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七律七律长征长征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律、崖”等 4 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理清课 文的脉络。 3.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初步感受这首七言律诗体现出来的红军大无畏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这首七言律诗体 现出来的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这首七言律诗体现出来的红 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质疑对比,发现七言律诗
2、的特点 1.读课题,发现课题的独特之处。“长征”是诗题,“七律”指诗歌的体 裁。读这样的题目,间隔号处要适当停顿。 2.对比发现七言律诗的特点 (1)七言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对比朗读,发现律诗颔联、颈联对仗的特点。 (3)读这首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发现律诗押韵的特点。 3.借助押韵、停连把握诗歌的节奏 学习活动二:体会长征的艰难,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阅读“资料袋”,联系自己课前对长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交流你所知 道的长征故事,体会长征的艰难。 2.长征,是一段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读一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 以读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
3、3.红军在长征途中曾无数次在连绵不断、海拔较高、空气相对稀薄的大山 中前行,他们都经过了哪些大山? 4.借助补充资料,体会长征过程的艰难。 5.根据交流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远征难” 难在何处? 你感受到了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 坚强、乐观 战斗惨烈、处境艰难 勇敢 物资的缺乏 坚忍不拔 路途的艰难 担忧、惊心动魄 6.再次朗读诗歌。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历是极其艰难与惊险的,相信此刻你 已经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 情来。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课文,朗读课文,在质疑、对比中发现七言律诗的特点,读出诗歌 恢弘的气势。 2.结合历史背景
4、,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的英雄 气概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远征难”“只等闲”这一对关键词,体会诗句所蕴含的典型画 面,感受红军精神,领会“以点带面”的写法。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英雄气概和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抓住“远征难”“只等闲”这一对关键词,体会诗句所蕴含的典型画面, 感受红军精神,领会“以点带面”的写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还原典型画面,感受红军精神,领会“以点带面” 1.长征路上,苦难千千万万,诗人为何唯独选取
5、了这几处?引导学生发现 诗歌以典型事物、典型事件来表现整个事件的写法。 2.发现“远征难”与“只等闲”的对比,体会诗人构思的巧妙。 3.诗人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选取典型的事物,高度概括了长征过程 中典型的事件,只用八句四联、56 个字,就浓缩了这段艰难岁月。 学习活动四:抓关键点,对比阅读,感受革命精神 1.抓关键点,感受诗人笔下的长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开心、喜悦。该句是全诗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 愁到胜利喜悦的转变。 补充历史背景,理解“更喜”二字的背景意义。 2.体悟红军的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长征虽然充满了各
6、种艰难险阻,但是广大红军战士在中国共 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 精神,最终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和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打开了新局面。 (2)长征的新时代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长征精神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我们面临各种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时,长征精神就像一盏明灯,一直指 引着我们前进。面对汶川地震,全国人民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 理念,全力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在党的领导下 全国一盘棋,医护部门、解放军部队、物资保障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都以 自己的方式来团结一心,共同面对这场战役,这正是我们不怕牺牲
7、、团结 奋进、顾全大局的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体现。 3.体会诗人情怀,熟读成诵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在他的笔下,险滩 恶水变成了“翻腾的细浪”“游走的泥丸”,这既是艺术的夸张化处理, 更是诗人大无畏人格的体现。因为不怕,所以不惧。因此在诵读诗歌时, 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5.5.七律七律长征长征 精彩片段 师:长征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诗人为什么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 后尽开颜”呢? 生:因为长征快要结束了。 师:这句诗中包含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开心、喜悦。 师:前面三联中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担忧)最后一联是全诗点睛 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
