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精讲精练一、精讲蒹(jin)葭(ji)蒹葭就是芦苇。蒹是没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蒹葭这首诗,出自秦风,它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洄(hu)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我们来详细地看一下这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
2、从之,宛在水中央。苍苍是茂盛的样子。这个词我们还要注意它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灰白色,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里有“两鬓苍苍十指黑”。白露,露水本来是无色的,因为凝结成霜呈现白色,所以叫白露。所谓,所说的。伊人是那人,指所爱的人。一方是那一方,指对岸。溯,沿着河岸向上游走。洄,逆流而上。从的意思是跟随,追寻。阻在这里的意思是艰险。游,是流,指直流的水道。溯游指顺流而下。宛的意思是仿佛,好像。这一节的意思是:河边芦苇很茂盛,深秋白露结成霜。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随,仿佛又在水中央。这一节以蒹葭起兴,既写出了萧瑟冷清的秋景,又为全诗烘托了凄清惆怅的气氛。
3、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汉乐府中有“朝露待日晞”的句子。湄的意思是岸边,是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跻的意思是路高而且陡。坻是水中小岛。这个在小石潭记里面曾经学过。这一节的意思是:河边芦苇很茂盛,太阳初升露未干。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流的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阻难登攀。顺流而下去追随,仿佛又在水中岛。这一节里暗示时光流逝,营造了一种冷落、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已,完,白露未已指露水还没有干。涘
4、的意思是水边。右的意思比较特殊,一定要注意,道路向右边迂曲。沚是水中的小块陆地。这一节的意思是:河边芦苇很茂盛,露水还在没有干。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流的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阻扭又弯。顺流而下去追随,仿佛又在水中洲。这一节从侧面表现出追求者的神情、执着。这首蒹葭,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而已,都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每一节的三四句,都是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一节的五到八几句,都是写道路艰难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惆怅情怀。当然了,关于这首诗里面主人公追求的伊人到底指什么,有多种说法,除了
5、是所爱的人之外,还有说是贤才、隐士的,但无论是什么,其中的执着追求是不变的,老祖宗两千多年搞不清的事情,也不需要你去深究了。【重点问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冷落(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借景抒情。抒发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蔞,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点明季节和时间,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3.“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6、”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突出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性格:不怕艰难险阻,不懈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5.赏析: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的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6.赏析: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
7、程,形象地画出时间的发展轨迹,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了男子的执与追求。7.赏析: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把伊人在彼岸等待和主人公的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拓宽了诗意境。8.简要分析“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9.重章叠句是诗经的艺术特色,请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写作特色】1.
8、反复咏叹,感情凸显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写“可见而不可求”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朴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朴质中又有醇味,这就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诗中实写河流,而对所谓“伊人”则是好贵骗过你。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再写心上人在路远难寻的地方,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用想象表达出了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二、精练1.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自兼葭中的诗句:(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3)描写男主人公追求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4)表现
9、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5)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而不可及的虛幻意境的句子是:(6)文中常被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7)文中用、表现了追寻伊人的道路之艰难。(8)文中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的句子是:(9)诗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四句是:2.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有什么作用?5.蒹葭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6.蒹葭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10、有何作用?7.蒹葭中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8.请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9.结合全诗内容赏析“央”“坻”“沚”三个字变换的作用。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1.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
11、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1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1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2、()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13、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15.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
14、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1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类”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是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拿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遍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着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睢相比,蒹葭的情感的味更浓郁。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理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点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
15、界。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分析: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是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1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
16、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18.选出对其赏析有误的一项()A蒹葭出于诗经秦风,是关雎的姊妹篇,表达主题和复沓的章法很相似。B全诗分为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C这首诗在描写秋景的时候,语言凝练而精妙,从“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的、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D这首诗直接诉说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其情致绵远悠长,言辞之中充满着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和伤感之意。19.下列对蒹葭的节选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B.“蒹葭苍苍
17、,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2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每章前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利用景物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也烘托了主人公的心情。B.本诗三章通过写时间的不断流逝及地点的不断转换,表现了主人公上下求索后的失望与惆怅。C.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写法,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不仅具有声韵美,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D.本诗
18、是一首热情的恋歌,感情坦率明朗,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21.对这首诗的意境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诗人追寻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B.主人公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C.“伊人”的高贵和美丽,诗人刻骨的相思以及失望的痛苦,与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急迫过程浑然为一。D.“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她的外部环境浑然为一。22.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23.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蒹葭(略)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注释】选自汉乐府民歌。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相知:相亲。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天出现春雷,夏天下起大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1)两首诗在写作主旨上有什么共同点?(2)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24.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25.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
20、用。26.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D.全诗洋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答案】1、(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苍苍,白露未晞。兼葭采采,白露未已。(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4)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在址。(5)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在址。(6)所谓伊人
21、,在水一方。(7)“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3.这句诗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主人公追求“伊人”却求之不得、凄清冷落、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4.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5.诗歌每章的前两句都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主人公对“伊人”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主人公的怅惘之情,又有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6.手法:托物起兴。作用: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
22、思念和追求意中人设置背景。7.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8.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茫茫的浓霜。9.三个字的变换,暗示伊人所在地点的变化,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时困难重重,以及想见伊人而不得见的急切心情。10.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11. B 12. D 13. B 14. D 15. C 16. A 17. D 18. D 19.B20.D 21.C22.蒹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这首诗最有价值和意义、引起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它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实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产生共鸣。23.(1)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着的追求。(2)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真;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24.重章叠句25.点明季节和时间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26.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