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9.父爱之舟父爱之舟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能认识“茧、栈”等 14 个字,会写“蚕、考”等 13 个字。 2.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经验理解“新滋味”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初步感知父爱的深沉和作者平静描述中蕴藏的炽热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 章的脉络,初步感知父爱的深沉和作者平静描述中蕴藏的炽热情感。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父爱的深沉和 作者平静描述中蕴藏的炽热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
2、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以“舟”引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揭题后师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回答,可以这样点拨:题目用比喻的手法将父爱比作舟,将抽象 的父爱具体化,突出父亲在“我”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2.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2)出示易错字词,检查自读情况。 茧子 客栈 冤枉钱 恍惚 庙会 高跷 撩起 偏僻 陪嫁 粜稻 糖果 摇橹 启迪 寄宿 领略 磨灭 读准字音 提示学生: “栈” “嘲”是翘舌音, “僻”字的读音是“pi” ,不能读成“bi” 。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提示:
3、 “摇橹”可结合图片理解。 “冤枉钱”可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如简 述自己花冤枉钱的事,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 3.整体感知,梳理场景。 (1)布置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学 生边默读边批注。可提示学生:每个场景用小标题的形式归纳。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体会,互相补充。 (3)班级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场景一:卖茧子买枇杷 场景二:欲加钱换房 场景三:带“我”逛庙会 场景四:背“我”上学 场景五:筹学费上学 场景六:送“我”报考 场景七:缝补棉被 (4)作者围绕“父爱之舟” ,先后写了七个场景,每个场景都蕴含着浓浓的 父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学习活动二
4、:知人论世,由画及文 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身份。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要想更好地理解 这篇文章,有必要走近作者吴冠中。吴冠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你们知 道吗? 引导学生交流吴冠中的画家身份与他的画。 2.由画及文,学习解读的支架。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吴冠中是著名的画家。我们学过美术,不少同学课后 还参加了美术兴趣班,谁来说说:要想画好一幅画,哪些是关键?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概括:注意点、线、面的结合与协调。(板书:点、线、面) 教师引导:吴冠中是大画家,你们说的这些他都烂熟于心;同时他又是散 文家,他一定会在写作中将绘画艺术的要诀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文章中 的
5、“点”就是细节,文章中的“面”就是场景,文章中的“线”就是将场 景与细节串联起来的主题。(板书:细节、场景、主题)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朗读表现父爱的深沉和作者平静描述 中蕴藏的炽热情感。 3.学会抓住课文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体会、品味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父子深情。 4.能在研读中从绘画艺术的视角感悟文章“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表达 方法,并在拓展阅读中迁移这一解读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作者平静描述中蕴藏的炽热 情感,品味蕴藏在文字
6、背后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在研读中感悟文章“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表达方法,并在拓展阅读中 迁移这一解读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二:知人论世,由画及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点、线、面的结合与协调。 2.深度研读,领悟文本特质。 启发学生:你能从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中看到他是如何借鉴绘画艺术的 要诀来写好“点、线、面”的吗?请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默读思考后交流。 预设 1:走进感人的场景(“面”) 引导:绘画首先要画好“面” ,写文章首先要写好场景。这篇文章描写了七 个场景,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画面。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场景读一读、划一 划,在感
