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75771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考点 38 38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 一、选择题 11956 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 80 万元增为 546 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 刊 2000 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 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 5 个增加到 10 个。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 2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 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

2、青史明标科技功。 ”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 ) 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3据西方媒体报道: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 世纪 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 A “南优 2 号”的成功培育 B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 “神舟 5 号”飞船成功发射 4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当时中 国正值(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3、D改革开放新时期 5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司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 B 京张铁路通车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 C “南优 2 号”育种成功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 物种起源发表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62016 年 11 月 18 日,神州十一号飞船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宣告天宫二号与 神州十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梦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国进入航 天时代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C中国成功仿制近程导弹 D “神州五号”进入太空 7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成就外媒纷纷

4、发表评论: 真理报以红色标题中国有了自己的加 加林表示祝贺,并说这一成绩证明了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即“社会主义好” ; 汉诺威汇 报则称“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围家的实力” 。这项科技成就 是( ) A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人预定轨道 B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C “神舟 5 号”宇宙飞船往返成功 D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82017 年 4 月 20 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 补加试验,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 。下列中国航天成就,按年代顺序排列, 准确的是(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成功发射 第一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A B C D 9在 1958 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 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 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 在研究 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 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 确结论是( )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10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 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

6、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 ”此决定( ) A是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 B有利于“双百”方针贯彻执行 C方便了文学领城的统一领导 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12 郭沫若鉴于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墓石拓片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而断定兰亭序不是王 羲之所写,而高二适则举出种种可靠事实,认为兰亭序的确出于王羲之手笔。当时毛泽东主 席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主席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D “为人民服务” 131956 年 1 月,党中央就知识

7、分子问题召开专门会议,周恩来强调应给知识分子更多的 权利,对他们的观点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 B纠正在以前工作中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伤害 C促进文学艺术工作的发展 D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41956 年被称为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精神的一年,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发展繁荣。 这一年( ) A通过了新中国义务教育法 B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恢复了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D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520 世纪 50 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有杨沫的青春之 歌 、梁斌的红旗谱;散文方面有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创

8、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诗歌方面 有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等。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扫盲教育的实施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161965 年 6 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 兰亭序是赝品” 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 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 高二适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 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 A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D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17钱学森指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个

9、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 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 人才。 ”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 ) 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实施“211 工程”计划 C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D提出“双百方针 18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 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 1977 年高考的是( ) A “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C “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

10、国争气” D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191956 年 1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 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 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 “南优二号” 201977 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 11 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 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 “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 会主义,热爱劳动

11、,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 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1邓小平 1975 年 9 月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 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下列 不属于邓小平倡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 ) A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C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制定了义务教

12、育法 2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 化, 国家重视专甚于红, 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 这种 “制度” 具体是指 ( ) A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关于这一战略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 1995 年做出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B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这一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D这一战略的实施推

13、动了“863 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的出台与实施 24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下列有关历史史实的先后排序应该是 ( )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 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A B C D 25 “985 工程”是 1998 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 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十二五”规划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把“建国”看做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必要步

14、骤,那么它已然贯穿了整个 20 世纪 的历史。 从孙中山的 “建国方略” , 直到今天的 “深化改革” , “建国” 依然在继续进行着。 20 世纪中国人的两大主题是“现代”和“革命” 。这两大主题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纠结,迄今 为止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研究。成为“现代”不只是从“家国”到“国家”的转换,也不 至于所谓市民社会的建立、公共领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现代主体的确立和养成。 高士明人间思想 01:作为人间事件的 1949 材料二 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 ,1953 年全国人口达到 6 亿多人。 1956 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

15、 。1957 年经济 学家马寅初发表 新人口论 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 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 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 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 主张两个(孩子)有奖, 三个(孩子)有税。 1958 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 年光明日报指出 “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 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 、 过去 “错 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 。 摘编自马寅初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 20 世纪以来在现代主体的养成上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马寅初提出人口问题主张的背景,并指出 20 世纪 70 年

16、代 末对马寅初的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 40 年代,兵器家龚振麟借鉴英军火轮,并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 仿制成 “车轮战船” 。1905 年,清政府成立学部。1909 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 1914 年,任鸿隽等一批留美学生,组织民间的中国科学社。1928 年,在蔡元培推动下,国 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随后,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筹建了紫金山天文 台,还对我国的地下资源作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20 世纪 30、40 年代,涌现出叶企孙、 吴有训、吴大猷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

