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土壤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 土壤标本,说明土壤 的主要形成因素 1.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 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 实践力】 2.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 程。 【综合思维】 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人地协 调观】 知识清单一 观察土壤 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 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
2、壤剖面构造等。 (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2)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 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 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易误辨析 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为什么? 提示 不是。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3、另外,养分、水 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1)定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 能形成土壤。 (2)影响: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作用腐殖质营养元素植物 吸收生物残体。 3.气候 (1)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 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2)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
4、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3)意义: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 (1)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 不同。 (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 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物质沉积的分选性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壤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微思考 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三种土壤类型中,哪一 类发育程度较好?并说明理由。 提示 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
5、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 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 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 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知识清单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 人类饲养动物, 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养护 (1)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
6、造。 (2)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采用休 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土壤是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肥 力,能够生长植物。 热带雨林地带和热带荒漠地区土壤层厚薄比较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 土壤层较厚;但热带荒漠地区因为降水少,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较薄。 黑土和红壤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 灰色腐殖质层厚 30100 cm,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
7、低,有机质含量在 2%以下。其原因是红壤分 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 任务清单一 土壤的组成及分层 情境探究 情境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 蕴含着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1)土壤的有机质是怎么形成的? (2)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相比有机质含量孰高孰低?为什么? 提示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 分归还地表。 (2)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和残体量大,产生的腐殖质多,但 淋溶作用强,下部有机质含量少;草原土壤有机质富集多,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8、素养凝练 1.土壤组成与其肥力之间的关系 2.土壤质地分类 土壤类型 特点 砂土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 能差,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 所含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通气、透 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 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素养应用 例 1:(地理实践力)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放入细砂石
9、 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移栽盆中。并将花盆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 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土壤不浇水。 (1)从实验条件上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结果上看比较说明了什么?比较说明了什么?比较又说 明了什么?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株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 提示 (1)空气;水;无机盐。 (2)通过对比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通过比较说明植物的生长需 要适量的水分;通过的比较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3);原因是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量的无 机盐。 任务清单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情境探究
10、情境 古代用五色土象征中华大地,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的明代社稷坛,最上层 就铺垫着五色土。五种颜色的泥土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 为白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黑土、黄土和红土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这三类土壤的典型分布区在哪个 地形区?影响这三类土呈现不同颜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 黑土:东北平原;气候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 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黄土:黄土高原;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红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 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
11、,形成 红土壤。 素养凝练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2)气候 (3)生物 (4)地貌 (5)人类活动 素养应用 例 2:(人地协调观)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 物生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 管运动到表层。 (1) 齐民要术 中有“锄不厌数, 勿以无草而中缀”, “锄”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2)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后往往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什 么? 提示 (1)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2)增多土壤毛细管
12、,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了解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3.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4.说出土壤的主要功能。 5.说出土壤养护的主要措施。 课堂学业达标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 12 题。 1.图中至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 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 B. C. D.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 第 1 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
13、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 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 2 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 A 正确。 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 错误。土壤的矿 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故 C 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 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故 D 错。 答案 1.C 2.A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 a 是不同气 候下(湿润、 半干旱、 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 图 b 是不同植被(森林、 草原) 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 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
14、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 B.甲与 C.乙与 D.丙与 解析 第 3 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选 A。第 4 题,甲图淋溶层最厚, 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 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 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 可以判断 I 为草原土壤,故选 D。 答案 3.A 4.D 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具 体体现为:_
15、,_。 (2)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和经过微生物 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_ _。 (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_、_等其他因 素的参与作用,并经过_过程。 解析 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 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 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 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 再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 答案 (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 有机质的积 累过程 养分
16、元素的富集过程 (2)腐殖质 氮素 (3)植物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 表层 (4)气候 地形 长期的发育 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共 11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 图 a 为“我 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b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 12 题。 1.图 a 中甲为( ) A.有机层 B.淀积层 C.耕作层 D.犁底层 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
17、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 第 1 题,图 a 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 B 项。第 2 题,从图 b 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 5%,说 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 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 选 C 项。 答案 1.B 2.C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
18、(下图)。据此完 成 34 题。 3.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4.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分条件变化 B.热量条件变化 C.农业类型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解析 第 3 题,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弱,土壤中 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故 A、D 错,B 正确;东北地区 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C 项错误。第 4 题,从青到黄再 到白,其相应分布地区降水逐渐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19、,故选 A。 答案 3.B 4.A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 56 题。 5.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6.图示区域( ) 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 B. C. D. 解析 第 5 题,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故答案选 D 项。 第 6 题, 植被覆盖率越高, 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正确; 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
20、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 被的影响大,错误。因此正确,故答案选 A。 答案 5.D 6.A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 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 水重量的比值。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 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 良好。据此回答 79 题。 7.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
21、.越利于作物生长 8.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9.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解析 第 7 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 低,选 A。第 8 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据 此选项中最肥沃的土壤容重应最小,据此选 B。第 9 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 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 降低土壤容重; 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 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 A。 答案 7.A
22、 8.B 9.A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 布图。读图完成 1011 题。 10.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11.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解析 第 10 题,根据甲图信息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水分大多 来自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甲
23、图表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能力降低, 选 C。第 11 题,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同一深 度,阴坡的含水量较高;根据甲图,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多,因此, 本题选 D。 答案 10.C 11.D 二、非选择题(共 3 大题,含 1 道附加题,共 56 分) 12.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1)填写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表示绿色植物的_作用, 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4 分)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和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 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 _。(6 分)
24、(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8 分) 解析 第(1)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根部吸收矿物质合成 有机物质。 第(2)题, 气温和降水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第(3)题, 结合教材即可回答。 答案 (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 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 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3.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图完成 下列要求。(16 分)
25、(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层 和_层。(4 分)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2 分)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 A 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10 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第(2)题,成土母质 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第(3)题,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答案 (1)腐殖质 淋溶 (2)成土母质 (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 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
26、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 动。 等级考小试牛刀 14.(附加题)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22 分) (1)a、b、c 三条曲线,_曲线表示蒸发量。(2 分) (2)A、D、E、G 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填写字母)地带; 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填写字母)地带。(4 分)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层、腐殖质层、_层、淀积 层和母质层。(4 分) (4)D 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 (4 分) (5)C、D 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F 地带能形成深厚风
27、化壳的原因是_ _。(8 分) 解析 第(1)题,图中 F 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 多雨地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 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 a 曲线 表示蒸发量,b 曲线表示气温,c 曲线表示降水量。第(2)题,A 处为寒冷的极地 地区,D 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 E、G 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 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 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 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基础知识。第(4)题,由 D 处的气温、降 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 当然就是“缺水”了。第(5)题,由图可知,C、D 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 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 F 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 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 (1)a (2)E、G A (3)有机(枯枝落叶) 淋溶 (4)温带荒漠 水分 (5)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 量)、植物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