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650950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版(2019)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版(2019)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综合检测试卷测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河南创新联盟高一联考)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诗经商颂,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中下游的河济地区。而在战国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越了商周之地,甚至达到了钱塘江地区。这可以说明(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夏统治区域范围较大C战国时期水患频发D传说故事无史料价值2(2024江苏苏州高一期末)春秋初期的战争情况是“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春秋末年的孙子兵法确立“兵以诈立,

2、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战争基本原则;战国时孙膑提出“必攻不守”,持久战和歼灭战思想逐步萌芽并发展。这些转变反映了()A兼并战争初露端倪 B中央集权受到挑战C礼乐制度走向崩溃 D宗法制度开始解体3(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联考)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此外,在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内,赵、齐、燕、魏等旧地,纷纷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秦朝( )A地方治理制度建设缺失B六国贵族主导了秦末起义C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D统治严苛失去了社会支持4(2024北京四中高一期中)史学家钱穆指出:“两汉人才皆从地方自治出。

3、而地方自治则注重学校教育与乡邑清议,宜乎两汉吏治之美,冠绝后世。而汉代国力之隆,治化之蒸,亦皆本于此矣。”该论述意在()A肯定世卿世禄制度的政治影响B强调察举制对两汉兴盛的时代价值C描述九品中正制度的历史意义D突出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5(2024河南商丘名校高一期中)据魏书载:“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孝文帝即位后,则“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力。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A意在制衡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B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C顺应了政权封建化转型的需要D折射出北魏社

4、会矛盾逐渐缓和6(2024天津市耀华中学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齐竟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门信徒与无神论者范缜的大论战、佛道围绕“老子化胡”问题的争论及佛儒关于“沙门是否拜王者”和“沙门袒服之争”等争论。据此可知,当时()A思想领域较为活跃开放B三教合一的趋势已凸显C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D佛教思想占据优势地位7(2024福州一中期末)下表所示为唐太宗时御史大夫任职变化情况。据此推知,该现象有利于()姓名任御史大夫时间任御史大夫后所任最高官职及时间是否任相杜淹武德九年贞观元年九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有温彦博贞观二年贞观四年二月为中书令,贞观十年为尚书右仆射有萧瑀贞观四年贞观四年二月为御史

5、大夫,参议朝政有张亮贞观五年贞观十七年八月为刑部尚书,参议朝政有韦挺贞观六年后因贻误军机,除名无马周贞观十七年贞观十八年八月升任中书令有A.削弱士族特权 B三省六部制产生C提高监察效能 D中央集权的强化8(2024海门中学高一段考)学者吴钩认为,宋朝在很多方面具有近代社会的特征。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限制在固定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的、流动的。下列最能体现宋朝“流动”特征的是()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B区域间长途贸易繁荣C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D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9(2024石家庄二中月考)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

6、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10(2024江苏南通高一期末)清朝规定奏折由具奏人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这一做法()A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杜绝了官场营私舞弊现象D减轻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11(2024山东高一联考)若运用如图研究清朝历史,可反映出当时

7、( )A社会剧烈动荡 B人地矛盾尖锐C种植结构调整 D重农抑商强化12(2024重庆万州质检)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它为整顿西藏吏治,治理西藏政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驻藏大臣职权、官吏制度、军事防务、外事交涉、宗教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该章程的颁行()A确立了驻藏大臣在西藏的独尊地位B形成了较独特的灵童转世继承方式C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D以法律形式落实了中央对西藏管辖13(2024山东青岛莱西高一期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

8、也”。这表明明清进步思想家(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B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C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D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14(2024广元中学模拟)1840年8月,英国向清政府投送的官方文书,不再使用传统的“禀帖”格式,而用“咨会”字眼。琦善的复函也放弃了“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相对平等的“照会”样式,成为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反映了当时()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闭关锁国政策破产C宗藩秩序基本瓦解 D外交体制开始转型15在20世纪初,政治秩序的建立已经不再是“肉食者”的“权力的游戏”,它需要调动更多的民众参与,真正塑造出一种“公共性的政治”。这就要求中国的新式政党A

9、创造新的理论思想 B联合少数精英阶层C深入中国社会基层 D强化党内组织建设16.(2024江苏南京高一期末)漫画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有效地描绘特定的生活或时事。如图漫画题为疮痍满目,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A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B北洋时期军阀割据混战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7(2024天津一中月考)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文指出,说起1936年的中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

10、点是()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18(2024枣庄三中月考)1961年5月至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3年内减少城镇人 2 000万以上,并要求1961年至少减少1 000万人。这种逆城市化的举措()A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益B促进了人口的自然流动C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压力D推动了产业布局的调整19(2024洛阳一高高一月考)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下水命名,实现了我国自“辽宁舰”后五年下水一艘

