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核心素养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QXX 文档编号:7576958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核心素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核心素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核心素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核心素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核心素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已进行过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而进一步研究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本单元教学活动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绿豆切入,再扩展到其他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经历从个体研究到发现联系再到形成系统意识的学习过程。第1-3课研究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第4-5课研究动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第6课探索动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认识动植物互为生长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第7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科学概念与探究技能实践制作池塘模型,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

2、,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课标分析:生物体生存需要能量,同时也需要空气、水和维持一定温度等条件。本单元主要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各种生物生存依赖于由生物与非生物所构建起的环境,同时自身也是相同区域内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因此,每一种生物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学情分析: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历过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的观察、认识、研究活动。他们对于生物与环境的联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零散、模糊。如,对于生物生长需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认为动物需要

3、水、空气、食物;对于某一区域动植物关系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动植物的生存都需要养分,动物养分来自食物,植物养分来自土壤。他们能认识到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但对于其背后存在的能量传递的认识是欠缺的;学生能说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但对于“环境”所包含的因素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许多学生仅停留在温度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如秋天到了,大雁南飞,却无法从生物生存需求的角度思考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在实践研究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公平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技能,发展运用数据对实验现

4、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示的方法梳理较为复杂的生物关系。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经历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实践活动,这些都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单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

5、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科学思维能基于已有种植经验,从种子的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对种子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对比实验探究计划。有控制变量的意识,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长环境。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

6、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研究报告。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探究实践发展对研究动物和植物与其生存环境所需条件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基于观察与调查等实践活动所得信息为依据做出严谨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在科学研讨活动中,能基于集体论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调整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集体的认识。态度责任认识到人类、动植物、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在科学实践研究中,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与同区域内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有密切联系,形成保

7、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保护环境就可以保护其他生物。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的基础上而进一步研究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课时安排:7课时1.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科学思维能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得出种子发芽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及。探究实践1.够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2.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

8、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态度责任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教学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绿豆种子、一次性杯子、土壤、纸巾、水、滴管、透明密封袋、标签、记录表、冰箱、黑色塑料桶、透明塑料桶。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法:实验探究学法:实验探究教学资源:课件、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材料准备:一些萌发的绿豆种子1欣赏绿豆种子萌发的图片,提问:图片中的绿豆苗从什么开始新生命的?2.我们知

9、道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二、聚焦种子,明确问题1.生自由交流,师板书。2.出示绿豆种子:这是几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们发芽,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3.讨论:我们又该如何辨别想让种子发芽必须条件是哪些,不需要的又是哪些呢?怎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4.生交流汇报(板书:实验)引出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三、探索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 (一)完成实验计划的设计1.请你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为例,小组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2.生交流并完成实验记录单。(文字描述、画图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3.明确实验方法:(1)不错的建议,分成两组实验。为什么要设计成两

10、组实验呢?(2)研讨:如果这两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说明什么?如果没有土的一组绿豆没有发芽,而有土的一组绿豆发芽了,说明什么?4.全班共同讨论实验方案:研讨:放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2)两组实验都应该得到相同的水,而且是适量的水。(3)两组实验应该放在相同的地方,这个环境是适宜种子发芽的5.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计划并汇报交流。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推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相同的条件水、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等。不同的条件有无土壤实验方法1号组种子种在土壤中,保持湿润(实验组);2号组种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湿润(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两个小组同时进行。6

11、.小组完善并修改实验计划。7.归纳小结:我们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对照组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1.根据实验计划完成相应实验:播放视频自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并交流注意事项。2.生汇报交流注意事项。(三)生根据材料进行对比实验材料准备:干土壤、湿土壤、滴管、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实验计划表1.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研究水、阳光与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2.每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水或阳光),选择下列的材料设计实验,实验计划完成后到材料区选取材料

