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478049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1(满分:150分 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

2、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材料二:“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

3、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

4、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

5、,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鹫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三: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

6、根本。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

7、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

8、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

9、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10、 )(3分)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批评德丹尼尔克尔曼瓦

11、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口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是。”“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代,是您主持的吧?”“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个星期前我们还去

12、看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自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啊不,谢谢。不要。”瓦根巴赫僵住了。“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干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对不起!”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不

13、是?”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吗?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还有您的出场”“怎么了?”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是让他非常得意的,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被交口称赞。“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感到头晕。“您不舒服吗?”“不我很好!”瓦根巴

14、赫转头去找空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姐连个影儿也不见。“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嘿!”瓦根巴赫叫道。空姐站住了。“一杯咖啡!”“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对不起,这是规定。”“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不知道。”她转身走了。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接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

15、,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飞机停住了。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门开了,他可以出去了。头还是很晕。他深呼吸,尽量快步走。穿过一条又一条走廊,穿过明亮的大厅,走到提取行李处。传送带送来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箱子。他的箱子到了,他抓住它,提起来,走向出口。两扇门自动开了。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他猛地转身。是飞机上的邻座。“请您,”邻座说,“请原谅!”“什么?”“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

16、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尽管”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汗。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也不舒服。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

17、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瓦根巴赫是一档电视栏目的主持人和演员,他在乘坐飞机前往演出地的途中,遭到了邻座善意的批评。B.从邻座一眼认出瓦根巴赫可以看出,邻座是一个十分关注瓦根巴赫演出的人,他对瓦根巴赫的批评句句入骨。C.瓦根巴赫随身携带签名照片,蛮横地要咖啡,与人说话口气很冲,都显示出他没有接纳别人批评的度量。D.小说最戏剧性的一笔是邻座为了掩饰自己坐飞机的胆怯对瓦根巴赫的表演予以批评,却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多次描写邻座“舔嘴唇,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眼睛”,这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B

18、.瓦根巴赫“被交口称赞”的出场在邻座眼中一无是处,可见瓦根巴赫的周围大都是赞美之音,突然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C.邻座因恐惧坐飞机而不停地与瓦根巴赫交谈,甚至不惜污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D.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邻座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8.小说中的瓦根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9.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5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善五

19、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

20、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

21、卒,赠户部尚书。(节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新唐书刘禹锡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

22、以教巫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B.禁中指皇帝、后妃、重臣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C.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与丞相不相同。D.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议国事,他提出的建

23、议都得到认可。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又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C.“先考中进士科,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和“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这两件事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刘禹锡有才华。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歌文章当时没人能够超越,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3分)(2)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

24、,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5分)14.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江上吟李白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注枻:同“楫”,船桨。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B.五、六两句,诗人自比海客,

25、借黄鹤之典,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C.七、八两句,用语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D.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挥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16.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3小题,6分)(1)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十二章中的“ , ”所讲的道理相似。(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_,_。”(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

26、失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自2010年第一次执行任务以来,共参与301次救援任务。恶劣天气下,于惊涛骇浪之中解救遇险者;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_,宋寅和同事们的工作是与死神较量。令宋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任务发生在2016年12月。那是她担任机长以来,救人人数最多也是最难的一次。2016年12月,有一艘渔船起火,船上有10人被困。宋寅带队执行任务时却收到新消息:因海浪过大,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等靠近

27、搜救目标时,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大风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样越荡越高,随时会碰触到着火船只的障碍物导致生命危险。_之际,宋寅和团队默契配合,不断选择合适的作业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将10名受困人员全部救起。无论是大雾笼罩的凌晨,还是风雨交加的深夜,宋寅和她的团队都需要克服恶劣天气和各种_的困难,飞向险境完成搜救任务。从事这样的高危工作,经常需要直面生死,有没有恐惧或退缩的瞬间?“来不及害怕,海上搜救飞行需要快速高效。如果按秒来计算的话我已经承担且规避了1100万次可能发生的风险。”宋寅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阅读文中画框的部分,概括出此

28、次救援面临的5点困难,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夜里的钟声客船上的人听得很清楚呢?除了晚上比较寂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声音发生了折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_,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白天地面温度比较高,气温是向上递减的。这说明白天在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有差别,因此_。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也就是说,

29、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寒冷的空气中快,( )。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_,这样声音在地面附近就能传播得比较远,因此寒山寺里的钟发出的声音,才会清楚地传到江面的客船上。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即使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B.然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C.因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D.何况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师傅在带徒弟过

30、程中总是强调要理解工艺、理解过程,在清晰理解基础上,师傅才让徒弟雕刻、加工。徒弟经常会出现错误,师傅总是让他回想当初的讲解。师傅认为,理解清楚,雕刻加工才不会出现问题。徒弟学了多年才能够独当一面,创新出自己的作品。理解、实践和创新,适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古代诗人”扩大范围,“总把联系在一起”不当。2.答案:A解析:B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