11、航空母舰的傲人成就。这一成就()A反映了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B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C源于中国对外交往现实需要D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基础20(2024北京市西城区期末)下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年份外交活动2013年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2022年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A.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B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C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D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

12、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朝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受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从1928年到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从外国列强手中收回了自南京条约签订就丧失了的关税自主权,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新税则提高了进口税率,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从3.8%提高到29.7%,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外国货品输入,贸易逆差额由1931

13、年入超1.78亿美元,到1936年降为0.7亿美元。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税或免税,从而鼓励了出口。摘编自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认识。(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14、,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6分)22(2024江苏南通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要以中华民国国民的身份致力于两件事,一是享中华民国“国民之自由”,一是尽中华民国“国民之本分”,即发展实业,为实现全民共享幸福和安乐打基础。1923年,他在演讲中指出,在辛亥革命以后十二年之中,人民不但是没有享民国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就是由于革命没有成功”,“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抗战时期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

15、辛亥革命之精神”,因此“吾人必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始可谓完成先烈(指辛亥先烈)之志事”。有人认为国民党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汲取教训,“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把各方革命力量组织联合在一起并能互相尊重、互相策勉,“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发动广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不能因为日军暂时优势而发生动摇的妥协倾向。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思想认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

16、一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纪念辛亥革命”认识上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党形成一定共识的意义。(7分)23(2024湖南湖湘教育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放眼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从唐中叶到宋代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而显著的变化。朱瑞熙认为从唐代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它经历五代十国、两宋、元代直到明代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前,共约八百年时间。由唐中叶开始的社会发展变化,到宋代几乎完全定型,从而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社会新面貌。摘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根据材

17、料并结合唐宋相关史实,围绕“唐宋社会变革”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多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1A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传入南方地区,体现了南方地区对以大禹治水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认同,反映了当时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A项。夏朝主要的统治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禹治水的传说传入钱塘江地区不代表夏朝的统治区域到达长江流域,排除B项;大禹治理的主要是黄河水患,且主要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战国时期的水患频发关系不大,排除C项;传说故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故事发生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2C根据材料“鸣鼓而战,不相诈”“兵以诈立,以利

18、动”“必攻不守”可知,春秋初期的战争注重仪式和诚信,而春秋末年的战争主要以谋略来取得成功,以利益作为行动的目的;到战国时期的孙膑主张必须要进攻敌人无法防守的地方。这些转变反映了礼乐制度走向崩溃,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礼乐制度在军事战争中的消失,未涉及战争的性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才正式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军事思想的转变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D项。3D据材料信息可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的百姓因对秦朝的统治感到不满,而纷纷起义响应,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秦朝统治严苛导致其失去民心,故选D项。秦朝建立了郡县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地方治理制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起义

19、人员的具体身份展开论述,且陈胜、吴广属于农民阶层,排除B项;秦朝统一顺应了人民统一的愿望,排除C项。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两汉人才皆从地方自治出亦皆本于此矣”可知,两汉察举制从地方选拔优秀人才,有效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促进了国家强盛,故选B项。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5C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向河南人士开放了仕途通道,这些汉族人士进入统治阶层,有利于北魏政权的封建化,顺应了政权

20、封建化转型的需要,故选C项。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意在推动北魏汉化改革,非制衡鲜卑贵族,排除A项;材料举措是为了推动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是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不能说明其他民族的交融情况,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材料举措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社会矛盾复杂,并非这一项举措能够缓和的,排除D项。6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政府对思想的控制减弱,思想领域呈现活跃开放的局面,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各种辩论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与三教合一的趋势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排除C项;当时仍然是儒家思想占据优势地位,排除D项。7C唐太宗时期的御史大夫最后大多担任宰相,参议朝政,这有助于

21、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提高监察效能,故C项正确。御史大夫任职情况和士族特权无关,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产生于隋朝,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唐太宗时期御史大夫的任职情况,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8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体现了宋代社会的流动性,故A项符合题意。“区域间长途贸易繁荣”也体现了社会流动,但它主要是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B项;“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民众对当兵所持的态度,无法体现社会的流动性,排除C项;程朱理学强调社会秩序,强调君臣父子天道不变的关系,不利于社会流动,排除D项。9C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正”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指藩镇割据下地方的

22、自主权过大,“合”为既发挥中央集权又照顾地方分权的行省制,这一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与两宋相比,行省制加强了地方权力,排除B项;D项与元代的行省制不符,排除。10B根据材料“奏折由具奏人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实现了皇帝同大臣之间的直接联系,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皇权,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清代的奏折制度,无法得出其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排除A项;C项中的“杜绝了”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奏折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表明皇帝亲自批示奏折,这并未减轻皇帝处理政务