8、中心境从焦急忧愁到镇定喜悦的转变。 (教师补充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更喜”二字的背景意义: 红军过五岭、 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粉碎了 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自然令人欣喜。而翻越岷山,即将进入陕北,胜 利大会师已经不远,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所以面对此情此 景,作者的内心喜悦溢于言表。) 师:读完了“资料袋”的内容,我们明白了作者心情发生转变的原因是翻 过岷山,长征胜利在望,所以这种“喜”中还包藏着“自豪和骄傲”。 师:那么,诗人的这种“喜”,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潜心阅读, 推敲诗句,用心感受。 (生读)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
9、丸。”弯曲绵延的五岭,山势陡峭 的乌蒙,夸张的手法让它们看起来极其险峻,但诗人却说“腾细浪”,“走 泥丸”,这种奇特夸张的比喻,实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和自豪。 师:是的。这扬抑之间,其实更突出了红军的伟大,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金沙江战役,大渡河战役,应该是危险的,是残酷的,是惨痛的,可 是,在诗人眼里只剩下什么? 生:“暖”和“寒”。 师:金沙江的“暖”,大渡河的“寒”。为什么只剩下一种感受了呢? 生:因为红军已经渡过去了,都已经结束了。 师:是呀,此刻的毛泽东心里更多的是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他在写这首诗 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自豪的 点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
10、从长征的艰辛与隐藏在诗歌中的“喜悦”这一矛 盾入手,引导学生去品读诗歌中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思, 品味诗歌精妙,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语言背后的秘密,这点是值得我们关注 的语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矛盾,调动起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层层推进, 最后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语言背后的密秘,这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6.6.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生字,会写“寇、副、榴”等 14 个字,分类积累词语,了解故事发 生背景。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概括各部分中心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五
11、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感受五位壮士的 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概括各部分中心内 容。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分类积累词语,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1.岀示第一组词语: 晋察冀 根据地 日寇 大举进犯 (1)借助拼音读正确。 (2)教师讲解和联系语境相结合,理解词义。 (3)关联三个词语,体会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特点。 要点 1: 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 据地; 日寇,指侵华日军,“寇”的意思是强盗或外来
12、的侵略者; 大举进犯,“举”是举动的意思,指日寇率大军大规模侵犯。 要点 2: 根据电影片段聊聊日寇大举进犯的罪恶行径,体会当时形势的严峻。 2.出示第二组词语: 沉着指挥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1)借助拼音读正确。 (2)理解词义。 (3)关联四个词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要点:体会五位壮士的沉着、英勇、无畏,体会作者对五壮士的赞美之情。 3.出示第三组词语: 横七竖八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开了花 (1)借助拼音读正确。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3)感受这组词语的感情色彩。 要点:敌人应得的下场,隐含着作者对敌人的憎恨之情。 小结:从第二、三组词语中可以看出课文用词恰切,带有
13、明显的感情倾向。 学习活动二:学习概括方法,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要点: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填一填: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各部分中心内容,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 )( )( )舍身跳崖 (1)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发现:接受任务是起因,舍身跳崖是结 果,中间三个空应填事情的经过。 (2)找对应的自然段。“接受任务”是第 1 自然段的内容,“舍身跳崖”是 第 6-9 自然段的内容,中间三个空应是第 2-5 自然段的内容。 (3)思考第 2-5 自然段讲了什么,以正面人物的活动来概括内容。 (4)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概括
14、?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发现:第 2 自然段 写了痛击来敌(敌人),第 3 自然段写了诱敌上山(引上绝路),第 4、5 自然 段写了顶峰歼敌。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 引上绝路 )( 顶峰歼敌 )舍身跳崖 3.讲一讲: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提示:简洁、精炼、概括 参考:课文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 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毅然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舍身 跳崖的故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 3.聚焦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
