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470380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7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湖北部分高中联考有学者分析欧洲文明进程得出如下结论:一般说来,处于优势或强势地位的文明的影响力比较大,反之,影响力就比较小。这与一个民族的实力也应该是成正比的,因为实力强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传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对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以下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波斯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希腊的传统制度被波斯继承B.阿拉伯帝国征服了西亚,西亚文化被阿拉伯帝国吸收C.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希腊文

2、化深刻地影响了罗马D.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中华文化辐射范围得到拓展2.下表所示为埃及纸草文献中的内容,记载了一对父子的埃及名字被希腊名字取代的过程。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希腊化时代( ) 公元前119/118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马隆,又名奈克察弗提斯,派托西里斯之子”公元前118/117年马隆提到本人和父亲名字的改变:“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过去名叫派托西里斯之子奈克察弗提斯”公元前116/115年父子均用双名:“马隆,派托西里斯即狄奥尼修斯之子,又名奈克察弗提斯”公元前116/115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3.2023福建厦门四模塞琉古一世(约

3、前358前281年)在底格里斯河畔建塞琉西亚城为都城。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希腊式的市场、剧场与体育馆,以及大量刻有希腊语的钱币、印章、封印。由此可见,该城的建立( ) A.立足于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 B.旨在实现希腊文化中心东移C.适应了王国领土扩张的需求 D.体现亚历山大统治模式延续4.帝国时期,当罗马人走进一个有广阔沼泽地带的英国或置身于古埃及的文化区时,他们可能会发现几乎一样精确的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由此可知( ) A.罗马帝国注重城市建设标准的统一B.行省制强化了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C.罗马优秀文化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D.罗马是英国和古代埃及文化的源头5.2023湖北部分高中联考据统计,从1

4、840年起到1861年止,中国出现了20多种有关欧美等国史地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把“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海外各国的概况,大略描绘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文明体系。这些著作( ) A.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B.折射出以世界眼光观察问题的新识C.摒弃了传统的天下观和华夷观D.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迫切性6.1918年,蔡元培在庆祝一战结束的集会上发表演讲:距今一百三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把国内政治上一切不平等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现在世界大战争的结果,协约国占了胜利,定要把国际间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用光明主义来代他。这表明蔡元培

5、( ) 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方向B.意在为国民革命进行舆论宣传C.注重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D.未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7.2023湖北武昌质检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推动了思想文化普及B.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反思东西方文化价值D.冲击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8.五四运动后,各种主义流派传入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对诸多“主义”进行考量后,提出了“中国式主义”,如李大钊就根据中国

6、传统农业国的国情,提出“有土农夫”的主张,强调不能急于将土地划为国有,而应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化。“中国式主义”( ) A.表明社会主义已成思想主流 B.说明思想界的排外意识浓厚C.阻碍了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具有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特点9.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 ) A.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B.反映了“欧洲中心论”逐渐没落C.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D.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10.19世纪初,普鲁士诗人海

7、因里希梦想着一场全德起义,令法兰西战争不断;教育家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杨在柏林发起了一场体操运动,其成员不仅要求身体健康、柔韧,还须是热爱自由的民族主义者。这说明,在德意志( ) A.军国主义思想逐渐萌发 B.拿破仑的征服政策激发民族意识C.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民众渴望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11.2023江苏南通联考“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该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B.建设性远大于破

8、坏性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12.2023贵州贵阳开学考试苏俄和平法令(1917年11月)宣布:“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意愿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几乎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也提出: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世界上的小国同样有权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等。这些思想( ) A.维护了战后世界的长久和平 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C.彰显民族自决成为共同追求 D.推动了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13.2023湖北襄阳五中月考20世纪20年代墨西哥兴起了“壁画运动”,政府经常委托艺术家在公共空间绘制代表

