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新高考历史押题模拟试卷4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唐代的民间领袖,包括“乡望”和“耆老”两类。他们既得到官府认可,又具有民意基础,在基层行使教化,并组织一些公共事务,也参加州县官府举办的各种礼仪活动。这反映了唐代()A. 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B. 提升了民间势力的监管力度C. 基层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D. 践行了以民为本的传统理念2.中国近代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性含义是A. 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B. 受企业利润的刺激而兴办C. 以机器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业D. 由私人投资兴办3.2013年中国市场利润较高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
2、化妆品、婚纱摄影、饮料、有机疏菜等,社会上许多游资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资金的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A. 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A. 结束了君主专制B. 强化了中央集权C. 引发了军阀割据D. 实现了民族独立5.赵本山二十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多次获得全国“小品王”的称号,参加制作、拍摄和演出过十余部影视
3、剧,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当代文坛领军者王蒙称之为“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发展才是硬道理”方针的提出B.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C.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 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提高6.18世纪末,奴隶制度在美国,尤其在南方正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奴隶主开始主动释放黑人奴隶。1793年轧棉机发明后,美国黑奴数量却从1790年的不到70万猛增到1860年的400多万。这一变化说明()A. 新技术使用对社会进步有反作用B. 黑人奴隶制度有利美国社会进步C.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黑奴制度D. 技术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劳作方式7.1
4、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A.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B.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C.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D.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8.近年来,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发现大量稻作农业遗存,如茅山遗址古稻田有整齐的田埂、道路和灌溉系统,是规划和修整的结果;莫角山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经过科学的计量换算,稻米在炭化之前的总重约达13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包括() 良渚是水稻种植的
5、最早起源地 农业生产已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稻作农业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农业生产为文明发展奠定基础A. B. C. D. 9.下表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出土工具统计。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工具类别数量(单位:件)使用者的性别男性墓(29座)女性墓(40座)纺轮117女石斧30男石锛60男石凿140男石刀40男A. 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B. 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C. 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优势地位D. 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10.魏晋时期,大量的流亡农民投靠了封建主以求得庇护,大量农民沦为私家的佃客,从而脱离了国家户籍的羁绊,成为“私属”。这一时期世家大地主占有了大
6、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依附农民部曲、佃客。这一社会现象()A.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B. 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C. 造成了政局的动荡不安D. 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11.如表反映出清代前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实行的是台湾风山县安平镇鹿耳门与厦门之间单口对渡贸易政策嘉庆十五年(1810年)起清当局允许闽省厦门、(泉州)蚶江、(福州)五虎门船只通行台湾三口嘉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1810年6月29日)起清帝谕内阁“商船往来(台海两岸)贩易,驶赴海口,自应听其乘风信便,径往收泊”A. 政府加强对台湾的控制B. 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日益频繁C. 统一多民族
7、国家的巩固D. 政府对外政策并不是一味保守12.成帝时,刘歆见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亲见过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刘歆的做法说明()A. 任何史料都带有主观性B. 口述史料没有研究价值C. 文献资料需要相互参证D. 没有可采信的历史事实13.梁启超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据此推知,梁启超意在()A. 宣扬中学西学同源B. 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C. 反思戊戌变法得失D. 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14.19世
8、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A. 西医完全取代了中医B. 中国近代医学体系已经完善C. 西医逐渐融入国人生活D. 国人普遍否定中医科学价值15.毛泽东曾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只有完成了这一转变,才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实施一五计划B. 统一国家财政经济管理制度C. 推行土地改革D. 在农工商领域开展三大改造16.史记言秦始皇二
9、十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太史公行文简略未列郡名,导致后世众说纷纭,至1948年谭其骧先生秦郡新考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时人以为盖棺之论。但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传世文献前所未闻的“洞庭”和“苍梧”二郡,而无“黔中”和“长沙”,并明确记载苍梧郡是秦始皇二十五年设立,当必为秦三十六郡之一。07年入藏的岳麓秦简又贡献了个前所未闻的“江胡郡”。现在学者主流不再把秦代看成静态固定的三十六郡,而认为有秦一代行政区域是一个不断裁撤变更的动态过程。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观点说明了()A. 历史学家必须重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价值判断可以忽略B. 两种观点都不可信,均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C. 历史学本身
10、就存在很多争议,史学家不必据于争议D. 在历史研究中,新史料的出现可能会冲击传统史观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
11、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盛筵。这些印刷书不再是古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医生的
12、平均藏书量从26本增加到62本,律师从25本增加到55本,商人从4本增加到10本,纺织工匠从过去的1本书变成了4本书。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从肇兴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伟大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并谈谈上述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1
1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补资本主义有两重含义,一是资本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二是社会制度方面的福利化。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的历史与现代化(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修补资本主义”的?(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的具体表现和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
