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 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 “ 懂得你自己 ”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 “ 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 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 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
2、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 “ 本能 ” 。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
3、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 “ 食、色,性也 ” 。 “ 食 ” 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 “ 色 ” 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 “ 美 ” 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 “ 趣味 ” 来指 “ 审美力 ” 。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 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
4、的发展过程。- 2 - 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 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1. 关于 “ 人 ” 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
5、的一项是 A. “ 懂得你自己 ” 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B. 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C. 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 “ 兽性 ” 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 “ 本能 ” 。 D. 人的所谓 “ 生活 ” 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2. 关于 “ 艺术 ” 和 “ 美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 儒家说: “ 食、色,性也。 ” 在 “ 食 ” 和 “ 色 ” 这两大
6、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 “ 食 ” 是保持个性生命的经济基础, “ 色 ” 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D. 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者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 西方有一句古谚: “ 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 可见人的性格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
7、的历史。 D. 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 3 - 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答案】 1. B 2. A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概念理解类试题,考生在作答本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认真阅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进行合理化的对照理解。论述类文本对概念理解类试题一般犯以下几种毛病:张冠李戴、故意扩大概念的范围、所问非所答、过于绝对等等。 A“ 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 与原文不符; C“ 原始人的一些特点 ” 是在 “ 本能 ” 之外的; D 原文是 “ 改造自然和社会 ” ,不是 “ 适应 ” 考点:筛选并整合
8、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在作答本题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然后 将所给的选项与原文进行对应理解。本题没有特殊的办法和捷径,所以考生只有认真理解和对照理解才能准确得出答案。 C“ 食 ” 和 “ 色 ” 本身不全是艺术类,原文 “ 最先见于食色 ” ,C 项绝对化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观点的理解,考生首先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逐项对考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本题一般都考查 “ 妄加推断 ”“ 无中生有 ”“ 张冠李戴 ”“ 夸大事实 ” 等毛病。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
9、把握, B 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 C“ 就是美的历史 ” 绝对化; D 范围缩小, “ 认识世界 的整个运动 ” 错, “ 整个运动 ” 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好,时间! 叶延滨 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间。像一个恋人,追求过,也逃避过;等待过,也 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己,就是流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 命流走的一切,我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 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像说,你真的认识我
10、吗? 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 马蹄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是怎样来到这 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座会吵会闹的钟,告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 起- 4 - 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 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 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 钟依然走着,不管是在宫中威严的皇帝还是拼命造反坐了天下的老百姓。 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珍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年 少不知愁 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
11、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 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 疼,直到有一天有人对自己说: “ 没有时间了 ,真可惜。 ” 自己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 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 “ 鉴宝 ” 节目里, 那些专家凭什么叫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 憔悴的器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当 这些古 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董巧价值而 是时间的分量。 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
12、述。说时间有价,这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认识时间的 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诸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 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 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怦然心动,那些 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 ,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 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 的太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
13、必须的存在方式。人们用 “ 年 ”“ 年代 ”“ 世纪 ” 来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 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 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论卑微还是平 凡,珍惜这个唯 一,是生命的觉悟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民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 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 以延长这个过程, “ 万岁 ” 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 不需本钱的 “ 贿赂 ” 。其实,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记岁 数:一 ,个孩子生下来就是 60 岁,过一年,少一年,成了 59 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 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 60 岁归- 5 - 零,再过的日子就是赚来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 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 地享受,享受生命!时 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 ?海外版,有删改 )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