12、进行实验。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计划并选取材料进行实验。4.分组汇报交流:同学根据自己的设计汇报,其他组评价并补充。四、研讨拓展1.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2.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3.对于种子发芽的必要的其他条件,我们怎样制定实验计划?五、练一练1.在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的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有( )。A.空气、温度、水 B.土壤、空气、水C.温度、土壤、空气 D.土壤、水、温度2.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盖住,加少量的水。这个实验设计是( )。A.不科学的 B.科学的

13、 C.无法判断 D.对比实验3.把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加适量的水,保持湿润;一组不加水,保持干燥;将两组种子都放在室温的环境中,该实验改变的条件是( )。A.水 B.温度 C.空气 D.土壤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板书设计1.1种子发芽实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推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相同的条件水、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等。不同的条件有无土壤实验方法1号组种子种在土壤中,保持湿润;实验组2号组种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湿润。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两个小组同时进行。教学反思:1.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

14、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证实绿豆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探究实践: 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态度责任: 1.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2.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土壤和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师准备:5张班级实验信息统计表、土壤、花盆。 学生准备:绿豆发芽实验装置、实验信

15、息记录表。教法:实验探究学法:实验探究教学资源:课件、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1.呈现课前收集的有关学生实践研究活动中的相关照片。2.提问: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了什么发现?二、聚焦,明确问题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探究种子发芽实验。 三、探索交流研讨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活动一:组内交流数据,整理发现。1.现在请同学们整理实验数据,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以下三个问题。(1)两组的实验数据有什么不同?(2)实验结论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3)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活动二:相同实验小组间交流。1.哪一小组率先来分享小组交流结

16、果?2.其他小组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还要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填写统计表哦!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的实验记录改变的条件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1号组( )2号组( )备注:表中1号组与2号组直接写实验中改变的条件。3.小组汇报结束后,提问:相同实验的小组实验现象一样吗?实验结论一样吗?4.如果出现不一样地回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活动三:不同实验小组间交流。1.邀请学生将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表呈现在黑板上,并逐一分析数据。2.提问:我们统计的是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的实验?3.提问: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提问:支持我们研究结论的证据是什么

17、?5.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活动四:查阅资料,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提问:通过观察绿豆发芽过程图,以及阅读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四、研讨拓展移植绿豆苗并预测绿豆苗的生长条件材料准备:花盆、土壤1.提问:绿豆种子已经发芽,以后会怎么样?2.提问: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3.出示移植说明。1.准备好和移植相关的工具和材料:带有排水孔的花盆2个,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把勺子、一些水。2.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 处,用勺子把绿豆芽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3.在花盆中部轻轻地疏松一下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小心将花

18、盆中的土加至离花盆口两三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4.给花盆浇透水,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五、 练一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子只有在潮湿的土壤里才能发芽。B.种子发芽一定要有强烈的阳光。C.种子发芽必须有一定的水分。D.种子发芽跟温度没什么关系。2.在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空气3.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B.土壤、水分、温度、空气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D.土壤、水分、光照、空气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板书设计1.2

19、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必需条件:充足的空气 一定的水分 适宜的温度不需要土壤和光照教学反思:1.3绿豆苗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探究:1.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2.能用画图、拍照,视频等方法记录观察所得。科学思维: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态度责任: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

20、意收集实验数据。教法:实验探究学法:实验探究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两盆长势差不多的绿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袋子蒙住的大塑料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二、聚焦,明确问题1.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作用?2.揭示课题:绿豆苗的生长三、探索实验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一)小组设计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这个对比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和保持不变的条件分别有哪些?2.师生讨论:我们如何操作,才

21、能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光照条件?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控制光照这一因素。3.学生操作。(二)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1.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比较来知道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呢?2.实验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先观察教师课前一周做的实验视频和对比照片,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好,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四、研讨拓展观察发现,植物与环境的联系(一)研讨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提问: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二)阅读资料,交流研讨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并介绍: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