17、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1956 年,毛泽东发 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纲要 1963 年至 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 世纪 60、70 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 胰岛素、 “两弹一星” 、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 1978 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1995 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0 年,设立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 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2016 年,中国科学院共拥有 12 个分院、 100 多家科研院所、130 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 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经国

18、务院批准,2017 年 5 月 30 日,将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 作者日” 。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特点进行分析。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实】 甲:公元 623 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 “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 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 ( 日本书纪 ) 乙:1870 年清政府决定挑选 120 名 12 岁左右的学生,分 4 年派赴美国,每年 30 名。官方 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 !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 丙:在 19491954 年间,有 1424 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

19、,多数是 从美(937 人) 、英(193 人) 、日(119 人)和法国(85 人)回来的。到 50 年代末回国人数 增至 2500 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 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 (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 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 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 键。 材料二 1950 年1956 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 ;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

20、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27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问题】 (1)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 (2)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 ,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

21、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 原因。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材料中体现建国初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 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 故 A 项错误;建国初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 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技院 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 【解析】根据材料“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可知其指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其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故 A 项正确;材料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与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无关,故 C

22、项错误;材料是成就而非主观臆想的大跃进,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3 【解析】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 ,故 A 项错误; “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超过日本、 西欧的技术,故 B 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 C 项错误; “神舟 5 号”飞船的发射, 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 【解析】根据所学,1974 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 2 号” 。正 值 19661976 年“文革”时期,故 C 项正确,A.B.D 项错误。 【答案】C 5 【解析】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并未直接运用于航海,故 A 项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 19

23、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 B 项错误;杂交水稻“南优 2 号” 育种成功有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故 C 项正确; 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标志近代自然科 学的开端,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 【解析】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题目中的航天时 代不相符,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70 年“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开 始进入航天时代,故 B 项正确;中国成功仿制近程导弹与题目中的航天时代不相符,故 C 项错误;2003 年“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并非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

24、【解析】东方红一号是人造地球卫星不符合材料中的“中国人进入太空” ,故 A 项错误; 通信卫星也不符合材料意思, 故 B 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神州五号将杨利伟载入太空并成功 返回地面,符合材料中“中国人进入太空” ,故 C 项正确;火箭的发射不符合材料意思,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 【解析】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1984 年第一颗试验 通信卫星成功发射,2003 年“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1990 年我国开 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所以排列顺序应为,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9 【解析】根据“1958 年” “加速实现”

25、 “提前并确定”等可知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冒进 风气延伸到了科学研究领域, 但 “1965 年最终合成” , 说明这种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故 A 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的大跃进, 不能扩大为全国范围内的科学大跃 进,故 B 项错误;青年同志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说明青年在科研方面起到一 定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青年是科研主力,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科研投入,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0 【解析】政治民主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 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可以得出,是“双百”方针,故 B 项

26、正 确;根据材料“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 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可以看出不是要实行统一领导,故 C 项错误;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2 【解析】建国后,中央制定了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题目中郭沫 若和高二适的争论属于百家争鸣,故 A 项正确;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民 主党派的相处原则,是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故 B 项错误;题目中的争论没有体现批判继承 和开拓创新,故 C 项错误;为人民服务和题目的意思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7、13 【解析】1956 年我国召开知识分子会议,表现对知识分子的关怀,不是主要目的,故 A 项错误;我国对知识分子形成伤害主要是在 1957 年及文革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 错误;结合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实际,主要不是仅仅促进文艺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新中国 成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其主要目的是调动 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4 【解析】新中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1986 年,故 A 项错误;双百方针于 1956 年提出,促 进了文学艺术、思想学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故 B 项正确;恢复高考是在 1977 年,故 C

28、 项 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 1978 年,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5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身并不能导致出现文学的繁荣局面,故 A 项错误;扫盲 教育的实施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其与优秀作品的出现关系甚小,故 B 项错误;1956 年 提出的双百方针鼓舞了知识分子的创作,故 C 项正确;国民经济虽然在建国初期得到发展, 但不是出现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6 【解析】历史讲求的是真实,不应以史界泰斗的鉴定为标准,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 是学术领域的争论,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对材料中的争鸣现象给予肯定, 故 B 项正确; 辨析 兰 亭序 真伪

29、没有价值的说法错误, 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仅仅体现了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 并未体现出政治化倾向,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7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钱学森的论述针对的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针 对基础教育的,故 A 项错误;实施 211 工程是针对高等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故 B 项正 确;文革时期,招收“工农兵学员” ,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56 年提出“双百方 针” ,与此题背景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8 【解析】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口号,与 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同外国人做生