15、,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体会其好处,并能在片段练笔中迁移内化。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聚焦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体 会其好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关注场面描写,体会人物英雄形象 1.课文描写的是一次群体战斗,其中描写在特定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 动的总体情况,就是场面描写。让我们聚焦第 2 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 描写“痛击来敌”这个场面的。 点拨:先写群体英勇无畏的表现,这是“面”的描写;再逐一写五位战士 的个体表现,这是“点”的描写。 2.成功
16、的场面描写总是“点”“面”结合的。请学生把写“点”的句子用 直线画出来,把写“面”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反复朗读体会。 3.出示写“点”的句子,思考:五位战士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 样的方法来写点”的? 点拨: 马宝玉“沉着”“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从神态和语 言上表现了人物的冷静善战; 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从动作和语言上表现了人物的勇猛; 宋学义“扔”“抡”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嫉恶如仇; 胡德林和胡福才“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从神态上表现了 人物对敌时的专注和认真。 这些个体形象的细节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 性格特点,又互为依托,
17、完成了群像的塑造。 4.出示写“面”的句子,齐读,体会当时战斗场面的激烈,对总体面貌有 所了解。 5.议一议:“痛击来敌”部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痛击来敌”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既有群体叙述,又有个 人描写,既有总体概括,又有具体刻画,这样读者既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 又对个体话动有具体认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点面结合的场面 描写还可以更好地渲染气氛,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6.齐读第 2 自然段,再次体会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好处 学习活动四:由扶到放,再悟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1.自由朗读“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两个部分的内容,思考:作者是 如何展开“点”“面”描写的
18、?把写“点”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写 “面”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要点 1:写“点”的语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 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 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 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三句话都是写“点”,都描写了同一个人物马宝玉,侧重描写人物的 动作、语言、神态,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马宝玉作为班长的当机立断、英 勇无畏,对敌人满腔的仇恨以及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英雄气
19、概,壮士形 象跃然纸上。 要点 2:写“面”的语句。 “顶峰歼敌”中第 4 自然段的第 1-4 句是写“面”,描写了五位壮士群体 活动的情况及敌人的情况;“舍身跳崖”中第 6 自然段的第 1、2 句是写 “面”,第 5、6 句也是写“面”。 2.议一议: 同样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和“痛 击来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这样写? 不同之处:“点”的选择不同。“痛击来敌”将五位战士作为“点”逐一 展开描写,“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则是将马宝玉作为“点”集中描写。 这样写的原因:一开始五位战士面面俱到,可以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总体 的了解,有利于群像的塑造;后来抓住重点人
20、物马宝玉具体描写,可以凸 显主体人物的壮言壮行,让其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从而以点带面,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你是导演,要拍摄一个顶峰歼敌的电影场景,你会怎样选择人物和 镜头? 要点:可先拍摄五位战士的群像,再拍摄马宝玉的单人镜头,最后再拍摄 五位战士的群像和敌人的丑陋姿态。讨论时让学生充分展开,并且追问这 样选择镜头的原因,看其是否真正理解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好处。 4.观看影片片段,对照设计,发现场面描写与电影镜头之间的异曲同工之 妙。 学习活动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写法 1.观察一次活动(班级运动比赛等),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其中的场 面,再现当时的氛围。 要点: (1)注意观察