14、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材料二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同时,初步创立了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
15、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仁宇尤其强调“1689年”的理解。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
16、料“他们既得到官府认可,又具有民意基础,在基层行使教化,并组织一些公共事务,也参加州县官府举办的各种礼仪活动”可知,唐代的民间领袖既得到官府认可,又具有民意基础,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一定作用,C项正确;民间领袖参与基层治理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但不能由此得出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对民间势力的监管,B项错误;民本思想是一种治国理念,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民间势力对国家治理的补充和完善,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答案】C【解析】本题考
17、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民用企业,采用西方大机器生产,C项符合题意;A项是表面意思;B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客观因素;中国近代工业包括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故选C。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上许多游资涌入这些行业”主要原因是市场利润的驱使,故D正确A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故排除BC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
18、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4.【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引发了军阀割据,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应排除。B项与题干材料相反,应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而且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辛亥革命。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以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的评价为背景材料考查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5.【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
19、所学可知,“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因此“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和外交无关,故AC两项错误D项是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考查“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的出现的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0、即可需要掌握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6.【答案】D【解析】轧棉机发明后美国黑奴数量增多,单一现象无法证明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A错误;黑人奴隶制度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美国社会发展的,B错误;题干中只是提到美国南方的经济发展与黑奴制度的关系,无法体现国际贸易,C错误;轧棉机发明后,南方奴隶主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使用奴隶,体现了技术水平对劳动方式的影响,D正确。故选:D。本试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材料“1793年轧棉机发明后,美国黑奴数量却从1790年的不到70万猛增到1860年的400多万。”回答。本试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7.【答案】D【解析】A.
21、1956年还没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没有完成,不存在全面总结。C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1953年一五计划就开始建设,时间与材料不符。D材料中涉及到既有计划经济又有自由市场,可以看出是中国人结合国情借鉴苏联经验的有益探索。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要求学生结合56年到66年十年探索的基本事实来分析材料。回答本题时,学生要知道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全面借鉴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但1956年苏共20大以后,中国开始结合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中国自身的建设道路,材料正是这一时期道路探索的具体表现。8.【答案
22、】D【解析】材料“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发现大量稻作农业遗存,如茅山遗址古稻田有整齐的田埂、道路和灌溉系统,是规划和修整的结果;莫角山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经过科学的计量换算,稻米在炭化之前的总重约达13吨”说明良渚文化稻作农业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已成为主要经济活动,农业生产为文明发展奠定基础,正确;根据材料不能看出“最早”,排除,综上,D正确,排除ABC。故选:D。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答案】C【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9座男性墓中出土的工具共28件,
23、而且主要是生产工具,而40座女性墓中出土纺织工具17件;从工具使用性别看,生产工具主要为男性使用,纺织工具为女性使用,这说明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优势地位,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并使用,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才出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不出贫富,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是农业,排除D项。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发展,需要结合石器时代文明的特征来解答。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大量的流亡农民投靠了封建主以求得庇护,大量农民
24、沦为私家的佃客,从而脱离了国家户籍的羁绊,成为私属。这一时期世家大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依附农民部曲、佃客”可知,魏晋时期,大量农民依附于封建地主,成为地主的“私属”,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依附农民(部曲、佃客)的赋役情况,无法得出“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这一社会现象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未体现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原因与流亡农民投靠封建主无关,排除C项。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需要结合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征来解答。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
25、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大陆对台从单口贸易到三口贸易再到听任贸易,可见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日益频繁,B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两岸经贸往来而不是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排除A项;仅凭台湾一地与大陆的联系密切,不能得出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的结论,排除C项;当时台湾是清朝的一部分,清朝对台政策不属于对外政策,排除D项。故选:B。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相关知识的把握。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答案】C【解析】材料“成帝时,刘歆见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亲见过孔子,故春秋
26、左氏传比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体现了刘歆引左传解释春秋的特点,这说明文献资料需要相互参证,故C正确;A说法绝对,如考古史料就是客观的,排除;B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生可根据材料“成帝时,刘歆见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亲见过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答案】D【解析】材料“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体现了当时国人并没
