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主题五 国情教育 考点提纲汇编精编版知识点一:富强中国1为什么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2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人水
2、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3)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3创新给个人及社会带来哪些影响?(1)个人成长: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8)社会生活: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3)
3、个人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4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创新?(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3)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5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4、1)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6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7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现状及启示是什么?(1)成就: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2)现状: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3)启示: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
5、新型国家。8我们应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4)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6)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优先发展教育。(7)完善创
6、新制度保障等。9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2)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11如何促进万众创新?(1)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人人心,倡导每个人都是创新者和创业者。(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3)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4)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12为什么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7、1)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2)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13创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1)目的: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2)意义: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14.青少年应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答:(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培养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4)要拓宽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5)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
8、度结合起来;(6)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等15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积极谋求发展?(1)促进发展,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2)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3)促进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4)促进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知识点二:民主中国1.民主价值的要求、实现途径是什么?(1)要求:大多数人当家做主。(2)实现途径:建立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2.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1)内涵: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
9、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3)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4)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5)作用使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6)目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哪两种重要形式?(1)选举民主。(2)协商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
10、势)5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包括哪些?(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6如何正确认识公民参与民主生活?(1)原因: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2)要求: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
11、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对公民)(3)保障: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对国家)7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有哪些形式?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12、的有效方式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1)形式:信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网上评议政府。(2)意义: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8 如何逐步提高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
13、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9 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1) 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 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6 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10公民应如何增强民主意识?(1)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7 (2)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知识点三:文明中国1为什么要尊重
14、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3)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4)消极影响: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2面对多样的文化,我们应如何做?(1)国家: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个人: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
15、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3)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3文明交流互鉴有什么意义?(1)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4我们应如何对待其他文明?(1)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2)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3)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知识点四:和谐中国1我国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是什么?民族关系
16、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概况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 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间断,最终形成了今天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2)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8)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4)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5)维护和
17、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6)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3党和政府要怎样促进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1)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9)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4.在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做?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宣传国家民族政策,积极参加民族互助活动;与各民族同学友
18、好相处、互帮互助。中学生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等等。5劳动有什么重要作用?(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2)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3)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6.为什么说“不同岗位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1)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2)正是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3)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
19、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7怎样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1)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2)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3)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8青少年应该如何担负起历史责任?(1)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2)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其具体内涵是什么?(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为什么要
20、实现中国梦?(1)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2)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什么?(1)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是什么?(1)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21、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22、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的内涵)(3)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中国精神的内涵)(4)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
23、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国力量的内涵)15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来源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1)根本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16自信的中国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国家有认同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对文化有底气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24、,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对发展有信心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17.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1)自信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固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8.当今世界的特点。(1)开放的世界。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25、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展。(2)发展的世界。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3)紧密联系的世界。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19.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2)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3)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
26、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4)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的表现)20.世界多极化的影响。(意义)(1)使多种国际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主宰世界事务。(2)有利于各国通过协商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2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2.当今世界的态势。(1)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3)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威
27、胁世界和平的因素)23.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2)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3)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事不关己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5)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24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世界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世界各国一致行动。各国坚持对
28、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2)各国人民:各国人民间要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不仅善待自己,而且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他人的命运,理解他人的痛苦与快乐,看到生命中共同的渴望,增进包容与合作。(3)青少年: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心系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5.中国有担当的表现。(中国积极有作为)(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2)中国积极参与
29、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3)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26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1)文化: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2)经济: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3)世界格局:中国
30、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4)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这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7我国怎样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1)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2)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3)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4)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
31、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5)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28.当前我国面临着哪些新的发展契机(机遇)?(1)内部机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奠定了
32、良好的基础。(2)外部环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在国际合作各个领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29.我国应该如何积极谋求自身发展?(1)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2)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3)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4)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0.中国如何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1)中国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
33、世界的关系。(2)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张在全球发展中要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理念的内涵)(3)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4)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知识点五:美丽中国1我国的人口现状及新特点是什么?(1)人口现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2)新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2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
34、本国策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1)原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2)意义: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4我国资源环境面临怎样的危机?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5. 我国面临怎样的资源形势?其原因是什么?对我国发展有什么影响?(1)形势: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
35、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3)影响: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6我国面临怎样的环境形势?其原因及危害是什么?(1)形势: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2)原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
36、,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3)危害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导致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7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4)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
37、、纷乱中的有序。8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9. 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1)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
38、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10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价值取向: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3)行为选择: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4)制度保障: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39、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中学生怎么做?开展环保、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批评、劝阻、举报污染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如:吃:不吃野味;践行光盘行动,节约粮食;不吃垃圾食品。用:随手关水、关灯,节约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塑料袋;一纸多用,一水多用;使用节能电器; 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行:多步行、骑单车、坐公交车,低碳出行;尽量不乘私家车。其它:不乱扔垃圾;回收
40、废旧物资;分类投放垃圾;植树造林、清洁社区;爱护花草树木。考前3天必备专题清单 归类速记专题一、根本类1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 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4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5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6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41、。7我国的根本法:宪法。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二、基本、基础、基石类1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3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4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正义。5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6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7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宪法。8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劳动权。9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10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
42、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1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三、核心、中心类1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2宪法的核心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5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6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7一切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8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9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10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1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四、集中体现类1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
43、法。2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利益。3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要求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2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法治的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4我国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5. 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六、性质、实质、本质类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国家主席的性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国家元首)。3监察委员会的性质: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4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5人民法院的性质:国家的审判
44、机关。6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7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8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七、主体、主导类1宪法监督的主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公有制经济。3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八、目标、目的类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依法保障人民
45、权益。5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九、特征、特点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3法律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5网上交往的特点:虚拟、平等、自主等。6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7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8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9我国人口状况的新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
46、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十、地位类1.一国两制的地位: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2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5诉讼的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6中国的国际地位: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十一、原则、准则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4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5宪法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6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7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十二、最类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