21、群体的活动情况,观察两三个主要个体的活动情况。 (2)描写“点”时抓住个体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展开;描写“面”时可 以先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然后抓住活动的总体气 氛,勾勒出“面”的情况。 (3)写场面要有顺序。一般按照由面到点再到面的顺序来安排。这样描写, 既关注了整个场面,又聚焦了个体活动细节,给人全面、具体的感觉。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3.注意要点,评析片段。 板书设计 6 6 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同样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和 “痛击来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生:我发现“顶峰歼敌”“舍身跳崖”主要写了一个“点
22、”马宝玉。 生:我发现“痛击来敌”部分对五位战士平均用力。每位战土都是一个 “点”,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呈现不同的人物特点。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读书就是要这样用心。请同学们再深入地思考: 为什么“点”的选择有所不同呢? 生:我认为一开始把五位战士作为“点”来描写,可以让我们对五位战士 这个群体有个大致的了解。 生:一开始逐一描写五位战士,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每位战士都是英雄。 师:确实,把五位战士作为“点”来写,可以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大致的 了解,从而对这个群体形象产生认知,感受到他们都有英雄的气概。 生:“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部分重点写了马宝玉,是因为马宝玉作 为班长,果敢、英勇,很多
23、行为都是他带的头,他是其他战士的榜样。 生:其他战士也是英雄,但马宝玉的语言、动作等更突出,更壮烈,更让 人震撼。 师:是呀,对马宝玉的描写是以一人之“壮”带动群体之“壮”,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以点带面,可以让场面描写更有层次感和画面感, 也更能打动人心。如果你是导演,要拍摄一个顶峰歼敌的电影场景,你会 怎样选择人物和镜头? 生:我会把第一个镜头给五位战士。他们登上顶峰后虽然没有退路,但临 危不惧,依然有条不紊地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生:我会把第二个镜头给马宝玉,拍他在负伤、子弹打完的情况下,果断 用石头砸敌人的镜头,一边砸还一边高喊。然后战士们一起举起石头砸敌 人。 生:我会把第
24、三个镜头转向敌人,拍他们被石头砸中滚落深谷、大快人心 的情景。然后镜头一转,又有一群敌人扑上来,局势又变得紧张起来。 生:接下来我会再次把镜头给马宝玉,拍他把唯一的手榴弹扔向敌人的画 面,把他的勇敢和对敌人的憎恨表现出来。 师:从同学们想象的拍摄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学会了用点面结合来表 现场面的激烈。其实文章中的“点”就相当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都能很 好地凸显人物,为“面”服务。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影片片段,对照 自己的设计,评估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位合格的导演。 点评: 阅读与表达并重,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编排理念。这一板块的教学,引导学 生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发现“点”的选择不同,从而关注语言表
25、达的形式 及表达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做导演 拍摄镜头,在交流表达中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和理解 了其妙处,设计颇为巧妙。最后让学生观看影片,在观看中与自身设计对 照、碰撞,延伸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赋予 了学习更广阔的空间。 7.7.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生字,会写“政、宾”等 14 个生字,会写“政府、外宾”等 20 个 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 气氛。 教学重点教学重
26、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初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感受开国大典热 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 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 开展一次年级小型运动会,将重要的场面拍摄成视频,进行适当的剪辑。 学习活动一:字词教学,丰富词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 )着红旗 ( )着红灯 ( )着火把 (2)( )的掌声 ( )的掌声 2.第一组括号内所填词语,能不能都换成“拿”?为什么? 要点:如果都换成“拿”是可以的,但是没有原来的词语贴切。“擎”表 现
27、了人们“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热爱;“提”定格了拿的方 式,十分形象;“舞”突出了人们挥动火把的节奏,传递出了激动的心情。 3.第二组,同样是描写掌声,两个词组有什么不同?想象一下,课文中的 掌声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要点:“排山倒海”突出了鼓掌的人多,掌声此起彼伏,声浪一波又一波, 充满了力量;“雷鸣般”突出了掌声响亮到了极点,饱含人民群众激动的 心情。还可以用经久不息、惊天动地等词语来形容。 4.朗读这些词语 学习活动二:概括场面,概述经过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典礼的内容,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 要点:文章写了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部分,其中重点写了“典礼” 和“阅
28、兵” 。 2.初步聚焦“典礼”,梳理具体议程。 要点: 国家领导人来到主席台奏国歌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升国旗 鸣礼炮毛主席宣读政府公告。 3.联系起来简要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要点:理出具体的时间短语,理清主要人物及活动,最低标准是叙述清楚, 不求细节;学生练习,教师点拨;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课文,进一步梳理课文的内容,概括开国大典热烈的场面,概述大 典的经过。 2.赏析重点语句,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体味自豪。 3.品析“阅兵式”,感受抓特点写方阵、写群众衬方阵的方法。 4.迁移运用,仿写一个运动会的场面。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赏析重点语
