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回延安》预习指导.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7525046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回延安》预习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回延安》预习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回延安》预习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八年级语文下册预习指导1.社戏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散文集朝花夕拾3、散文诗集野草4、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5、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二、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

2、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三、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4)写“我”随母亲归省后在平桥村的日常生活,突出“我”对看社戏的盼望。第二部分:(5-30)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和看后归航的全过程。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四、课文主旨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

3、、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五、课文解读社戏选自呐喊,原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后一部分,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4、;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5、,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增强了景物描写的

6、效果。2.回延安一、文学常识【信天游】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 ,下句点题。短的只有一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歌手演唱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本课作者】贺敬之相关介绍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写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主要作品】诗作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二、课

7、文脉络第一部分(1)回延安,抒写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第二部分(2)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第三部分(3)话延安,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第四部分(4)看延安,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第五部分(5)颂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三、课文主旨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四、课文解读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 (

8、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 回延安。这首诗政治性和抒情性都很强,地域特色鲜明,民歌气息浓厚,在20世50年代创作的革命诗歌中属于上乘之作。这首诗共五章,下面按章分别归纳要点。第一章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可以分两层: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然后一 “抓”一 “贴”两个动作,再宕开一笔,“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持久愿望,最后“千声万声呼唤你”直抒胸臆,是从不同方面表达“激动”的心情。二层写延安亲人 “迎过延河来”,诗人竟然说不出来话来,唯有一个动作 “一头扑在亲人

9、怀”,表达的心情除了激动,还有喜悦。第二章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当年的生活写得非常概略,只选取典型的事物和情景,“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等;还有比喻性的描写,“树梢树枝树根根”“羊羔吃奶眼望着妈”等,非常奇巧而含蓄地表达了延安对诗人的培养,同时,这两句诗写在开头,又是起兴的写法。第三章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地点在窑洞,亲人话家常。选取了几个典型人物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等;描述了热烈的场面 “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点出了所谈的话题 “我梦见鸡毛信

10、来”“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十年来革命大发展”等。第四章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以 “我”的眼光来看延安新貌,选取了 “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楼房”“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等典型事物来描写,以 “母亲延安换新衣”总括这一新貌。第五章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是最后一节,点明与延安相关的地点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与延安相关的人物毛主席、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等,表明这些革命传统在今天更加发扬光大,延安未来更加美好,“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全诗带着高亢的情调结束。总之,这首诗以 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 “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诗作内容丰富,许多事物精选后点染式呈现,同时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 (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 (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 (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一个 “情”字贯串全诗。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回延安》预习指导.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