9、墨西哥形象的壁画作品。作品展现了印第安人传说中的神、古代墨西哥城的奠基、西班牙武力征服墨西哥的血腥历史、墨西哥革命和现代社会的生活变迁以及学校标志。“壁画运动”表明( ) A.墨西哥现代化道路的起步B.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意识形态色彩被刻意淡化D.政府建构历史的共同记忆14.1913年,德国外交部用于支持海外学校的预算拨款达150万马克;1920年,法国外交部将国外法语学校与著作办公室升格为法语著作司;1934年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负有推进英国的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这表明德法英三国( ) A.把争夺文化霸权列为首要任务B.文化输出与全球扩张同步C.实现国家战略以文化手段为主D

10、.文化传播由自发进入自觉15.2023广东惠州一模20世纪50年代,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对外宣称:“说什么英国人民在一阵急躁的情绪下放弃了他们的帝国,这是一种无稽之谈。他们并没有丧失统治的力量。他们的责任毋宁是把他们在漫长的时间里获得的长处传播给其他国家。”这一言论( ) A.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傲慢C.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D.说明了英国国力的衰弱16.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说:疾病与战争是人类自古至今主要的灾变异数,但它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往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具有的普遍共同性的各种关系互动的结果,因而人类在本质上有一部共同的历史。这反映出作者( ) A.强调疾病

11、与战争的影响 B.揭示人类文明的互融性C.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中的战争诗数量较多,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雄壮激昂的英雄战歌;二是悲慨苍凉的征夫心曲。诗经中对尚武好战的描写显得婉转温和。例如诗经中的战争诗从来不直接描写战斗场面,从来没有厮杀、格斗、流血和死亡,诗中只见旌旗干戈、战马奔腾和凯旋欢庆,充分表现出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的特点。诗经除了描写战争英雄,还把笔触伸向与战争有关的社会群体或者个体。从诗经所反映的情形看,耕地的破坏或

12、被侵占是导致战争的根源,除了偶尔为之的武力扩张外,多数战争都因侵犯土地、保护土地而起。人们内心厌恶战争而又不得不战,这种战争多是被动的。因而诗经中的战争诗无不充斥着“征夫怨”“思妇恨”的反战情绪。 材料二 和生活在广袤富饶区域的汉民族不同的是,生活在岛国的古希腊人崇尚战争。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只有伊利亚特,主要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最后阶段的殊死战斗,侧重对唯勇至上的阳刚美的渲染。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刻画强烈而鲜明,是一种直接、动态的描绘,动作的勾画,声音的宣泄使得战斗英雄鲜血淋漓地闯入读者眼帘。从审美角度看,伊利亚特中处处可见一种非理性的、毫无节制的极端的审美观照,这是一种崇“力”的尚武精神,战争的悲

13、壮及美感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方式中得以渲染,使得原本的喋血暴力充满着诗画意境。伊利亚特所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以上均摘编自赵景梅、胡健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东西古代战争文化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诗经和荷马史诗中体现的中西方古代战争文化差异。(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古代战争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当代中西方战争态度中的映射。(12分)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文化就应运而生。当前学者围绕世界文化发展的概况和基本趋势,提出了以下观点。观点一文化孤立主义反对文化交

14、往和沟通,要求返回并发掘“未受任何外来影响的”“以本土话语阐述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观点二文化霸权主义“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亨廷顿)观点三文化同质化文化全球化这一客观过程,并不是谁“化”谁的问题,而是大家“化”至一个共同的规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9.(16分)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亚非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

15、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 材料国家言论出处中国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新加坡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不了家庭、大家族、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回忆录埃及

16、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1960年访问南非时的演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材料中提及的一个国家,围绕这一主题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解析】 时空定位 欧洲。材料解读 材料包含两个观点:观点1实力强的民族容易传播自己的文明,文明影响力较大一般通行性理论观点2文明自身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对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探究实质理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题干重点在于观点2,也可以表述为:一个