29、句,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品析“阅兵式”,感受抓特点写方阵、写群众衬方阵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品读语言,感受庄严热烈的场面 1.老师朗读下面三句话,学生感受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庄严、热烈的氛围。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 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要点:老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适当补充资料;想象画面,感 受场景的庄严。展示老师书上的批注。 资料:这八盏大红宫灯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每盏高 2.23 米,周长 8.05 米, 直径 2.25 米,重达 80 公斤。 (2)到
30、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要点:老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借助比喻,想象画面,感受场面 的热烈;展示老师书上的批注。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 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 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要点:老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想象画面;发现句式中的反复手 法突出了群众的欢喜和激动;展示老师书上的批注。 2.默读课文,画出类似的语句,模仿老师写批注,而后与大家分享。 要点:学生交流批注,教师点拨,然后练习朗读。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灯笼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擎” 字
31、的选用,突出了人们内心的激动; “直奔”一词突出了人们心情的迫切。 )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 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突出了掌声的热烈与持久,突出了群众激动 的心情;“一齐投向”突出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 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通过整齐的句式,增强节奏感; “长城内外”与“大江南北”都是指全中国,这里是通过语义反复来突 出毛主席的宣告的影响力; 观看电影相关片段,感受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读
32、出气势,感受场上的群众以及全中国人民的激动心情。 (4)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 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等词突出了群众对五星红旗 的敬仰之情;两个“了”决定了后一句话的语调,朗读时要强调。) (5)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 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 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理解两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数字。“五十四门大炮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由 54 个单位组成 , “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从建党
33、到新中国成立一共28年; “肃静”突出了人民群众对国旗的敬仰(联系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体会), “雷鸣般的掌声”突出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 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肃静到情感宣泄的情绪变化。 (6)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整齐的句 式,宽泛的对仗,一切景语皆情语,礼花和灯火衬托出了人民群众内心的 激动与自豪。) (7)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比喻突出了场面的壮观、 热烈 , 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走向光明,走向幸福。 ) 3.总结文章语言特点 (1)同学们,上述语句生动地传达了大典庄严、热烈的氛围。你能发现这些 句子里藏着哪些规律
34、性的写法吗? 要点:用词准确,如“擎”红旗、“瞻仰”五星红旗等;句式整齐,富有 节奏;语义反复,强调感情;善用富有感情的比喻等。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习朗读,读给同学听。 小结:描写热烈的场面,要学会用词准确、句式整齐,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感情。 学习活动四:聚焦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1.复习狼牙山五壮士中“诱敌上山”这个场面的点面结合的结构:课 文写了哪些镜头?何为点?何为面? 要点:五位壮士一边攀登一边射击班长马宝玉命令大家用石头砸 敌人纷纷滚落山崖。马宝玉的表现是“点”,写了他的动作、语言;其他 战士的表现是“面”,敌人的表现也是“面”,起到衬托战士英勇
35、无畏的 作用。 2.指名朗读第 11-13 自然段,边听边想象画面,这个场面描写与五壮士“诱 敌上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要点:先是部队整体由东往西,缓缓进场,这是“面”;然后是海军、步 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的行进方阵,这是“点”最后是群体的 表现,这是“面” ,其中群众的表现这个“面”起到衬托作用。 3.那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要点:“阅兵”的场面描写中,“点”描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同兵种 的方阵,比较复杂;群众这个侧面描写的“面”写得特别具体。 4.这里的点比较复杂,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呢?作者写不同方阵的着眼点 有什么不同?默读第 12 自然段,填表。 参考: 兵种 海
