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623816 上传时间:2024-04-2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9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精编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的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距今17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生产和生活状况: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5000年):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拓展】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二、夏、商和西周(一)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禹死启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

2、专职官员;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二)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文化:文字:甲骨文 器具:青铜器(用于祭祀和战争,是政治权力的象征)2.政治制度:内外服制,松散的方国联盟(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都城镐(ho)京,史称西周。2.国家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封建制)原因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内容周王:授土授民,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诸侯义务:诸侯有镇守疆

3、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权力: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继续分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同姓居多,且位居重要位置评价积极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结构。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2)宗法制:调整血缘宗族内部关系的法则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大宗和小宗的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按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等级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评价积极保证了各

4、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团结。有利于发扬尊敬祖先的传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归纳】早期国家的特征(夏商周):政治: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局面。逐步向集权过渡,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传统)经济:农具粗糙;土地国有,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集体劳作青铜铸造发达、丝织业思想文化:成熟文字礼乐文化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民本思想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政治:列国纷争

5、,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社会动荡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争霸战争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兼并战争。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认同华夏文化)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1.农业: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农业技术: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

6、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水利: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铁器广泛使用。3.商业:“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二)变法运动1.背景: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政治: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2.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三、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一)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儒家

7、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1.思想:核心是“仁”(和谐的人际关系);政治:“为政以德”,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克己复礼;教育:“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因材施教。2.文化:整理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二)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中国第一个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1.思想主张:哲学:万物本原为“道”,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

8、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四、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 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阶级:新兴士阶层崛起。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文化:“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2.主要学派:学派时期代表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战国孟子性善论(人性善);提倡“仁政”战国荀子性恶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儒法兼采)道家春秋老子核心思想是“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小国寡民。战国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战国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战国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

9、下层平民利益法家战国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3.影响:(1)性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对当时: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政治: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各国的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3)对后世: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一)秦统一六国1.统一条件(1)客观条件大势所趋 思想: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心理: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10、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政治:诸侯兼并,完成局部统一。(2)主观条件秦国强大 地理: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政治: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经济: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外交:远交近攻理论基础:法家思想。2.统一过程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开疆域,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了北方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3.统一的历史意义:国家版图:幅员辽阔,奠定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民族关系

11、: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措施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确立皇帝制度:内容:嬴政自称“始皇帝”,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创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统领百官;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监察百官。九卿: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各类政务的卿,泛称“九卿”。廷议: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廷议是原始民主传统的延续。(3)地方:推广郡县制原因: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内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在全国推

12、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其他措施: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文化专制。经济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多元货币统一币制:圆形方孔钱)法制建设:制定秦律,以法治国。民众管理: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汉初治理:思想:黄老无为思想;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政治: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3.汉初问题(1)内

13、部问题:王国问题 郡国并行制,地方坐大。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2)外部问题:匈奴、南越威胁。二、西汉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对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君主专制中外朝制度: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设立尚书台:西汉晚期,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中央集权 推恩令: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代表中央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经济货币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铜钱(地方铸币中央

14、铸币)手工业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商业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政策重农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独尊儒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崇儒术五经博士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二)对外:积极开拓疆域1.北击匈奴: 2.设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3.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4.边疆管理: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加强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三)结果: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15、史称“汉武盛世”。三、东汉(25220年)的兴衰1.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三、两汉文化领域成就时间人物地位、特点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汉书东汉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医学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麻沸散”“五禽戏”东汉华佗被后世誉为“神医”科技地动仪东汉张恒改进造纸术东汉蔡伦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文化的传播

16、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学周髀算经西汉初期勾股定理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宗教佛教和道教佛教(忍耐服从)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示意图】宏观把握,不必死记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220280年)(二)西晋的短暂统一(226316年)二、东晋(317420年)与南朝(一)东晋的建立与士族的形成 【永嘉南渡】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拓展】士族政治(门阀政治)政治:按照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

17、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文化:崇尚清谈(玄学),占据高级职位。(二)南朝(420589年)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成“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六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条件:北民南迁: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自然环境:江南高温多雨,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2.历史影响:(1)积极: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

18、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促进了南方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2)消极: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环境问题。三、十六国与北朝(一)“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1.内容:文化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政治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经济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2.意义: (1)性

19、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影响:政治与民族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经济:缩小了南北差距,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对后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局限】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581589-618年)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开皇之治”)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3.隋的建

20、设(国富民穷局面)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4.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二、唐朝(618907年)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与统一: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朝统一全国。2、民族交融(主要方式:战争、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特点:政策开明、方式多样)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一)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1.安史之乱(755-763年)(1)背景:边疆危机: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军事失当: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加强边防,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政

21、治腐败: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2)影响:经济:迫使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破坏北方经济,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政治:唐军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弱化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但也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三)五代十国(907960年):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拓展】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选官方式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时期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依据标准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门第考试成绩1.魏晋:九品中正制(1)

22、选官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2)结果: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维持。2.隋唐:科举制(1)产生: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2)发展: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目,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后被西方国家所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二、