22、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三)植物适应环境1.讨论:观察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不同特征,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之间的联系。2.举一举大自然中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四、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用两个纸盒罩住。一个纸盒在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在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射入。一个星期后,两盆植物会生成什么样?2.布置实践作业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五、练一练1.在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中,改变的条件( )A.阳光 B.水分 C.土壤 D.空气2.在阳光下生长的绿豆芽种子的特点是( )A.茎细而白,叶子深绿色 B.茎粗

23、淡绿,叶子深绿色 C.茎粗叶子细小 D.茎细叶子较大3.菜场里有的绿豆芽发黄,主要原因是( )A.水太多 B.缺空气 C.缺阳光 D.缺土壤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板书设计1.3绿豆苗的生长 光 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 氧气+养料 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教学反思:1.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科学思维: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探究实践: 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寻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态度责任:1.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

24、条件。、教学难点:在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法:实验探究学法:实验探究教学准备每组一份:1个长方形盒子(带一边镂空的盖子,内侧黑色)、1个底部铺满干土的长方形盒子(带盖,内侧黑色)、1杯水、1个滴管、手电筒、计时器、蚯蚓10条、1双一次性手套。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材料准备:寻找蚯蚓的视频1.提问:我们在植物园里观察绿豆苗时发现了蚯蚓生活的痕迹。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2.提问:对于蚯蚓来说,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3.揭示课题:蚯蚓的选择二、聚焦,明确问题 材料准备:微视频通过一段小视频了解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寻找到蚯蚓,进而推测蚯

25、蚓喜欢怎样的环境。提问: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我推测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提问:实验中我们改变的是什么条件?没改变的又有哪些条件?三、探索同时进行两个实验1.实验指导(1)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 材料准备:一个长方形盒子、干燥的泥土、湿润的泥土、10条蚯蚓、手套(可无)。实验方法: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学生实验并完成实验单记录。(2)蚯蚓对光的选择实验提问: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明亮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

26、提问: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材料准备:10条蚯蚓、一个长方形带盖盒子、黑色记号笔、剪刀、吸水纸。实验方法: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将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内黑暗与明亮的交界处,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2.分组实验并记录。3.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交流反馈。四、研讨拓展1.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小结:黑暗、潮湿的环境适宜蚯蚓生活。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3.提问:这些动物适合怎样的环境?五、练一练1.蚯蚓不容易在干土中找到,由此可推测它适应( )。A.

27、干燥的环境 B.潮湿的环境 C.寒冷的环境 D.炎热的环境 2.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 )个条件不发生变化。A.1 B.2 C.3 D.43.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 )。A.相同的需求 B.不同的需求 C.一个需求 D.两个需求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板书设计1.4蚯蚓的选择蚯蚓适应湿润的环境。蚯蚓适应黑暗的环境。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教学反思:1.5当环境改变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科学思维:意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探究实践: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

28、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分享。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及难点: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教法:讲授讨论法学法:交流探究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学习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导入课题1.谜语: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二人相对坐,夕阳底下一对瓜。2.请你说说你眼中的春夏秋冬,并说一说你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二、聚焦,明确问题当环境改变后,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三、探索(一)活动一:青蛙在不同季节的行为1. 青蛙你了解吗?请说一说2.青蛙在春夏秋

29、冬有什么表现?小组讨论3.出示图片,将青蛙的行为图片与环境图片相对应。4.四季变化中气候、草木、蝴蝶及青蛙有什么变化?以春天为例:从气候、草木、食物、青蛙、蝴蝶等方面进行交流,初步认识环境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季节气候草木蝴蝶青蛙春温暖发芽由卵孵化成幼虫由卵孵化成蝌蚪夏秋冬(1)讨论并填表。这一季节,气候特点是怎样的?草木有什么变化?蝴蝶有哪些活动?青蛙有哪些活动?(2)汇报交流(3)小结同学们,通过之前的交流,我们发现了很多青蛙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青蛙的这些变化,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二)活动二: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过渡:青蛙、蝴蝶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不同的行为,我们