36、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着眼点 服饰 步伐 各式各 样的炮 装甲车 坦克车 红马连、白马 连、马的步伐 飞机排成 人字形飞过 5.这个场面描写,为什么后面群众的表现要花这么多笔墨? (1)再次朗读描写群众表现的语句。 (2)能不能就写“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 个高潮接着高潮”这一句?为什么? 要点:结构上来说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写没有课文生动。课文不但写了欢 呼声和掌声,还写了人们把能抛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了出去,这种激情让人 身临其境;课文还联想到了人们嗓子哑了,手掌麻了,激动到了极点。这 样详细地描写群众的表现,衬托出了人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37、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观看视频,整体朗读,感受点面结合写阅兵的好处。 要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 色的队伍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体会到了群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学习活动五:迁移运用,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 1.观看学校运动会男子 50 米接力比赛的录像。 2.梳理镜头,理清“点”与“面” 。 要点:比赛开始前,场地上啦啦队和运动员的情况,这是“面”;比赛过 程中,自己班级的运动员的表现,这是“点”;比赛结束后,班级所有人 的情绪表现,这又是“面”。 3.再次观看视频,感受“面”的氛围,观察“点”的细节化表现(动作、神 情语言等)。 4.模仿“
38、阅兵式”的场面描写,练写一个片段。 5.作后讲评。 要点: “点”与“面”是否分得清; 点面结合的结构是不是“面点面”; “点”的描写是否表现出运动员的特点,遣词造句是否形象等。 6.当堂修改片段。 参考 5050 米男子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米男子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参加比赛的同学个个摩拳擦掌参加比赛的同学个个摩拳擦掌,既既 紧张又兴奋紧张又兴奋,各班的啦啦队员在跑道外面站好。大家都在紧张地各班的啦啦队员在跑道外面站好。大家都在紧张地等待比赛等待比赛 开始的枪声。突然开始的枪声。突然,“砰砰”的一声的一声,比赛开始了比赛开始了!四位运动员都像离弦的四位运动员都像离弦的 箭一样冲了出去。我班箭
39、一样冲了出去。我班XX 真像一头正在追赶猎物的豹子真像一头正在追赶猎物的豹子,身子前倾身子前倾,牙关牙关 咬紧咬紧,估计吃奶的力都用上了估计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步子飞快步子飞快,一下子跑在了其他三个班运动一下子跑在了其他三个班运动 员的前面员的前面,很顺利地把棒传给了很顺利地把棒传给了。又飞了出去又飞了出去!我们班的啦我们班的啦 啦队员整齐地高喊啦队员整齐地高喊:“四班加油四班加油!四班必胜四班必胜!”声音响彻了整个操场声音响彻了整个操场,响响 彻了整个校园的天空。比赛结束了彻了整个校园的天空。比赛结束了,我们班获得完胜。班主任脸上漾起了我们班获得完胜。班主任脸上漾起了 微笑微笑,和我们一起围着
40、运动员跳啊和我们一起围着运动员跳啊,叫啊叫啊,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板书设计 7 7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进场典礼阅兵游行 (点面结合)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阅兵式中的“点”描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同兵种的方阵。 这里的“点”比较复杂,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呢?作者写不同方阵的 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大家默读第 12 自然段,填写表格。 生: 写海军主要写他们的服装,“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写步兵重点写他们的步伐,“列成方阵,齐步行进”。写炮兵是抓住了各 式各样的炮。战车师重点写了装甲车和坦克车。骑兵师则是重点写颜色, “红马连”和“白马连”。 生:还有空军,
41、重点写了飞机的队列。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你们关注了每个方阵不同的着眼点。受阅的部队有 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你对哪一个方阵印象最深? 生:我对炮兵师印象最深。我查了资料,当时炮兵受阅时的各式各样的炮 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当时参加受阅的武器装备不少都是从战场上缴获 来的,仅不同口径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苏式等好多种, 所以有人说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的。我军就是在这样武器装 备极差、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多么了 不起的一支军队!请你读一读写炮兵师的句子。 (生读) 师:所以作者写炮兵师就着重写了野炮、
42、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突出了 炮兵师的特点。 生:我对战车师印象比较深,“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 一样”让我感受到了解放军战士的威武雄壮。 师: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就是一个个钢铁战士!你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 出来吗? (生读) 生:老师,我还知道为了防止国民党袭击开国大典,当时我们的空军受阅 的飞机中有 4 架是全副武装、带弹飞行。 师:你了解得真多!查阅资料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谢谢你给我 们带来了这么珍贵的材料!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阅兵式上各个兵种的特 点,想象画面。 生:(分组朗读)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飞过天空。 师:作者抓住了不同兵种的特点,通过一个个“点”的描写,让我们从
