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被动句被动句成分省略成分省略固定句式固定句式 者,者,也也 者也。者也。者,者,。,也。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概念:概念: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判断句判断句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乃乃/即即/则则也也 为为。或判
2、断词或判断词“是是”表判断。表判断。(1)相如素贱人。)相如素贱人。(2)刘备天下枭雄。)刘备天下枭雄。(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我为赵将。我为赵将。(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判断词,而是,而是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在汉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否定判断句否定判断句六国破灭,六国破灭,非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论)城城非非不高也,池不高也,池非非不深也,兵革不深也,兵革
3、非非不坚利也。不坚利也。(孟子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子非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不是判断句()A、灭六国者六国也。、灭六国者六国也。B、梁父即楚将项燕。、梁父即楚将项燕。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D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王戎七岁,尝与诸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4、答曰:问之,答曰:“树在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此必苦李。此必苦李。(语意直接表判断)(语意直接表判断)被动句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文
5、言中,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被动句被动句 用介词用介词 “于于”、“受受”、“受受于于”表被动表被动(“于于”引进动作行为的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动者)。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逃,不能容于于远近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于时,学于余。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受制制于于人。人。而君幸而君幸于于赵王。赵王。被动句被动句 用用“见见”、“见见于于”表示表示被动被动(“于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引出动作的主动
6、者)。信而信而见见疑,忠而被谤。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见欺。欺。吾常吾常见见笑笑于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见放。放。臣诚恐臣诚恐见见欺欺于于王而负赵王而负赵被动句被动句 用用“为为”“为为所所”(“为为”引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为所”表示被表示被动。动。而身死国灭,而身死国灭,为为天下笑。天下笑。吾属今吾属今为为之虏矣。之虏矣。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为为积威之积威之所所劫哉。劫哉。(嬴闻)如姬父(嬴闻)如姬父为为人人所所杀。杀。不者,若属皆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为所虏。虏。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
7、语译成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被”。被动句被动句 用介词用介词“被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较少表示被动(文言文中较少见)。见)。舞榭歌台,风流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被雨打风吹去。雨打风吹去。予犹记周公之予犹记周公之被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被动句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挫地削,亡其六
8、郡1 1、(、()A A、行将为人所并、行将为人所并B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选出下列各组中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的一项2 2、翻译下面的句子。、翻译下面的句子。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2005年广东高考)年广东高考)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9、主谓倒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定)主+状状谓谓(补补)+(定)宾(定)宾但在文言文中,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形式: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大王来何操?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沛公安在?3.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又何知?4.豫州今
10、欲何至豫州今欲何至?何操何操 操何操何安在安在在安在安何知何知何至何至知何知何至何至何句子的特点:句子的特点:1、都是疑问句。、都是疑问句。2、宾语、宾语“何何”“”“安安”都是疑问代词。都是疑问代词。3、这些宾语都前置。、这些宾语都前置。规律一规律一:疑问句疑问句中中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宾语要前置。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忌不自信。忌不自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不自信不自信”“不信自不信自”“未之有未之有”“未有之未有之”“
11、不余欺不余欺”“不欺余不欺余”“未之闻未之闻”“未闻之未闻之”句子的特点:句子的特点:1 1、都是、都是否定句否定句,2 2、“自自”“”“之之”“”“余余”“”“之之”都是代词都是代词 ,它们它们分别作分别作“信信”“”“有有”“”“欺欺”“”“闻闻”的宾语的宾语,3 3、宾语都前置、宾语都前置。规律二: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2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不同的是()A A、城中皆不之觉城中皆不之觉B B、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之许也C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 D、未之多见也、未之多见也C常见的否定词
12、有: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不、未、毋、无、莫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 1、句读、句读之之不知,惑不知,惑之之不解。不解。2 2、何陋、何陋之之有?有?3 3、无乃尔无乃尔是是过矣?过矣?4、唯利、唯利是是图。图。5、去我三十里,、去我三十里,惟惟命命是是听。听。6、唯唯才才是是举。举。7、惟惟兄嫂兄嫂是是依。依。规律三:规律三:用用“是是”或或“之之”把宾语提到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是”或或“之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么实在意义。注意:注意:表示动作