30、周围其它动物又有哪些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呢?1.阅读资料(1)当环境改变时,丹顶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2)丹顶鹤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适应哪些环境条件?2.还有哪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哪些行为?四、研讨拓展如果在野外遇到正在冬眠的动物或迁徙中“掉队”的鸟,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它们?小组讨论五、 练一练1.下列动物中会用冬眠方式过冬的是( )A.大雁 B.青蛙 C.鲤鱼 D.松鼠2.有的鱼洄游属于动物的( )行为。A.冬眠 B.迁徙 C.换毛 D.储存食物3.下列不是动物适应环境行为的是( )。A.啄木鸟换羽 B.燕子南飞 C.羊换毛 D.乌龟产卵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板书设计1.5当环境改变了动

31、物适应环境的行为有:迁徙-天鹅、燕子、大雁 冬眠-青蛙、蛇、熊 储存食物-松鼠、蚂蚁、蜜蜂 换毛-猫头鹰、羊、狼教学反思:1.6 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科学思维: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探究实践: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态度责任:能够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科学概念。难点:引领

32、学生在建构食物链概念时要从植物开始,明白箭头指向的含义。教法:实验探究学法:实验探究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表面贴有动物卡片的圆环。学生:为每小组准备贴有四种生物的四个套筒、导学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下过斗兽棋吗? 里面谁吃谁呀?二、聚焦,明确问题1用ppt展示学生所种的绿豆苗丛,说说你的发现。如绿豆苗一些叶子表面有小洞说明绿豆苗丛中还生活着其他的动物等。2用ppt展示部分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图片,并标注每一种动物的名称。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绿豆苗和其他的生物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三、探索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

33、小鸟)1基于学生之前的研讨活动展开追问:“你们是否在绿豆苗上找到过被动物吃过的痕迹?你们认为可能会是什么动物造成的?”2从学生汇报中提炼出最有可能吃绿豆苗的动物,如蚜虫,并从动物生存对物质、能量的需求方面提问,如“蚜虫能从绿豆苗的叶子里获得什么?蚜虫可能又会被谁吃掉?”3在学生掌握食物链概念的基础上,出示更多在绿豆苗丛中的植物或动物,要求学生从中找出更多的食物链,并引导学生用套筒游戏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4为学生提供打印有绿豆苗丛中多种动植物图片或者文字的A4纸,并提供这些生物的食性介绍资料,如下所示。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通常以新鲜植物的汁液为食物。由于虫的个体非常小,通常不会被鸟类发现,

34、但是遇到像瓢虫草岭、食蚜蝇等小动物时就容易成为它们的腹中餐了。绝大部分的青蛙是肉食动物,由于青蛙只能看见会移动的动物,所以它酷爱吃会飞的小昆虫,如瓢虫、苍蝇、蚊子等。别忘了,青蛙对地上爬动的蚯蚓也不会放过。麻雀的食物和青蛙的食物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所以麻雀和青蛙是竞争关系。我们日常见到的蜘蛛绝大多数为结网性蜘蛛,是肉食动物,通常以被粘在其网上的小昆虫,如苍蝇、蚊子、瓢虫、蝴蝶等为食当蜘蛛遇到比它个体大的飞鸟时,就只能成为鸟的美食了。蚯蚓的食物很特别,它主要吃腐烂的植物,包括充分腐烂后的植物的根、茎、叶,甚至还吃动物的排泄物;蚯蚓不会吃新鲜、没有腐烂的食物。所以,人们都称蚯蚓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学生

35、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里面的食物链,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链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接着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介绍这种多条食物链构成了网状的食物关系图被称为“食物网”。5.有的小朋友觉得蜘蛛很可怕,希望蜘蛛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你觉得他这样的想法对吗?会对其他生物会有什么影响吗?四、研讨拓展研讨: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1. 绿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围的生物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2. 绿豆苗生长所需的条件是怎样获得的?绿豆苗又为它周围的生物提供了哪些条件?3. 举例说明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拓展:模拟食物网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

