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考点一:文言断句方法一、名代前后多联系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另外,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则中间可以断开。常见的代词有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
2、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称:之、其、彼。(2)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3)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小试牛刀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西源出陇西西县蟠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可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西A源B出C陇D西E西县G嶓H冢I山J会K白水M经N葭O萌P入Q汉答案:J、M、P【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译文:西边的源头出于陇西西县嶓冢山,和白水河会合后,再经葭萌汇入汉水。二、
3、借助虚词定首尾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乎哉、夫(其后一般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
4、奈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小试牛刀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 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
5、M之N邦O也答案:F I K三、固定句式要明确被动句的标志:为所,受于,见于固定句式的标志: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得.乎。小试牛刀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青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奈A何B浚C民D之E青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W【答案】G N S(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断句:奈何浚民之青泽,养
6、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些无用的人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四、排偶句式要明辨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小试牛刀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为A治B之C要D莫E先F于G用H人I而J知K人L之M道N圣O贤P
7、所Q难R也答案:D I N (每答对一处1分;答错不扣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断句: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译文: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识别人才的办法,连圣贤也感到困难。五、对话标志灵活用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例外情况:“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
8、莫止。”“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谈论;记载;告诉;问;陈述;说明;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9、,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材料二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
10、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材料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周曰:诺A我B且南游C吴越D之王E激西江之水F而迎子G可乎?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11、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以为贵,重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贵”是指地位显要的人,两者意思不同。B. 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C. 活,让活下来,使动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意思相同。D.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这句话的句式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的句式相同。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B. 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牲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C.
12、 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D. 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鲋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2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淮浦先生张公传明吴廷翰公讳某,字廷言,自称淮浦钓者,无为桐城乡人。公生颖秀异常,始读书,能通大义。及长,潜心正学,博通五经,尤邃于春秋,至诸子百家靡不殚究,与兄载道一时皆以经学闻,然不为举子业。尝从葵苍公入京师,阅历山川形胜及民风土俗。
13、每喟然兴叹,盖深有志于时焉。及归,坎坷,人无由知,乃隐居泥汊河,以渔为业,不别治生。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 曰:“何以异于举业?”辞不就。府守宋公鉴、州守赵公璧闻而高之,数延不至。后更回禄。愈不能自存,乃入城,做刘氏塾。既而官授一社,先府君始遣不肖往学焉。未几,郡大疫,家口多没,公悲悼之余,神气安定,起居如常,竟不染。性不喜老释攻之不遗余力若世俗巫觋祷祝一切禁不行。乡人迂之,至是始心服公。呜呼!公为人孤介绝俗,性复峭直,时面规人过不贷,乡人稍为不善者,唯恐公知之。家极贫,无寸业,不喜干谒富人, 室无屐迹焉。方伯微时,与其相善,后贵显,数欲得一顾,竟不往。方伯子石池先生恩亦雅敬公,然毫发不以
14、资。某童子时窃尝记公终日危坐,短衣弊履,凝尘满几,澹如也。每饔飧不继,其室悬釜以待,有叹声,公若罔闻。时于童子家取米一二合作粥,然亦止今日,若明日亦不复计。盖有人所甚不堪者,而未尝一见颜色。每朗吟长啸,声如玉磬,琅琅然,闻者莫不竦敬,不知其贫也。尝自赞曰:“言不足以惊世,貌不足以动人,饘粥于以糊口,缊袍于以蔽身,匪矫情而干誉,聊乐道以安贫。文敛华而就实,学温故而知新,樓神乎鸿濛之表,适意乎寂寞之滨。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某尝得之故纸中,乃手笔也。夫公之所志如此,而世方眩于功利词章之习,孰有能窥之者!(选自吴廷翰集,有删改)注淮浦先生张公:吴廷翰外祖父张纶,作者早年曾受其启迪。回禄
15、:传说中的火神名。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性不喜A老释B攻之C不遗余力D若世俗E巫觋祷祝F一切G禁H不行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邀请,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帝”的“延”词义都不同。B不肖,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才、不贤,也可用作自谦之辞,文中为作者自指。C贷,宽恕、宽免之意,与成语“严惩不贷”“法无可贷”中的“贷”词义相同。D微,无、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浦先生聪颖过人,通晓大义,曾跟随葵菴公游历名山大