23、三省六部制1.职能:(1)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主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2.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君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三、赋税制度1.魏晋隋:租调制(土地制度基础: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无主土地)(1)租:田赋,土地上的产出(2)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3)徭役:成年男子承担一定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4、2)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量出为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扩大纳税对象、体现社会公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简化名目,提高效率)(名称来源)(4)意义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创新:“唯以资产

25、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第8课 三国至隋唐制度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概况(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 道教: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产生玄学,虽受冲击,仍占据统治地位。(3)隋唐时期: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中禅宗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2.反佛运动:(1)原因: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

26、政府财政收入。(2)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仍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复兴儒学(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2)表现: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背景: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吸取教训: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权动荡的历史教训。2.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削实权: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B.四监司:路设平行的四个

27、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加强对各州进行监控。C.设通判: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收精兵:“更戍法”,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强化君主专制: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计相),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有调兵权,“三衙”有统兵权。(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君权强化(3)抑制武将势力:重文轻武政策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杯酒释兵权”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特点重文轻武、文

28、人治国3.影响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辽与“岁币”2.西夏与“岁赐”(二)财政危机1、原因:冗兵:冗官:冗费 2、结果:导致宋朝积贫(内)积弱(外)(二) 王安石变法(1069年 宋神宗时期)1、背景:“三冗二积”的局面没有改变;范仲淹变法失败,社会危机加深2、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3、内容:(变法实质: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5、评价: 变法达到了富

29、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强兵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以失败告终。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2.南宋建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3.南宋与金的“战”与“和”(1)岳飞抗金(2)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与西夏(一)辽1、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改国号为辽2、政治制度:(1)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

30、面官负责契丹族等游牧民族事务。特点:以北为尊,因俗而治,蕃汉分治。(2)四时捺钵(n b)制: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二)西夏1、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二、金朝入主中原1、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2、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3、政治制度:(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猛安谋克”制度特点:兵民合一,生产组织+军事组

31、织+地方行政组织。效果:节约了财政开支,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一)崛起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二)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三)统一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四)巩固措施1.中央官制:一省两院制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1)特点: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大而不专)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省官互迁,防止省

32、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2)意义:行省辖区广泛,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3、驿站制度(1)做法:修驿道、设驿站,设急递铺(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3、边疆管理:(1)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2)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3)台湾:设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33、(一)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回回的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经济发展(一)农业发展: 1.耕作制度:稻麦复种制,南方普及;有些地方,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棉花,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二)手工业发展1.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

34、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矿冶业: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3.印刷业: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三)边疆开发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四)商业繁荣:高峰1、市场繁荣: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贸易: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2、货币经济发展:表现: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大,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

35、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3、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拓展】宋代的商业革命商业打破时间限制;坊市分区制瓦解商业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五)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1)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奠定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2)唐朝中叶: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经济中心南移开始。(3)北宋至南宋:奠定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元朝:为将南方财赋

36、顺利北运,元朝重开大运河,大大缩短了航程。 2影响(1)经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2)文化: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3)交通运输:南方沿海港口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改善。(4)民族关系: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与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合作,促进民族交融。二、社会的变化(一)平民社会的到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1.门第观 宋朝门第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走向淡化。2.科举观 宋朝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3.婚姻观 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二)人身束缚的松弛 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

37、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三)社会控制的松弛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三、儒学的复兴(一)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思想: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政治: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主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3.口号:为天地立心

38、,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社会构建一套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名词解释】理学 以“理”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根本)义理,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二)程朱理学(注意: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1.概念: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3.内容:宇宙观: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观:人生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39、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方法论:“格物致知”,即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儒学教育: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编写“四书”,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4.影响: 积极:注重人的品德、气节,有助于提高修养;发奋图强,积极进取;强调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民族气节;消极:压抑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个人创造力和学术自由;空谈伦理,不注重实务;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5.特点:融合佛道、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四、文艺繁荣和科技领先(一)文学市民气息浓厚1.宋词:2.元曲:元曲=散曲+杂剧。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

40、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二)艺术1.书法: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2.绘画: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三)科技领先1.三大发明(1)概况:在宋朝基本成熟。印刷术: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唐末五代,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2.著名科学家(1)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41、(2)元代郭守敬:最大成就是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3)元代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拓展】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历史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集中;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二)加强君主专制1.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2.设内阁:明成祖(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

42、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2)运作: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3)特点:A.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是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3.宦官专权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表现:司礼监获得了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一)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1.目的:政治: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经济:满足统治者对

43、奢侈品的需求2.性质:朝贡贸易(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明代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3.影响:积极: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二)沿海形势1、倭寇之患:(保守、防御)(1)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2)应对:明廷派遣戚继光平倭,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2、西方殖民骚扰:(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

44、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明朝的边疆关系1、边疆管理北方:蒙古西藏:形式内容册封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行政管辖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羁縻性质)经济交流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东北:东北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2、结果: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明清易代1、清朝建立:女真族建金: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

45、明朝展开进攻。清朝建立: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明清易代: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1644年,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一)背景:康乾盛世(“康雍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二)表现:1、皇帝独揽大权:三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事必亲躬。2.加强君主专制(1)奏折制度: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中枢秘书机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南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