17、实力强大而不具进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体,它的落后的文明终归会为先进的文明所吞噬、所同化。选项分析 当罗马吞并希腊后,希腊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全面影响罗马,与材料中学者的观点相符,C项正确;波斯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北部,继承了西亚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征服西亚、融汇西亚文化,是观点1的体现,排除B项;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与中华文化辐射范围拓展并无必然联系,中华文化辐射范围拓展主要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关,排除D项。2.C 【解析】 时空定位 公元前2世纪末,埃及。材料解读 希腊名和埃及名实质上是对身份的界定,即希腊人或埃及人的身份认同。据材料可知,从公元前119年到公元前101年

18、,最初父亲仅用埃及名字,儿子则双名通用,到后来父子均双名通用,再到最后父子都只用希腊名字,其实质是父子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定,中间有一段时期认为自己既是希腊人也是埃及人。选项分析 这一现象反映了希腊化时代非希腊人族群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这对父子最后均只用希腊名字,反映了希腊人这一身份在希腊化时代的特殊地位,无法得出文明多样性增强的结论,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可排除。3.D 【解析】 时空定位 公元前3、4世纪,西亚。材料解读 据所学知识可知,塞琉古王国是“希腊化世界”的一部分,希腊化世界中延续了亚历山大的统治模式,希腊人垄断高级官职,成为

19、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材料中“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希腊式的市场、剧场与体育馆,以及大量刻有希腊语的钱币、印章、封印”即体现了塞琉古王国延续了亚历山大统治模式,故选D项。余项分析 材料反映了在被征服地区实行希腊式的统治方式,并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但这并非材料主观目的,排除B项;塞琉古王国在建立之初就采用希腊式统治方式,并非伴随着其王国领土扩张才改变了统治方式,排除C项。4.C 【解析】 据材料“几乎一样精确的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可知,罗

20、马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设计为帝国征服地区所效仿,体现的是罗马文化的辐射作用,C项正确。这种影响是不自觉形成的,并非帝国特意建设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辐射力,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古埃及文化出现早于罗马文化。5.B 【解析】 时空定位 近代初期,中国。材料解读 根据材料,这些著作介绍世界历史、地理,从近代地理科学知识的角度描绘“天下”,帮助中国人认识世界和西方文明,折射出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动了解世界,以世界眼光观察中国所面临的问题,B项正确。余项分析 这些著作旨在挽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材料讲述的是“天下”观的更新,并非摒弃传统天下观、华夷观,排除C项;认识到学习西方

21、政治制度的迫切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6.D 【解析】 时空定位 1918年,一战结束;中国。材料解读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材料中蔡元培将法国大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认为一战能够消除国际间的不平等。而结合所学,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霸战争,二者性质不同。这说明蔡元培没有认清一战的本质,对帝国主义抱有一定幻想,D项符合题意。余项分析 材料主要涉及蔡元培对一战的看法,并未提及新文化运动学习方向的改变,排除A项;国民革命始于1924年,与“1918年”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蔡元培并未认清一战的争霸实质,因而并未反思

22、资本主义的弊端,排除C项。7.C 【解析】 时空定位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材料解读 根据材料,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有两种观点:“古今之别”强调文化的时代性,侧重学习西方文化理念;“中外之异”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侧重传统文化传承。两种观点实际体现的是民族危机和西方文明冲击下学者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探究和反思,C项符合题意。余项分析 材料重在两个学派的争论,没有谈及思想文化普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与政治民主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二者观点不同,是学术上的争鸣,没有谈及社会影响,无法推知是否冲击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排除D项。8.D 【解析】 由“考量”“根据中国传统农业国的

23、国情”可知,李大钊等知识分子提出的“中国式主义”,意在将传入的主义、流派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即共性与特性相结合,以使“主义”真正为近代中国服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D项正确;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刚传入中国,并非主流,排除A项;提出社会主义应当和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不等于排外,排除B项;“中国式主义”的提出有助于新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排除C项。9.C 【解析】 时空定位 16世纪19世纪,20世纪以来;北美。材料解读 “高贵的野蛮人”“邪恶的野蛮人”是殖民时期欧洲殖民者对北美土著居民的划分,具有明显的偏见;“生态印第安人”与多元文化共存和环境保护相关,体现了西方对印第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实