16、川,考察风俗民情,有济世之志;后回归乡里,虽不得志,但其品行深受地方官吏推崇。B在淮浦先生教授乡学后不久,郡里发生大瘟疫,先生家中人口大多病死,他悲伤之余神态依然安详平和,日常生活照常,由此乡人认为他迂腐。C石池先生与其父亲方伯一样,也非常敬重淮浦先生,但从未给过先生任何钱财资助,这与先生为人耿直方正、性格严峻刚正、追求异于世俗有关。D淮浦先生学问高深,其诗文风格质朴,寄寓高远,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认为这与世人汲汲于功名,一味研习科考文章有关。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曰:“何以异于举业?”(2)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5淮
17、浦先生自赞为“乐道以安贫”,其“乐道安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
18、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
19、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其子孙A
20、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
21、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2)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5 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臣(主父偃)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
22、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长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
23、。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
24、、章邯得成其私。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B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C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D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前例、旧事,如
2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本文的“故事”也是此意。B春蒐秋狝,古代四季狩猎的名称都不同,春天打猎叫“蒐”,即寻猎未怀孕的禽兽,秋天打猎叫“狝”,即杀伤禽兽。C城郭,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大都分为内城与外城两部分,内城为“城”,外城为“郭”。D孤寡,孤儿和寡妇。“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寡”本义指男女丧偶,后专指女子丧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考虑采纳自己的
26、意见。C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很看重匈奴,却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D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国家大权为尉佗、章邯所分,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2)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5主父偃反对讨伐匈奴,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一【答案】1. AEG 2. D 3. C 4. (1)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2)(我)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
27、心志愉快。 5. 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对待大事,抓住细节;善始慎终;注重积累;不妄为,顺应自然。【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1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诺”,同意、答应的话,单独成句,A处断开;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主谓宾结构,“且”和“南”为状语修饰谓语“游”,“吴越之王”为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3“激西江之水而迎子”,“而”此处表修饰,连接前后句,“激西江之水”修饰谓语“迎”,“子”为宾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故AEG三处需要断句。【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与
28、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B.正确。C.正确。句意: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D.错误。句式不同。前者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曾不如早于枯鱼之肆索我”。/后者是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句意: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如果一个人)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都是寓言类的”错误,由原文“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知,是说大多数,而非“都是”;“都是虚
29、构的,没有实事”错误,由原文“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可知“亢桑子是虚构的,没有实事”,渔父盗跖没有说是“空语无事实”。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使”,派遣;“厚币”,带着丰厚的礼物;“为”,出任、担任。(2)“为所”,被动句;“羁”,束缚、拘禁;“仕”,仕进、做官;“快”,使动用法,使愉快。【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知,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可知,对待大事,抓住细节;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
30、始,则无败事”可知,要善始慎终;由“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知,注重积累;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可知,不妄为,顺应自然。参考译文:材料一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
31、须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地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材料二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连缀文辞,铺陈辞藻,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
