损失、设施破坏和人员伤亡。2洪涝灾害成因:(1)气候要素:多发于季风气候区或者海洋性气候区。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在个别月份,形成雨季。雨季越是集中,越容易造成洪涝灾害。(2)地形要素:地势低平、低洼,水流速度慢,洪水排泄不畅通,很容易形成洪涝。二、 干旱灾害1、 干旱灾害:长时间无有效降水或者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江河干涸,农业减产甚至绝收,人畜饮水短缺,城市供水困难等问题。2、我国多发地: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三、台风灾
32、害1、台风:是在热带、副热带洋面形成并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以上。2、频发区: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会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4、我国台风(1)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 (2)灾害分布:东南沿海地区 (3)多发时间:夏秋季节四、寒潮1、寒潮: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2、频发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33、的深秋到初春时节,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3、寒潮发源地: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除地形屏蔽较好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还有纬度很低的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余区域受寒潮影响较大。4、优点:除去农业害虫和病菌;带来风力资源;大风促进空气净化缓解农业旱情第二节: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地震:岩层在地壳运动中受力变形、变位,并积累地应力,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受力极限时,会发生断裂或者错位,瞬间释放前期积累的能量(弹性势能),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递,凡是受到地震波冲击的地方,就会发生地震。2、地震危害:房屋倒塌;交通、通讯、管道等基础设施受损;人员伤亡;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
34、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3、地震分布: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世界上的地震带集中在:(1)环太平洋带:智利、墨西哥、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诸国;(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意大利、土耳其、伊朗、中国西藏、四川、云南到中南半岛。中国跨这两大地震带上,地震多发。4、滑坡和泥石流类型滑坡泥石流图示形成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山区沟谷中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