7、触最深的语句旁边写上三言两语。 学生边自学边批注。 学生自学之后进行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读出心中的感悟。 预设 2:体会动人的细节(“点”) 教师引导:绘画讲究“点”的精巧,写散文也讲究细节的生动感人。这在 父爱之舟是如何体现的?请大家研读课文,在最打动你的细节旁写上 自己的感悟。 学生边自学边批注。 学生自学后进行交流,教师顺势点拨:要读好最感人的细节,体会细节中 蕴含的情感。 (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雨中背我、低头缝补) 预设 3:寻找隐藏的主题(“线”)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讨论研究了文中的“面”和“点” ,那么将这些“点” 和“面”有机串连起来的“线
8、”又是什么呢? 学生先看书、思考,之后组织研讨。教师可适当点拨。 小结:串联文章“面”(场景)和“点”(细节)的线表面上看是“小船”(明 线),实质上是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博大的爱(暗线),而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 主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板书:博大深沉的父爱) 3.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吴冠中将绘画艺术中“点线面”的表 现方式有机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由于紧扣“父爱”这个线索,使得看似 散乱的诸多画面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学习活动三:猜想构思,拓展验证 1.猜想构思 (1)过渡:有一位作家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的感人故 事,题目取名为爱如茉莉 。如果用“点
9、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写,你 觉得其中的线索应该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茉莉是明线,文中要巧妙展现对茉莉的描写;如 茉莉一样的爱是暗线,是要始终贯穿全文的主线。 (2)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是那位作家,你会选择以下哪些场景来写? 我问妈妈真爱像什么,她说像茉莉花。 我给出差在外的爸爸打电话,让他注意身体。 母亲急病住院,叮嘱我爸爸出差回来后先让他吃饭,再告诉出院的事情。 爸爸没有吃饭,直奔医院。 爸爸坐在妈妈的病床前守了一夜,困了就打个盹。 妈妈怕吵醒爸爸,不敢动弹。 妈妈康复了,我和爸爸接她回家。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指导。 小结: “画面”的选择要紧扣题目,材料和
10、没有突出父母爱情,可以去 掉。 2.拓展验证 (1)教师激疑:这篇文章有没有像我们猜想的那样谋篇布局、展开叙述呢? 请默读爱如茉莉(原文略,教师可上网搜索并下载),并圈出令你感动 的场景和细节,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悟。 (2)学生自读、思考、批注。 (3)学生自学后围绕文章的“点线、面”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9 9 父爱之舟父爱之舟 点(细节)雨中背“我” 、低头缝补 线(主题)博大深沉的父爱 面(场景)同逛庙会、送“我”报考 精彩片段 生:老师,我学过基础素描。素描讲究点、线、面。刚才大家说了场面描 写,我来说说文中的“点”吧! 师:不一样的角度,请继续 生:我觉得这里的“点”是文章的细节,正
11、是一个个细节让文章的场景变 得清晰感人。 师:对啊,细节之中见真情。请大家默读文章,圈出让你感动的细节。马 上开始! 师:我们来交流对这句话的感悟: “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 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 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 外明显,永难磨灭了!”谁来读? (一生读,读得平淡) 师:看到父亲低头缝补衣服的场景,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 生(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晖。 师:如果将这首诗稍微改一下,就与作者看到的情景更加吻合了。怎么改? 生:将“
12、慈母”改成“慈父” 。 师:改得恰当,奖励你将改后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一下。 生:慈父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师:从人们常见的“慈母手中线” ,改成“慈父手中线” ,虽然只有一字之 差,但却让我们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父亲很不容易!因为吴冠中的母亲长期卧病在床,所以吴冠中 的父亲是既当爹来又当妈,非常辛苦。 师:你善于联系课文来表达见解,很好!我们大家都来将这段文字再读读, 看看你还从哪些细节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不易和对“我”的关爱。 (生读后交流) 生:我从“弯腰低头”这个动作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 生:我从“便抓紧时间为我缝
13、补棉被”这一细节中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 为了“我” ,他一刻也得不到休息。 生:我对“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水难磨灭了”这一句话印象深刻, 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一样的背影,一样的深情。 师:同学们不仅能抓住文中的细节谈感受,还能联系阅读过的作品说感悟, 为你们点赞!通过思考和比较,我们对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体会得更深了。 父亲低头缝补的背影让我们好感动,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点评: 这段实录中,学生一开始没有读出味儿,说明悟得不透。教师及时引导学 生联系熟悉的古诗,并通过修改比较,体会父亲不一样的辛苦。随后启发 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从细节中来感受父亲深沉的爱。通过交流分享,父 亲的形象越发鲜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