32、他的言语恣肆纵横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材料三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庄周听了脸色
33、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过来!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答案】1BDF 2D 3B 4(1)郡里推举德才兼备之人,官吏拿官方文书让其就职,(淮浦先生)说:“(这)和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2)我的志向(不过)如此罢了,希望(但愿)效
34、仿古代的隐士。 5精通儒学,不事科考;隐居乡间,拒绝举荐;短衣敝履,吟诵如常;三餐不继, 脸色不变;时规人过,不慕富贵。【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生性不喜欢道家和佛家,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像世俗中的巫师向鬼神祈祷之事,一概禁止不做。“性不喜老释”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释”后B处断句;“攻之不遗余力”,“不遗余力”作状语修饰“攻”,句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力”后D处断句;“若世俗巫觋祷祝”,“世俗巫觋祷祝”作“若”的宾语,句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祝”后F处断句。故画波浪线的部分三处断句为BDF。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35、。A.正确。邀请。/迎击。/延长、延续。句意:多次邀请张公,(张公)都没有去。/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到了孝文王的时代。B.正确。C.正确。句意:经常当面规劝他人的过错而不宽容。/严加惩办,不予宽容。/按法律不可宽恕。D.错误。卑下、卑微。/如果没有。句意:方伯地位卑下时。/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悲伤之余神态依然安详平和,日常生活照常,由此乡人认为他迂腐”错误,结合原文“性不喜老释,攻之不遗余力,若世俗巫觋祷祝,一切禁不行。乡人迂之,至是始心服公”可知,“乡人迂之 ”是因为淮浦先生“世俗巫觋祷祝,一切禁不行”。故选B
36、。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推举,举荐;“怀才抱德”,德才兼备之人;“从事”,任职,就职;“何以异于”,和有什么区别(不同)。(2)“所志”,志向;“庶几”,希望,但愿;“效”,效仿;“逸民”,隐士。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及长,潜心正学,博通五经,尤邃于春秋,至诸子百家靡不殚究,与兄载道一时皆以经学闻,然不为举子业”可知,精通儒学,不事科考;结合原文“及归,坎坷,人无由知,乃隐居泥汊河,以渔为业,不别治生。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煤从事, 曰:何以异于举业?辞不就”可知,隐居乡间,拒绝举荐;结合原文“某童子时窃尝记公终日危坐,短衣弊履,凝尘满几,澹
37、如也。每饔飧不继,其室悬釜以待,有叹声,公若罔闻”可知,短衣敝履,吟诵如常;结合原文“家极贫,无寸业,不喜干谒富人, 室无屐迹焉”可知,三餐不继, 脸色不变;结合原文“方伯微时,与其相善,后贵显,数欲得一顾,竟不往”可知,时规人过,不慕富贵。参考译文:张公避某讳,字廷言,自称为淮浦钓者,无为桐城乡人。张公生来聪颖秀异异于常人,才开始读书,就能够通晓大义。长大后,专心研究儒学,通读五经,尤其精通春秋,及至诸子百家没有不深入钻研的,和其兄长载道在当时都凭借研习经学而闻名,但不修习科考文章。曾经跟随葵苍公到京城,游历山川名胜以及考察风俗民情。常常因感慨而深深叹息,大概是有济世之志。等到回乡,不得志,
38、人们没有机会了解他,张公就隐居在泥汊河,以打鱼为生,没有别的谋生方式。郡里举荐德才兼备之人,官吏拿官方文书让其就职,张公说:“这和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张公)推辞,没有赴任。府守宋公鉴、郡守赵公璧听说后都很敬重他,多次邀请张公,(张公)都没有去。后来经历了火灾。更加难以自谋生计,于是就进城,租赁在刘氏私塾。不久承担起教授乡学的责任,先父开始送我前去学习。没过多久,郡里发生大瘟疫,家中人口大多病死,张公悲伤之余,神态安祥平和,日常生活照常,最终没有染病。生性不喜欢道家和佛家,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像世俗中的巫师向鬼神祈祷之事,一概禁止不做。乡人(一直)认为他迂腐,到这时候才开始在心里敬服他。
39、 张公为人耿直方正,超过世俗,性格又严峻刚正,经常当面规劝他人的过错而不宽容,乡人中略微做了点不好的事情,只怕被张公知道。(张公)家里非常贫穷,没有一点产业,又不喜欢为谋求禄位而拜见富贵之人,家里没人来拜访。方伯地位卑下时,与先生交好,后来地位显贵,多次想要拜访他,张公终究不与其来往。方伯的儿子石池先生恩也敬重张公,但是没有拿过一点钱财资助他。我孩童时曾偷偷地看到张公整日端坐,(即使)穿着短衣破鞋,小桌上满是尘土,也是一副恬淡的样子。常常三餐不继,家里等米下锅,有家人的叹气声,张公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时常从我家拿一点米煮粥,但也仅限于当天,至于第二天(的生计)则不再考虑。家里有人苦不堪言(无法忍
40、受这样贫穷的生活),却从未曾看见张公脸色有变。(张公)常常高声吟诵,如同玉磬之声,声音清朗,听到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并不知道他家境贫穷。(张公)曾经自我评价:“言语不足以使世人震惊,容貌不足以打动世人,以吃粥来勉强维持生活,穿着旧衣来遮蔽身体,并非故意违反常情来追求名誉,姑且安于贫困,以坚守圣贤之道为乐。文章收束华丽而追求朴实,在学问上温习旧知而获得新知,凝神专一于远古宇宙之表征,自在快意于孤寂清静的世界。我的志向不过如此罢了,希望效仿古代的隐士。”我曾经在旧纸中看到这些话,是张公亲手所写的。张公志向如此,可是世人却正沉迷于研习求取功业的诗文,有谁能够探察其中的深意呢【答案】1ADF 2C
41、3B 4(1)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2)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 5(1)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2)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3)虚心纳谏,闻过则改。(4)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故其子孙”中“其子孙”作后文的主语,较长,可在其后A处断开;“亡国
42、”是“足以”的宾语,D处断句;“天卒不忍遽亡之”的主语是“天”,后文主语是“此”,所以在F处断句。故在ADF三处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统一;意动用法,以为一,把等同起来。句意:统一天下。/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B.正确。皇位;福分。句意: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门庭衰微,福分浅薄。C.错误。大概因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D.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错,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
43、而不可以谋天”可知,他们之所以灭亡,灭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出人”,超出常人;“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审”,周密。(2)“察”,知晓,明了;“去就”取舍;“因”,根据。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44、”“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知,要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
45、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
46、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