43、细 节上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强大。后面为什么还要写群众的表现? 生:写一个个兵种是“点”的描写,写群众是“面”的描写。 生:如果只有一个个“点”的描写,那么还不能突出场面的壮观和热烈。 生:写群众的表现也是为了突出受阅部队。 师:你们都说得非常好!这就叫作 生:点面结合。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描写群众的句子。 生;群众看见了盖过了飞机的隆声。 生: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师:同学们,这一段对群众的描写特别详细。能不能就只写“两个半钟头 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一 句?为什么? 生:课文中还写了人们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 可
44、见人们的心情多么激动。 生:如果只是写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不能体现出这个欢呼和鼓掌到 底有多热烈。 后面这句“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 就把人们这种激动的心情写得更详细了。 师:如果只写这一句,从结构上看也是可以的。但课文中对群众的描写更 详细,更渲染了阅兵式场面的热烈,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面”的详细 描写,更好地衬托了群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让场面描写更有 感染力。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开国大典时阅兵式的视频,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整体朗读第 12、13 自然段) 师:这一场面描写,既抓住了一个个“点”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各个方 阵的飒爽英姿,又对人民
45、群众这个“面”进行了详细描写,表达了人民群 众对子弟兵的无比热爱。点和面结合,向我们呈现了阅兵式这一激动人心 的热烈场面。 点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课中阅兵 这一部分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一个典型。这一段中的“点”“面”和 前文“典礼”部分中的“点”“面”又有所不同,“点”是一个个兵种, “面”是人民群众。这一片段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让学生厘清了什么是 “点”什么是“面”,还让学生知道了作者是怎么抓住特点把“点”写清 楚写具体的。对群众的描写部分,老师通过追问,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对 “面”进行详细描写,从而充分体会场面的壮观和人民群众的激动心情。 这一片段的
46、教学聚焦阅兵式这一场面,通过比较、品味,让学生充分了解 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为下一板块的迁移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效达成了从阅读到表达的语用训练目标。 8.8.灯光灯光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故事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将文中三处“光”的描写联系起来,玩味它们的不同含义,理解课文题 目的含义。 3.迁移学法,自主学习灯光中战斗场面的描写。 4.默读毛主席在花山和狱中联欢选段,小组合作交流毛主席在 花山的细节描写和狱中联欢的场景描写。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将文中三处“光”的描写联系起来,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三处“
47、光”的描写,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体会三处“光”的含义 (一)概述故事,了解人物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 灯光一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要点: 发现写作顺序: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写战斗前,再写战斗时,最后写战 斗后。 战斗前,郝副营长在战壕里看书,为书上“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插图着 迷。 战斗中,部队遭到阻击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突然出现一星微弱的火 光,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才知道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这位郝副营长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要点:美好的革命理
48、想;为了理想勇于献身的精神。 3.朗读令自己感动的画面。 要点: 朗读第 5-7 自然段,抓住郝副营长的话语,读出深情,读出向往; 朗读第 8-11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紧扣“千钧一发”中出现的“一 星火光”,读出紧张之感和钦佩之情。 (二)玩味三处“光” 1.填表梳理。 时间 哪里的光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 天安门前的华灯 1947 年初秋 战斗前 书本上插图中的电灯光 战斗时 书本燃烧发出的火光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 天安门前的华灯 2.出示本课阅读提示:“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 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 又有什么联系? (1)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之间,有什么联系? 要点: 插图中的灯光象征着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象征着郝副营长的革命 理想;战场上微弱的火光象征着郝副营长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精神。 (2)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