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诗的海洋里,思乡思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思亲的诗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释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了解作者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
2、“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写作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感情地朗读此诗,注意停顿节奏。再读古诗,理解诗意重点字词(1)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4)秋池:秋天的池塘。(5)何当:什么时候。(
3、6)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全诗译文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山夜雨呢?古诗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
4、归期”来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研读赏析1、“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有何不同?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5、。悲怆沉痛,笼罩全篇。2、“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的是哪里的景象?“涨”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3、“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的现实的情景吗?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4、想象“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内容。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诗歌主旨:此诗
6、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赏析意象,品味语言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赏析意象,品味语言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
7、。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诗句赏析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两句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赏析意象,品味语言本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有何妙处?第一个“巴山夜雨”属于实景,第二个“巴山夜雨”是作者
8、畅想以后提及到在的情景,属于虚写。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写法探究虚实结合。此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课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_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
9、句是李商隐何时将要回头说,追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D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
10、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C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D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将这首诗翻译成一份现代书信(加入适当想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