13、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往往用“唯(惟)唯(惟)是是”格式。惟:格式。惟:只,只是。只,只是。“是是”“”“之之”是提宾的标志,是提宾的标志,不译。不译。A A 子何恃而往?子何恃而往?B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 C 唯才是举。唯才是举。D D 尔何知?尔何知?(B)选出下列各组中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的句子1 1、何以何以战?战?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规律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规律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形成介词的宾语
14、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亚父面向南坐。”3 3、项王项伯、项王项伯东向东向坐。坐。以何以何与谁与谁2 2、微斯人,吾、微斯人,吾谁与谁与归?归?向东向东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三、用三、用“之之”或或“是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把宾语提取到动词 前,以突出强调宾
15、语。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情况如下:宾语前置情况如下:定语后置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一般放在中心词前在中心词前。在文言文中在文言文中,有,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有时为了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时为了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在中心词后。楚人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 村中少年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者 求人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 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
16、者 马马之千里者之千里者。僧之富者僧之富者不能至。不能至。石石之铿然有声者之铿然有声者。格式二:中心词格式二:中心词+之之+定语定语+者者 蚓无爪牙蚓无爪牙之利之利,筋骨,筋骨之强之强。居庙堂居庙堂之高之高则忧其民,则忧其民,处江湖处江湖之远之远则忧其君则忧其君。格式三:中心语格式三:中心语+之之+定语定语 缙绅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大,有几人与?格式四:中心语格式四:中心语+而而+定语定语+者者 车车六七百乘六七百乘,骑,骑千余千余,卒,卒数万人数万人 一食或尽粟一食或尽粟一石一石 以乘韦先,牛以乘韦先,牛十二十二犒师。犒师。格式五:中心语十数量词(作
17、定语)格式五:中心语十数量词(作定语)1、中心语、中心语+定语定语+者者定语后置情况如下:定语后置情况如下:2、中心语、中心语+之之+定语定语+者者 3、中心语、中心语+之之+定语定语 5、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4、中心语中心语+而而+定语定语+者者 注意: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把后注意: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状语来理解。(1 1)介词结
18、构)介词结构“于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状语后置语后置”,或,或“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青,取之于蓝于蓝,而青,而青于蓝于蓝3.得双石得双石于潭上于潭上,叩而聆之。,叩而聆之。2.公与之乘,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4.而大声发而大声发于水上于水上。(2)介词结构)介词结构“以以”、“乎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
19、文言文中并不多见)。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1.盛盛以锦囊以锦囊,负而前驱。,负而前驱。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3.生生乎吾前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每于藏书之家假借于帝告之于帝告之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于长勺战4蒙辞以军中多务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以军中多务辞蒙以军中多务辞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主谓倒置即将谓语
20、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感叹句、疑问句居多。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感叹句、疑问句居多。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美哉,我少年中国!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我少年中国美哉我少年中国美哉!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下列句子属于下列
21、句子属于主谓倒置主谓倒置的一句是的一句是()A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 B、且焉置土石?、且焉置土石?C 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 D、子邪,言伐莒者?、子邪,言伐莒者?D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 1、君何以知燕王?、君何以知燕王?2 2、宋何罪之有?、宋何罪之有?3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4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5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 6、会于西河外渑池。、会于西河外渑池。7 7、人马烧溺死
22、者甚众。、人马烧溺死者甚众。8 8、善哉,祁黄羊之论!、善哉,祁黄羊之论!9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被动句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省略介词。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
23、点 1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2 2、沛公谓张良曰:、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入。”3 3、曰: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曰: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国也。”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 1、永州之野产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蛇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蛇蛇)触触草木草木,(草草木木)尽死;尽死;(蛇蛇)以啮以啮人人,(人人)无御之者。无御之者。2 2、沛
24、公谓张良曰:、沛公谓张良曰:“(公公)度我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公乃入。乃入。”3 3、(梁惠王梁惠王)曰:曰:“不可,不可,(五十步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孟子孟子)曰:曰:“王如知此,王如知此,(王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也。”1 1、承前省;、承前省;2 2、蒙后省;、蒙后省;3 3、对话省。、对话省。句式特点:句式特点:省略主语。省略主语。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1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三人行