24、际上仍是对印第安人偏见(认为印第安人落后)的体现。选项分析 不同时代的两种认知深刻反映了欧洲人对印第安人长期的文化偏见,C项符合题意;材料只反映了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印象,无法体现“冲突”,排除A项;材料中不同时代的两种认知都是基于欧洲人的立场,无法反映“欧洲中心论”的没落,排除B项;“生态印第安人”反映了欧洲人认为美洲土著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然未进入现代文明,这一认识并不客观,排除D项。10.B 【解析】 时空定位 19世纪初,欧洲处于拿破仑战争时期;德意志。材料解读 19世纪初,拿破仑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德意志在对法战争中失败;据材料“全德起义”“热爱自由的民族主义者”可知,德国人民族意识

25、勃发,B项正确。余项分析 民族意识勃发并不等于军国主义思想萌发,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德意志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的激发,并不是民众渴望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排除D项。11.A 【解析】 时空定位 18、19世纪,印度。材料解读 据“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民族主义运动”可知,该论述围绕的是印度民族意识文化的发展,认为英国的殖民侵略客观上推动了印度民族意识、统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A项符合题意。余项分析 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未对比破坏性,排除B项;民族

26、独立运动并非材料论述的主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单向的,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12.D 【解析】 时空定位 1917年;苏俄,美国。材料解读 据材料“这个民族的意愿”“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可知,苏俄和美国都主张尊重民族的意愿和选择,在当时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下,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D项正确。余项分析 一战后世界并没有长久和平,很快爆发了二战,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苏俄和美国的理念,无法得出民族自决成为共同追求,排除C项。13.D 【解析】 时空定位 20世纪

27、20年代,南美墨西哥。结合所学,20世纪初,墨西哥获得独立,建立共和国。材料解读 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壁画运动”由政府主导,内容涉及墨西哥从古代到近代、现代的不同阶段历史,且有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些内容;结合墨西哥获得国家独立的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政府建构墨西哥人的共同记忆,加强国家凝聚力,D项正确。余项分析 现代化道路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模式,而非文化展示,排除A项;墨西哥当时已经独立,排除B项;壁画的内容涉及墨西哥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变迁,并未强调其意识形态色彩,排除C项。14.B 【解析】 时空定位 20世纪早期,德法英。材料解读 根据题干“支持海外学校”“国外法语学校与著作办公室”

28、“推进英国的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可知,英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都注重文化的对外推广。结合所学,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对外扩张,三国的文化输出与全球扩张同步,文化输出为全球扩张服务,B项符合题意。余项分析 三国都注重对外输出本国文化,旨在为侵略扩张服务,但材料不能说明争夺文化霸权,排除A项;实现国家战略的方式包括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文化输出等,材料中没有对几种方式进行对比,故无法判断以哪种方式为主,排除C项;材料中文化的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因此文化自觉传播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5.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据材

29、料可知,英国首相明显在为其殖民活动狡辩,将对殖民地的剥削视作将“在漫长的时间里获得的长处”传播给其他国家,暴露了帝国主义的不甘和傲慢,B项正确。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才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而不是这一言论的发表,排除A项;这一言论主要凸显的是麦克米伦的傲慢,不能反映第三世界的兴起,排除C项;“他们并没有丧失统治的力量”与英国国力的衰弱相矛盾,排除D项。16.D 【解析】 作者通过分析疾病与战争作为灾变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一部共同的历史,反映了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疾病和战争的影响,而是其与人类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揭示人类文明的互融性,B项错误;人

30、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是材料信息的部分体现,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1)【答案】 战争目的:诗经中战争侧重保家卫国,荷马史诗中战争偏向暴力扩张。战争审美:诗经中尚武体现温和仁厚,荷马史诗中尚武走向极端、嗜血。战争反思:诗经除描写战争英雄之外还关注相关的群体,表现出厌战痛战、热爱和平的思想,荷马史诗单纯歌颂英雄。(每点2分,答出全部可得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从战争目的、战争审美、战争反思等方面展开。(2)【答案】 原因:古希腊是沿海岛屿,生存空间相对狭窄,古中国土地广袤富饶;古中国的战争受到社会伦理的制约,而西方古代战争更崇尚武力,人伦道德的影响较弱;两者社会文化孕育的民族性格不