31、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C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D项,“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3.答案:B解析: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分论点一是“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性)”。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B项可以支撑分论点一。C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D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4.答案: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32、。解析:材料三一共四段,第一、二两段提出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些论者的观点。第三段从“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两个角度反驳一些论者的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述,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属于立论和驳论。在论证“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的例子,是运用例证法。在论证“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时,引用了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的“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并列举了从诗经和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格

33、律,以及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的例子。这是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5.答案: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从中筛选出“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34、”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6.C 解析:A项,“善意”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B项,“批评句句入骨”不准确;D项,不是“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而是改变了瓦根巴赫对这类活动的看法。7.C C项,“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表述有误,小说中邻座对瓦根巴赫的评价有很强的客观性,并非完全是诬蔑与诋毁,因此谈不上“卑鄙”。8自负,傲慢。当邻座与他搭讪时,他首先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粉丝,搭讪的目的是要签名,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有较强的克制力。在整个过程中,他不愿意说话,即使对方喋喋不休,对他的表演肆意品

35、评,他也只是用少量的语言回应。懂得反省,及时改正。在经历了这次航班之后,他反省自己的表演生涯,最终对助理提出“毁约”的要求。9.对话形式简洁直接,描写生动传神,凸显人物性格。这种形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当时的口吻、神态及心理等。突出矛盾冲突,情节引人入胜。小说中邻座不停地批评他的表演,瓦根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让情节在紧张有序中向前发展。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小说以批评为题,文中大量的对话都是邻座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的批评之语,而结尾处以瓦根巴赫与助理的对话收束全篇,让人们看到那些在金钱与名利中穿梭的人内心的觉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

36、面的文言文,完成以10.C解析 “十年”是刘禹锡在朗州的时间,应紧跟上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鼓舞”是击鼓起舞,地点在“淫祠”,即不合典礼的祠庙。因而,“每淫祠鼓舞”是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故选C项。11.B解析 B项,禁中不是重臣居住的地方,而是专指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选B项。12.D解析 D项,“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错误,原文“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文中的意思是“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另外,序中并未提到“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故选D项。13.(1)(

37、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2)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使州府用来增设学校,另一半交给太学,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14.原因: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解决措施: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太学,增加教育投资。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在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

38、宗即位,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后来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任连州刺史,走到中途,再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元和十年,刘禹锡被从武陵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作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

39、讥刺朝政的意思,宰相不高兴了,所以刘禹锡又被外任播州刺史。诏书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母亲健在,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今播州在西南极远处,人迹罕至。他的老母亲肯定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死永别。请求宽免一下他,稍稍将他迁移近处安置。”于是改授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的时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

40、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使州府用来增设学校,另一半交给太学,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当时宰相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白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刘梦得还曾作有西塞怀古等诗,被江南文人称为佳作,虽名望和位置

41、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追赠户部尚书。15.B解析 B项,“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错误。五、六两句的意思是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地与白鸥嬉游。所以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已经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自己的逍遥的生活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自由,所以并不是要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故选B项。16.这两句诗不能说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功名富贵”承上文楚王之“台榭”,“若长在”带着嘲讽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富贵的鄙薄。诗人这两句话在一定层面上表达了遭遇人生变迁的郁郁不平,但更多表现出的蔑视功名和坚守高尚人格的洒脱不羁。 17己所

42、不欲 勿施于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18.答案: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千钧一发;难以预料(突如其来)解析:第一空,文中写“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是要表达不畏艰险、顽强工作的精神。据此可以填入“迎难而上”或者 “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第二空,此处是表达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可以使用“千钧一发”。千钧一发: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第三空,此处是形容当时情况无法预料,或者情况突然,出乎预料。可以填入“难以预料”

43、或“突如其来”。难以预料:很难预先想到。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19.答案:受困人员多;偏离坐标远;气象条件差;直升机油量有限;烟雾增大。解析:从“船上有10人被困”可知当时受困人员多;从“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可知当时气象条件差;从“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可知,当时偏离坐标远;从“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可知,直升机油量有限;从“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可知,当时的救援场景中烟雾增大。20.答案:比喻。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救生员在大风中越荡越高的危险状态,赞扬了救生

44、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解析: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将“大风中的救生员”比喻为“秋千”,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大风中的救生员”剧烈飘荡,越荡越高,这与“秋千”具有相似性,因此构成了比喻。运用这一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当时救生员所处的危险状态,突出了救援时的艰难,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行为。这一比喻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现了当时的场景。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空缺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赛冷的空气中快”交代原因,括号处交代结果,上下文语境是因果关系,据

45、此排除假设、转折、递进关系,排除ABD。故选C,22.答案: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空,由“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可知,该句在说温度与声音速度的关系呈正比,因此应填“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一类的句子。第处,由“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可知,该句是说声音会改变方向,空缺处应填入“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一类的句子。第处,根据“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和前文可知,声音由温度

46、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播,因此填写“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23.材料中强调的是“理解”这个概念,“理解”是“实践”的基础,“理解”不好,“实践”容易出问题。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必须重视“理解”。因此,作文应该建构“理解”与“实践”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深入到“创新”层面。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7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 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