25、,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而改之。3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鼓)而衰,三而衰,三(鼓鼓)而竭。而竭。2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步)三四里。三四里。句式特点:句式特点:省略谓语。省略谓语。1 1、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尉剑挺,
26、广起,夺而杀之。屠惧,投以骨。屠惧,投以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以事。告以事。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2 2、竖子不足与谋。、竖子不足与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闻,不肯与会。1 1、尉剑挺,广起,夺、尉剑挺,广起,夺(剑剑)而杀之。而杀之。屠惧,投屠惧,投(之之)以骨。以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之)以事。以事。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2 2、竖子不足与、竖子不足与(之之)谋。谋。此人一一为此
27、人一一为(之之)具言所闻。具言所闻。相如闻,不肯与相如闻,不肯与(之之)会。会。句式特点:句式特点:省略宾语。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宾语;、省略动词宾语;2、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 2、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3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 如成言。如成言。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 1
28、、沛公军、沛公军(于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 2、大王见臣、大王见臣(于于)列观,礼节甚倨。列观,礼节甚倨。3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以)金千斤,邑万金千斤,邑万家。家。4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以)鸡,果鸡,果 如成言。如成言。句式特点:句式特点:省略介词(主要是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于”“”“以以”两词)。两词)。一、省略主语。一、省略主语。二、省略谓语二、省略谓语。三、省略宾语。三、省略宾语。1 1、省略动词宾语;、省略动词宾语;2 2、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四、省略介词四、省略介词(“于
29、于”“”“以以”)。省略句主要形式: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 1、均之二策、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宁许以负秦曲。2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3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与议也。5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6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刑余之人不可。可。”7 7、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叶公见之,弃而还走。8 8、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0、?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 1、均之二策、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宁许(之)以负秦曲。2 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3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4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未足与(之)议也。5 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6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刑余之人不可(将)。(将)。”7 7、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8 8、死马且
31、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固定句式固定句式 也叫固定结构,或者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定俗成,经久不变。无以、无从。译为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没有用来的办法的办法”。例。例如: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军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有以。译为有以。译为“有用来有
32、用来的办法的办法”。例如:。例如:袁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有所。译为有所。译为“有有的的”(人、物、事)(人、物、事)例如:例如:故患有所不避也。故患有所不避也。无所。译为无所。译为“没有没有的的”(人、物、事)(人、物、事)例例如:几无所逃死。如:几无所逃死。所以。译为所以。译为“用来用来的的”,“的原因的原因”,“的方法的方法”。例如:。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如.何(
33、把何(把.怎么样)、得无怎么样)、得无.耶耶(大概(大概.吧、恐怕吧、恐怕.吧)等。吧)等。如何、若何、奈何。译为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怎么、怎么样、样、怎么办怎么办”。例如:。例如: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为之奈何?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得无得无乎,得无乎,得无耶,无乃耶,无乃乎,乎,译为译为“恐怕恐怕吧吧”?例如:?例如:览物之情,得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异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孰与,与孰与,与孰。译为孰。译为“跟跟比较,哪比较,哪一个一个”
34、例如:例如: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美?何何为。译为为。译为“还要还要干什么干什么”。例。例如:如:何以伐为?何以伐为?论语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0606年广东卷)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与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何为而至于此?”?”句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 A、君何以知燕王?、君何以知燕王?B B、夫子何哂由也?、夫子何哂由也?C C、夫晋,何厌之有?、夫晋,何厌之有?D D、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A)(08广东卷)广东卷)下列各句中的下列各句中的“之之”,属于,属于代词作代词作前置宾语前置宾语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B)A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