31、同,古代中国民众性格温和敦厚,注重守护,古代西方民族性格好战,渴望扩张和掠夺。(每点2分,答出全部可得8分)映射:中国始终体现出鲜明的厌战、热爱和平的战争文化特征,西方国家仍保留好战、侵略成性的战争文化本性。(4分,每点2分)【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生活在广袤富饶区域的汉民族不同的是,生活在岛国的古希腊人崇尚战争”可从生存空间角度来分析;根据“诗中只见旌旗干戈充分表现出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的特点”“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刻画强烈而鲜明,是一种直接、动态的描绘,动作的勾画,声音的宣泄使得战斗英雄鲜血淋漓地闯入读者眼帘”可从战争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角度来分析;结

32、合所学知识,结合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孕育的民族性格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人们内心厌恶战争而又不得不战,这种战争多是被动的”可知,中国始终体现出鲜明的厌战、热爱和平的战争文化特征;根据材料二“这是一种崇力的尚武精神”可知,西方国家仍保留好战、侵略成性的战争文化本性。18.【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一国文化的发展应兼容并蓄。(2分) 论证:二战后,大量新兴民族国家获得政治独立,注重复兴本民族文化;但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统治影响,其文化也带有西方文化的色彩,如北非的埃及文化,既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因素,又具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新加坡、韩国等东亚新兴国家,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

33、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这一时期的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多呈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征,这也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相符,一国的民族文化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兼容并蓄、共同发展是大趋势。(12分)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注重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应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共同发展。(2分)【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概况和基本趋势的三种观点:文化孤立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同质化。文化孤立主义反对文化交往和沟通,要求回归本土文化;文化霸权主义是西方人将他们认同的政治、经济

34、、社会价值观念,强行纳入非西方人的体制;文化同质化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文化趋同的过程。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紧扣论题。分别对三个观点进行论证角度分析如下。观点相关论证角度文化孤立主义积极:有利于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发掘;消极: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劣势的国家或民族的自我保护的表现;无视数百年来各民族文化交往、互相影响的历史,是历史的倒退文化霸权主义带有强制性,通常附带政治、经济方面的霸权,是大国主义的表现,应持批判的态度文化同质化与全球化的进程相符,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综合各观点,可从“一国文化的发展应兼容并蓄”等角度来拟定论题,结

35、合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发展文化的特点来展开论证。19.【答案】 答案示例示例1:选择 孙中山将“三权分立”发展到“五权分立”;在接受西方民权思想的同时,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或主张将西方民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结合起来)。 孙中山提出这样的设想,一是鉴于欧美各国三权分立之后出现了弊端,他力图纠正、弥补这些缺陷;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了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的某些做法,向其“五权分立”的原则中注入传统因素,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也使民众和社会更易于接受。 “五权分立”的思想集合中外文化的精华,说明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之中,这对后来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设计、文官制度的建设等产生了重

36、要影响。示例2:选择 新加坡形成了民族(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新加坡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或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这种现代东方文化,维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夯实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基石,也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增长。(赋分建议:选择国家1分,概括观点2分,简要论述12分,卷面1分)【解析】 分析设问,“这一主

37、题”是指“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亚非人们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然后选择材料中的一个国家,据其对应内容及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论述时,主要分为三部分:概述所选择国家的言论观点;简述材料中言论观点的历史背景、特点、表现等;简述材料中言论观点的历史影响或意义。如选择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将“三权分立”发展到“五权分立”,在接受西方民权思想的同时,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如选择新加坡,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形成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推动了新加坡的现代化发展;如选择埃及,结合所学知识,埃及本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吸收西方文化,创造了适应埃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文化。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