36、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1选择班里的2名同学作为“生物考察员”,将剩下的同学分成810组,每组同学分别扮演一种生物,共同用手握住一个圆环,思考在田野绿豆苗丛中能吃谁,又会被谁吃掉。2“生物考察员”将田野食物网里的几条食物链用“线”和“圆环”联结起来,形成“食物网”。3.减少一种“生物”的数量或者去掉其中的一种“生物”,观察分析游戏中的“网”会发生什么变化,思考自己扮演的生物会不会受到影响。五、练一练1.下列食物链中表达正确的是( )A.青蛙田鼠蛇鹰 B.兔青草鹰狐C.油菜菜青虫鸡鹰 D.青草青蛙蛇鹰2.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A. 藻类 B.

37、水蚤 C.鲫鱼 D.人类3.江南某水乡地区历来是粮食高产区,但近十几年来,有人为了赚取小利二而大量捕杀青蛙,致使该地区的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这个系统中( )A.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B.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C.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D.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板书设计1.6 食物链与食物网 绿豆苗 食物关系 食物链 周围生物 传递能量 食物网教学反思: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 科学思维:

38、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探究实践: 能够观察池塘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 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态度责任: 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 , 能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以此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难点:论述生态瓶的设计理由,通过论证完善设计图,制作生态瓶并坚持观察记录反思。教法:讨论法学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每组一份不干胶和设计图。班级材料选购:水葫芦、金鱼藻、黑藻、小鲢鱼、泥鳅、田螺

39、、小龙虾、大鲫鱼、沙子、石头、池塘水、自来水、捞鱼网、大塑料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出示绿豆苗图片)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除了食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二、聚焦,明确问题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三、探索1.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班级记录表观察绿豆苗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学生交流:基于自身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来举例说一说 “我们知道的生态系统”。教师可以出示草

40、原、大海、森林等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设计一个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生态瓶(1)明确生态瓶的设计要求:生态瓶里面的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能平衡和谐地生存下去。(2)选择合适的材料提供相应的材料(鲢鱼、泥鳅、鲫鱼、小龙虾、田螺、黑藻、金鱼藻、水葫芦、沙子、石头、池塘水、自来水)思考并交流研讨:生态瓶中非生物环境是怎样的?选择自来水还是池塘水?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生态瓶中放什么生物种类?为什么?生态瓶中水放多少?各生物数量是多少?再动手设计,并提供动物吃什么、动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繁殖的信息资料库。水葫

41、芦: 金鱼藻:黑藻:鲢鱼:鲫鱼: 泥鳅: 田螺:小龙虾:(3)学生讨论交流后可采用图文方式记录自己的设计,也可以根据活动手册中的活动记录来完善自己的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设计交流研讨为什么这样来设计生态瓶?有没有符合生态瓶的设计要求?3.制作生态瓶(1)利用视频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生态瓶的制作流程,帮助学生完成生态瓶的制作。(2)探讨交流: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来进一步改善、完善我们的生态瓶,使生物之间能和谐生存?(3)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生态瓶,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上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结果。四、 研讨拓展改变生态瓶的条件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

42、非生物条件,开展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1.如果倒去一半水会怎样?小鱼生活得怎样?2.如果拿掉部分水草,小鱼生活得怎样?3.如果加入两条小鱼,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五、练一练1.生态瓶里放了水、沙子、水藻、小鱼,属于生物的是( )。A 水、水藻 B 沙子、小鱼 C 水藻、小鱼 D 水、小鱼2.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 )。A 群落 B 环境 C 空间 D 绿地3.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 )。A 团队 B 生态系统 C 食物链 D 物联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板书设计 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生物 生态系统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非生物生物种类平衡 稳定 生物数量平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五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核心素养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