23、的负担,排除D项。11B据图表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清朝的统治危机可知,清朝人口逐渐膨胀,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增加,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导致人地矛盾尖锐,故选B项。据图表信息可知,清朝粮食总产量仍然呈整体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社会较为稳定,并未出现社会剧烈动荡的情况,排除A项;图表只显示了粮食产需状况,未显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更谈不上种植结构调整,排除C项;图表信息只反映当时粮食本身的状况,并未显示经济政策如何,因而无法反映“重农抑商强化”,排除D项。12D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为整顿西藏吏治、治理西藏政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法律形式明确

24、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故选D项。A项中的“独尊”说法错误,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排除;金瓶掣签制度形成了较独特的灵童转世继承方式,排除B项;该章程的颁布是在法律层面上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与密切西藏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13C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等思想主张,表明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明末清初“新兴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臣同治的基础,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民本思想,不是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排除

25、D项。14A根据材料“改用相对平等的照会样式,成为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中英官方文书中使用了相对平等的文书范式,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了鸦片战争的冲击,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交文书的变化,并未体现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宗藩秩序基本瓦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体制开始转型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15C“政治秩序的建立需要调动更多的民众参与”可知,新式政党需要深入中国社会基层,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理论思想的创新,故A项错误;新式政党需要联合更多的民众参与,而非只是联合少数精英阶层,故B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调动更多的民

26、众参与,而非强化党内组织建设,故D项错误。16A根据材料“漫画题为疮痍满目”“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多地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故A项正确。北洋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是在1916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是在1927年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7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为中国的革命和抗战保留了基干力量;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7、奠定了基础。因此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影响是都积聚了民族救亡的力量,故选C项。红军长征并没有为中国革命开辟新的道路,排除A项;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B项;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是国民革命,排除D项。18C根据材料“1961年5月至6月”“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 000万以上”“要求1961年至少减少1 000万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面对“左”的错误所带来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八字方针的实施,缓解了经济过热带来的压力,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减少城镇人口,没有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无法得出

28、A项结论,排除;材料反映了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减少城镇人口,并不是人口的自然流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城镇人口数量的调整,缓解粮食压力,没有涉及产业布局的调整,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9D根据材料可知,“福建舰”成功下水,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实力,这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基础,故D项正确。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我国的航母建设,B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工业的发展促进航母的建设,与中国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无关,排除C项。20D根据材料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第

29、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外交活动,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声音,表明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为世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故D项正确。二十国集团中的大多数国家不是我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21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新问题”,根据材料一“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朝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因俗而治”“设立盟、旗两级单位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等概括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二“受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从外国列

30、强手中收回关税自主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时代背景”,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政治、经济、外部环境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外交建树”,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答案(1)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1分)特点:因俗而治;设置行政机构管辖。(2分)(2)主要因素: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的努力。(2分)认识: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成果;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缩小贸易逆差;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干预,它的实际作用有限。(4分,任答4点即可)(

31、3)时代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综合国力的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分)外交建树: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3分)2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享中华民国国民之自由”“人民不但是没有享民国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可得出从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成功变为认识到革命没有成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材料一“尽中华民国国民之本分”“就是由于革命没有成功”“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可得出从以发展实业为主要任务变为认识到要反对军阀

32、专制和列强侵略。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异同点”,同,据材料二“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可得出都认为抗日战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据材料二“认为国民党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汲取教训,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可得出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异”,根据材料二“必须发动广

33、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可得,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动人民进行斗争;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可得,中国共产党强调继承辛亥革命的联合斗争精神。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树立持久抗战、不妥协的理念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变化:从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成功变为认识到革命没有成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以发展实业为主要任务变为认识到要反对军阀专制和列强侵略。(4分)影响: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2分)(2)同:都认为抗日战争是辛亥革

34、命的继续;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2分,任答2点即可)异: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动人民进行斗争,继承辛亥革命的联合斗争精神。(2分)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树立持久抗战、不妥协的理念。(3分)23解析据材料“从唐中叶到宋代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而显著的变化”“社会发展变化,到宋代几乎完全定型”并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唐宋之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革。论述,首先从总体上对唐宋社会变化进行交代,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论题:唐宋之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革。(2分)论述:从唐中叶开始,中国封

35、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生了一些重大而显著的变化。经济上,随着唐中期两税法的推行,政府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与地主通过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人身束缚。商业上,坊市制和时间限制被打破,纸币出现,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步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社会上,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社会风尚。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文化上,程朱理学形成,儒学得到复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总而言之,唐宋社会变革,是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活跃引起了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观点2分;任意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证并表述清晰者得10分)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