30、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体现改革开 放时期的特征, 与题干 1977 年不符, 故 B 项错误;“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 投考普通大学” , 是反映的是 1977 年恢复高考,故 C 项正确;D 项应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9 【解析】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 1958 年的,但是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 A 项错误;成功 发射“东方红一号”是 1970 年的,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 B 项错误;1965 年我 国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 C 项正确;培育出水稻 “南优二号”是 1973 年的,不符合此 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1、20 【解析】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 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 ,体现了对知识和人 才的尊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故 A 项正确;1977 年中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故 B 项错 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90 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 出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1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 1975 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19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恢复高考是 1

32、977 年,属于邓小平倡议 下的举措,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科教新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其理论基 础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77 年,邓小平 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普及义务教育,跟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有关,故 D 项正 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可知 1977 年高考的恢复为现代化 提供了人才, 故 A 项正确; 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的时间与题干所体现出 的时代不符,故 B 项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与题干所体现出的时代不符,故 C 项错

33、误;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时间与题干所体现出的时代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3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 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标志,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优先发展的地位,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88 年提出“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成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理论基础, 故 C 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863 计划于 1986 年启动实施,早于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4 【解析】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1985 年;教育“三个面向”的提 出是在 1983 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在

34、 1995 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 出是在 1988 年,按照时间排序,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5 【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是 1953 年制定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双百”方 针是关于科学和文艺的政策, 与题中 “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 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不符,故 B 项错误; “科教兴国”是 1995 年确立科 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故 C 项正确;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 2011 2015 年,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6 【解析】(1)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

35、知识得知, “现代主体的确立和养成”是指国民民主法 制意识的培养以及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要高,据此,依次写出民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和 新中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此采取的相关措施即可。 (2)第一小问背景, 受到苏联影响, 妇女争当 “英雄母亲” ,“1953 年人口查全国有 6 亿多人” 。 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 ,?“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 , 概括材料可知背景是,中国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重 视;中国破除了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 “双百”方针提出;第二小问原因,1958 年马寅初 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

36、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 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 ,概括材料可知,对马寅 初由批判、否定变为肯定、称赞,主要是文革结束之后,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改革开 放的实施,人口膨胀成为中国突出问题。 【答案】(1)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1954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 年,提出“双百”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等 (2)背景:中国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破除了对 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 “双百”方针提出。 原因: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左”倾

37、错误的纠正;改革开放的实施; 人口膨胀成为中国突出问题; “双百”方针的恢复。 27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分别从水平方面和原因方面两个角度分析近代以 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水平方面:科技发展从学习西方到领先世界(或科技水平由 落后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原因方面: 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小问分析,分别从晚清、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几个阶段分析出现上 述特点的原因和发展情况,如晚清时期,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技;清末新政推 动科技的发展,取得一些世界领先的成就,但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落后。民国时期,政府 组织科学家开展科技研究,取

38、得一些显著的科技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科研机构,制定 科学规划,取得一批尖端科技成果。改革开放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 界先进行列。 【答案】 特点:水平方面:科技发展从学习西方到领先世界(或科技水平由落后到进入世界 先进行列) 原因方面: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分析:晚清时期,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技;清末新政推动科技的发展,取得一 些世界领先的成就,但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民国时期,政府组织科学家开展科技研究,取得一些显著的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科研机构,制定科学规划,取得一批尖端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整

39、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8 【解析】 (1)从国际形势来,当时两大阵营对峙,对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 锁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形势来看,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 留学生归国, 增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 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留学生归国展现 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富贵的精神财富。 (2)任选一观点加以说明。同意乙,可以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使中国走 上富强之路;同意丙,可以从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科技成就来说明。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可判断趋势是不断上升的。第二小问的原因则必 须联系建国初期的国家发展表现,

40、主要有:民主政治建设, “双百方针”的提出,国民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文化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答案】 (1)意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量留学生归国,增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 两大阵营冷战正酣, 留美欧学生归国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归国 留学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归国后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 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学业有成,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留学生冲破阻挠,力争归 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富贵的精神财富。 (2)同意乙。 原因:清政府虽然派遣幼童留学,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仅限于学习外国技术,且固守 小农经济,维护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这从反面证明 【史论】或同意丙。 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的归国留学生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是新中国取得“两弹一星” 等科技成就的重要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从正面证明 【史论】趋势:上升。 (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原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双百方针”的提出,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国民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 (答出两点即可,其他 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含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