27、有真正领悟到民权的真谛,D正确;中学西学同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梁启超并没有强调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排除B;从来没有体现戊戌变法,排除C。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答案】C【解析】西医完全取代中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中国近代医学体系已经完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一些中国人捐资筹建新市医院,西医人数增加,中医人士也开始学习西医,说明西医逐渐融入国人生活,故C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国人否定中
28、医科学价值,排除D。故选:C。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主要考查西方医学技术的传播。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来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依据材料“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可知D正确;A与题干无关,排除;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与土地改革无关,故排除C。故选:D。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
29、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6.【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历史的价值判断不可以忽略,故不选A。B.题干体现了新发现史料推动史学观点发展,并不能说两种观点都不可信,故不选B。C.历史学本身就存在争议,历史学家要在不断研究中去伪存真,故不选C。D.根据题干史记中没有明确“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的郡名,“,导致后世众说纷纭”。2002年里耶秦简的出土,提供了研究秦朝历史的新的史料,推动了传统观念的发展,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主流观点,即“不再把秦代看成静态固定的三十六郡,而认为有秦一代行
30、政区域是一个不断裁撤变更的动态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历史研究中,新史料的出现可能会冲击传统史观,故D正确。故选D。17.【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刊印技术进步;市民阶层等阅读群体的增多;宋元文化的积淀。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
31、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存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这些印刷书不再是古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
32、阶层的欢迎”、“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等信息,结合所学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启示,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启示是加快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技术和经营方式;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构建社会效益为先并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运行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故答案为: (1)原因: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刊印技术进步;市民阶层等阅读群体的增多;宋元文化的积淀。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存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
33、发展。 (2)新特点:与思想解放运动相生相伴;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影响巨大;文化传播的阶层广泛;新书市场和职业作家群体出现;资本化的印刷商出现并壮大。 启示:加快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技术和经营方式;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构建社会效益为先并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运行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小题2】【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印刷术。考查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需要掌握明朝印刷术、近代西方印刷术发展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对明朝印刷术、近代西方
34、印刷术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答案】【小题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间阶层人数的扩大;建立福利国家。【小题2】表现:欧共体的成立并发展到欧盟。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欧洲一体化。第一问结合“一是资本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二是社会制度方面的福利化”分析;第二问结合“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概括。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欧洲一体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9.【答案】(1
35、)理由: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商业缺乏法律保障;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等。 影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未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2)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经济政策仍以重农抑商为核心;儒家传统观念固化,社会缺乏私有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英国,君主权威不断削弱,人治社会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商业资本的膨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传播。 ( 3)理解: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政治确立君主立宪制,这意味着法权至上原
36、则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建立信用体系,要求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 【解析】(1)本题考查明朝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理由”,根据材料“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概括得出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根据材料“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概括得出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商业缺乏法律保障;根据材料“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等得出家族式的经营
37、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等。第二小问“明朝商业经济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对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转型、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等方面回答即可。(2)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可看出中国商业运作缺乏经济效益,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而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很好的发展。然后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在此,要把握住时间16至17世纪,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总结出中英两国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可。(3)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对英国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及对其的认识。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