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 第二套第二套 1、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说课稿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新课改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重要讲读课。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的训练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重点篇目。构成本单 元的三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选读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拟重点说明两点:阅读我 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 艺术。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与能力 (1) 、 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
2、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 (2)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 理解环境描写的 特点和作用。 (4) 、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5) 、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初步对红楼梦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古代小说的 发展趋势,以及红楼梦的社会地位。 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描写的 语句,并加以分析,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最后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以自己的同桌为例进行试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
3、领会人物的美感。 (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3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四)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二、说教法及依据 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2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 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 小说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
4、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 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 “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视野当阔为重点。 2、直观展示法: 第一红楼梦人物众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 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引导学生读小说的主要线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 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 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三个课
5、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 涵。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 ,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仿写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 ,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要设计“仿写 法” :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 征。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 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
6、尔所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 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 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 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 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
7、惯。 四、概说教学程序 本课题共设三课时,本说课内容彻重第三课时。简介第三课时前的内容。 课前预习: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课件的“影视欣赏”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 3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前五回内容介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 及其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 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是一部旷世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这本书能把你带入
8、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 世界,令你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解题 1.作者-曹雪芹 名 ,字梦 ,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先祖原为汉人,后投入满族正白旗.曾祖父,祖父,父 亲和叔父相继出任康熙时代的江宁织造,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 沥血,写成了-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交代出来3.贾 府关系谱 4.史王 薛府与贾府的关系 王狗儿是王夫人孙子辈。王狗儿的祖父是王夫人的父亲认的连宗宗侄,与王夫人平辈。王狗儿的妻子 刘氏是刘姥姥的女儿 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甄士隐是香菱的生父,香菱后来做了薛蟠的妾。邢岫烟是薛蝌的妻。薛姨妈姓 王,是王夫
9、人的妹妹 5.金陵十二钗人物: 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妙玉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 6.简单叙述中极其精彩的一笔,她的出场有何不同? 明确: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 其声. 2.这种出场方式表现了什么? 明确:与当时“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气氛极不协调,显得有点张狂,无礼, 不守规范. 3. 接着对其肖像进行了描写,包括哪两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表现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包含服饰何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暗示了她对物质享受的无厌的追求,也暗示了她在漂亮的外表之下,掩盖着庸俗,刁钻何狡鲒. 4. 贾府对 王熙凤的介绍有何特点?能表现什么
10、? 明确:贾母的介绍完全是一种戏谑的口吻,一种随随便便开玩笑的口 吻,完全没有一种长辈的架子何威严.表现王熙凤深得贾母的喜爱,也表明了她在贾府的地位. 5. 接下来,写王熙凤和林黛玉见面时动作,语言,神态有何变化,表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笑-拭 泪-转悲为喜 5 表现她见风使舵,善于逢迎,工于心计,八面玲珑,一切对贾母察言观色行事. 询问-关照-吩咐 动机是巴结讨好贾母,也显示自己有地位. 捧茶果-放月钱-拿衣料 表现王熙凤精明能干,处事利索. 总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刁钻狡猾,眀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善于见 风使舵,善于阿谀奉承,因而深得贾母的欢心,从而
11、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实际掌权者.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歌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 了卿卿性命!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 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三.贾宝玉 1.侧面勾画,表明什么? 明确:王夫人的话是黛玉母亲生前的话 介绍了一班人对宝玉的看法何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贾府内外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 2.两首词表明什么? 明确:这两首词形贬实褒,说明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 3.肖像描写:宝玉出场后
12、有两次想象描写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在黛玉看来:宝玉是各眉清目秀,英军多 情,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有似曾相识的眼熟感,因而产生了亲切感 6 4.语言,行为分析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分析:确如王夫人所说,一时甜言蜜语,一时疯疯癫癫,一时有天无日,表现出他痴疯的言语,狂妄的行为. 总之:贾宝玉时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 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反抗. 四. 课文人物的刻画方法 详写: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 略写:邢夫人,王夫人等 实写:贾母,王
13、熙凤等 虚写:贾政,贾赦等 独写:宝玉 等 群写:迎春,探春等 薛公 薛姨妈 女:薛宝钗 子:薛 蟠 子:薛 蝌 女:薛宝琴 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甄士隐是香菱的生父,香菱后来做了薛蟠的妾。邢岫烟是薛蝌的妻。薛姨妈姓 王,是王夫人的妹妹 2、 祝福说课稿祝福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 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 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 要的地位
14、,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 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 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 物形象的作
15、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 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7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 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 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
16、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 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 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 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
17、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 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 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
18、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8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 ,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19、(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 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 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 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
20、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 ,与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 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 ,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 (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 孔乙己反映的是读 书人的生活, ,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
21、表现了反 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 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 9 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 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 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2 )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 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 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
22、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 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 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 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 “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 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
23、文明 ”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 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 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3 3. .老人与海说课稿老人与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喜一悲两个场景:第一幅场景是老人与 海鸥亲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场景是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举行葬礼的场景,非常感人。学生思维活跃,求 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
24、与人交流,情感丰富,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 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本课时 我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人喂海鸥亲人般的感人情景。为此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本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及“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词语。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动作、语言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亲情。 3、朗读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悟老人与海鸥之间浓 浓亲情。 10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 语文教学因在
25、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并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预设了四个 教学环节: 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亲情;四、设置悬念,再度激发情感。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我采用直接入题让学生读题后质疑,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学生 带着问题走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同时尝试解疑。整体感知符合人的阅读 习惯,尝试自己质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
