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1)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_,_。(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 , _。(3)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个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_ , _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_ , _ ”两句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5)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应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要“_ , _ ”,如此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二)(1)古人见流水,常会生出无限感慨,多
2、用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登山远眺,望金陵城景,写下“_ ”;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同中,写下“ _”,由水及人,更见无奈。(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间接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两句是:“_ , 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 , _”两句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怨恨和非议早有预料。(4)语文课上,徐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借代手法,然后他从高中教材的唐宋诗词中举例来解释,他举道:“ _ , _ 。”(5)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通过上下文意的互相交错、渗透、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比如“_ , _”。(三)(1)谏太
3、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木长”就必须“固其根本”,“流远”就必须“浚其泉源”,从而推理出“ _ , _ ”的观点。(2)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和燕歌行中的“ _, _ ”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诗人在战场上的见闻。(3)时间一往直前,转眼被推向高三。小安同学懊悔过往的放纵,更迷茫未来的出路。你写给他一张纸条:“ _, _ ”,诚如古人之言,珍惜当下,出发向前。(4)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_ , _ 。 ”(5)“鬓”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陆游也曾借此表现自己的某种哀怨、愁思,如“ _ , _ ”。(四)(
4、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中曾子所说的“ _ , _ ”自勉。(2)姚鼐登泰山记中,“_ ,_ ”两句通过对颜色的描述,体现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看到太阳初升的景象。(3)苏轼赤壁赋中,“_ ”一句描写脱离人世间的状态,“_ ”一句写用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的结果。(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待从师的不同态度,其中古之圣人是“ _ ”今之众人则是“ _”。(5) 陆游在书愤中回味当年曾“ _”,表现出收复故土的坚定豪迈的气概,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_”一句回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暗示其报国从军的夙愿。(五)(1)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从侧面描写了演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与此类似的两句诗是“_ , _”。(2)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身而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 , _”。(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的君子,就要“_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_ , _ ”两句寓情于景,表现游子行踪的飘忽不定和思妇的思念和伤感之情。(5)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 , _ ”两句。(六)(1)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同是针对
6、“六国破亡”,读阿房宫赋可洞察杜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_ ” ,就足以抵挡秦国;而读六国论可窥见苏洵对统治者的忠告“ _ ”。(2) 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中介绍“琵琶”的演奏指法:向前弹出为“琵”,向后挑进为“琶”,而白居易琵琶行中“ _ , _ ” 两句就涉及琵琶演奏时的四种基本指法。(3)杜甫的客至中,从 _ , _”两句中能够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4)钱塘自古繁华,不同的地域文化交汇于此,正如柳永望海潮“ _,_ ”两句写出了杭州既有西北的羌管乐,也有江南的采菱歌。(5) 小刚在学校书画社团绘制了一幅“兰”的植物写意画,想在上面
7、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屈原离骚中的成句,比如“ _ , _ ” 就很好。(七)(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 , _。”(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两句描写了作者端坐室内,静听大自然的美好旋律,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3) 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_ ”一句中,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 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4)赤壁赋中,作者以月亮作比,表现月亮虽有盈亏却又无所增减的两句是:“ _ ,_ 。”(5
8、) 新开店的农家乐老板为宣传发愁,他希望有一句宣传语,吸引在大城市里的人们来此摆脱烦忧,亲近自然。有人提议,不如用现成的诗句,比如:“_,_”就很适合。(八)(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导致国家灭亡的两句是:_ ,_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的快意。(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天”是人的初始,所以“ _”没有不呼上天的; 父母是人的根本, 所以“ _ ” 没有不叫父母的。(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喜爱狩猎时应想到“_”;担心意志松懈就该想到“_”。(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中,用百姓祭祀的热闹场面倾诉自己内心忧愤的诗句是“_ , _”。(九)(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概述了后唐庄宗得天下后困于伶官而身死国灭的故事,文中“_ ,_”两句警诫后人要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2)周邦彦苏幕遮中“_ ,_”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借鸟鸣抒写情感。(3)小华观看电影长安三万里后,有感于李白青年时期的潇洒飞扬和半生蹉跎后内心的落寞郁愤,想到了李白诗中蔑视权贵的名句“_ ,_”。(4)阿房宫赋中,连用排比句渲染宫殿的繁华奢靡,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人声作对比的句子是:_ ,_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篇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
10、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的两句是:_ ,_ 。(十)(1)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 。”(2)苏轼在赤壁斌借“ _,_ ”两句描绘秋风微拂下的秋江,表现自己怡然平静的心境。(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阐释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两句:_,_。(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词句是:_,_。(5)李华同学想创作一幅江水图,同时在上面题诗两句,但暂无头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词成句来作画与题诗,比如“_ ,_”就很好。附:参考作案(一)(1)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2)“
11、离骚”者 犹离忧也(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4)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5)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二)(1)千里澄江似练 中间多少行人泪(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3)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4)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5)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三)(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2)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3)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4)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5)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四)(1)
1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5) 中原北望气如山 少时棋柝曾联句(五)(1)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2)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3)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5)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六)(1)使六国各爱其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4)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5)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七)(1)
1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3)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4)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5)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八)(1)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2)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劳苦倦极 疾痛惨怛(4)三驱以为度 慎始而敬终(5)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九)(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4)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5)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十)(1)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2)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3)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4)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5)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