26、同时体会文中“独脚”等特殊名词,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学生读完后,指名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老人与海鸥的亲情 基于文本特点与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如亲人一般的情感。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老人怎样的神情给你印象最深,找找相应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然后交 流,根据学生交流我预设了如下两句话展开教学。 1、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2、老人望着高高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围绕第一句话,我作了如下预设: 首先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划划哪些情景最吸引你,可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交流重点出 示句子“老人顺着栏杆
27、边走边放,海鸥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 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喝着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谈说说体会,各抒自己独特的 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从文中这些句子“老人喂海鸥的情景”继续来体会老人“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还 可能会找到很多句子,交流时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尽情让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词句品读,如想象老人“撮 起嘴向欧群呼唤”,“抑扬顿挫”,“老人得意地指给我们看”等。 另一面引导学生从海鸥的描写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如“亲昵地说着话”,在学生有了自己的 感悟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这份独特的情感有声有色地进行朗读,新课标也有要求,老师要
28、珍视学生独特的情 感体验,学生对文本有第一层次的感悟后,我出示老人喂海鸥的图片配乐,让学生在情境中释放自己的情 感,再次来朗读句子。是呀,正因为老人与海鸥之间是如此默契,就像一位老人在喂自己的孩子一般,这 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难怪老人一谈起海鸥,回读句子:“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11 十多年了,每到冬天,老人必来,每次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欧群,眼睛里带着企盼)。引导学生展 开想象,那双企盼的眼睛在企盼着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温,六年级学生想象丰富, 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此时,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澎湃,内心肯定有很多感受想说,于是我配 以音乐渲染,让学生写
29、一写,相信这一安排无疑是课堂的又一亮点。 四、设置悬念,再度激发学习情感。 在课进入尾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画像,四周海鸥翻飞。(插图)同学们,你们 知道吗,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可没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却是这样一幅场景下节课我 们将继续来学习。这样的结尾既让学生的情感再度升温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更为下节课学习打下了情感 的伏笔。 最后讲讲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喂 (默契) 老人 海鸥 (亲情) 举行葬礼 4 蜀蜀道难说课稿道难说课稿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 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
30、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 3 编写说明 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 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 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 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 毛诗 序 )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
31、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 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 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 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 1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针对单元教学目 1 和目标 3) 12 2 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 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针对单元教学目标 2) 3 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
32、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 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目标 2、3)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 中。 教学关键 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 诗人。李白传
33、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 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采用背景音乐古筝曲) 2 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 己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 701 年)出生在西 域的碎叶。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 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 洛阳与
34、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教师过渡: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 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 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 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 。 3 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 要知人论世,所以
35、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 13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 2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 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乐府诗。3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四种说法) 教学具体过程 一 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 1 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 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
36、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 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 2 精品美读,再读感悟。 说明配合蜀道画面和背景音乐,教师进行示范朗诵。要求学生体会感情、语气、语调节奏等,同时布 置思考题: 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 3 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一段叹高难行。二段叹险可畏。三段叹战祸之烈 至此完成教学重点 1 诵读和 2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然
37、后进入教学的第二 个环节 二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 式,逐步分析出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我将公布本课研究学习主题:你认为“蜀道之难”最难在哪里呢? 是高,是险还是战祸之酷烈?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 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是怎样写蜀 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 1 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2 蜀道高峻(具体描写) 14 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38、: (1) “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 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两句: 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 开蜀地,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沿长江东下,就再也
39、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 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总结第一段艺术特色: 一段 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五丁开山)神秘浪漫 蜀道高峻 点面结合、想象夸张 将研究性学习带入本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以第一段的鉴赏为例,引 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诗眼、分层次,找名句才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鉴赏,为第二课时完全自主学 习鉴赏打下基础。 经过诵读感知,诗歌特色鉴赏之后相信学生对第一段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充分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 语言和意境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 “想象千山之旅” 。 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写作练习,
40、实质上更是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意境的另一种方式的鉴赏体会。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要求学生结合千山的风景图片,想象登山之旅, 并描绘出来,这其中,可以借用、化用蜀道难或者改造蜀道难中部分诗句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样, 学生将会对原诗再次进行赏读,对诗句进行更为细腻的揣摩,甚至可以达到创造性的赏读效果!这一环节 也是落实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之后课堂上请学生谈想象中的千山之旅,学生和教师评点教师也有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教师下 水仿写: 2 请同学课堂背诵第一段。本课将在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的琅琅书声中结束! 最后布置作业:熟读
41、第二、三段,小组合作分析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蜀道之难的,准备课堂汇 15 报 5 5、秋兴、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 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 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
42、伤枫树林” 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 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 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 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 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
43、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 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 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 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 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 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
44、系”的图景来生动的 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 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 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 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 16 穷的深长
45、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 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 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 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 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 “故园心”是因两句
46、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 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 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 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 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 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5 5、杜甫诗三首说课稿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杜 甫诗三首的教学
47、设计。本课三首诗都是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 诗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国家动荡,半生潦倒,晚境更惨。悲从中来,秋 兴抒发了人生之悲、家国之悲;咏怀古迹寄寓怀才不遇之悲;登高饱含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 三首诗都是杜诗的代表之作,文质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高一的孩子是一种熟悉的陌生。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会模糊感 觉到美,但难以言传。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难知所云。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 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
48、美情 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 最理想的选择。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 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 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 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 的精神之所在。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 标。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孩子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 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 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鉴赏的一般方法是重点,汲取精神是难点。我安排两课时来完 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17 首先我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 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学生在对工整的对联赏析中,回味杜甫 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为鉴赏诗歌做好感情准备。 初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