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微课程名称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内容来源学科: 美术 教材版本: 人美版 章节: 第四单元主题三 选题意图R重点 难点 易错点 考点 其它教学对象 高三 年级学生知识类型讲授型 操作型 演示型 练习型课程简介及设计思路从古人的居住智慧角度出发,以技术、艺术和思想三个递进的层次诠释与确认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具有的保存价值,并引领学生思考建构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意义所在。引发学生思考构建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意义。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优势进行了解,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积极保护,在当代城镇化进程中建构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微课程目录主题一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主题二
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主题三 诗意的栖居微课程节数3示范微课主题建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环节讲解内容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传统古建筑,在我们当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何去何从?古代建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我们为何还要保存它们呢?传统古建筑,在我们当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何去何从?古代建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我们为何还要保存它们呢?二、讲授新知(一)技术之巧通过本单元前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我国的传统建筑之精工细作、园林之优雅唯美有了清楚的认知了。(二)艺术之美朝代更迭之下,南宗北派特色分明。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楼、苏州园林、还皖南民居,无一不在展现令人称奇的建筑工艺之上,表达个性
3、丰富的审美诉求。(三)思想之深中国的院子呈现出房屋与院落围合而成,古香古色,温暖厚重。提出问题三: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呢?(一)明确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文物建筑“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具体而言:1.古建筑传递深厚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前人生活的时代;2.古建筑具有优美而凝重的形态,能给我们美的熏陶;3.古建筑具有坚固合理的结构和独特的材料用法,体现了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4.古建筑具有体现民风民俗的文化价值,唤起当地人们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情感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被继续居住、研究和游览等价值。(二)举例说明198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精美绝伦的古建筑和保存
4、完好的历史街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巴黎城市轴线的延伸与新区建设上看,巴黎城的改造工作重新规划并开辟了宽敞笔直的道路系统,使这个中世纪的核心城市能够做到四通八达。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内罗毕建议,对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提出了一些措施,重点是:第一、 对建筑群首先要鉴定,对其空间演变以及它的考古的、历史的、建筑的、技术的各种资料要进行整体分析。第二、 若建筑群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要素,要把这些时期都显示出来。第三、 要预防过量旅游对建筑群造成的破坏,避免各种污染。第四、 在保护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使它们能长期存在下去。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是建筑学家吴良镛在探索北京旧城居
5、住区更新问题时的实践。 作为中国第一位曾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决定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乡村。在他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的流水别墅,不仅是他本人的代表作品,也是艺术史上精妙的一笔。他利用环境本身作为建筑元素,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完全体现在其中。位于日本的美秀美术馆,是建筑师贝聿铭的傲世之作。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同在浙江富阳的东梓关村回迁房,一排背靠青山、面朝田野、错落有致的三
6、层小楼连绵成片。薄雾中,白墙黛瓦,宛若吴冠中先生笔下的水墨江南。整体设计完美体现了人、村落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问题四: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诗意家园呢?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在当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建构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意义重大,承载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古代人居的建筑设计,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古人对人居环境的追求,已经自然地点明了课题:诗意栖居。古建筑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引发学生互动思考,增强民族责任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启课后探究学习的路径。升华本课主旨,增强民族自信。既是对本课的小结,也点明了课后探究的方向。三、应用新知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诗意家园?四、本课总结技术之巧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艺术之美思想之深实施思路古建筑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引发学生互动思考,增强民族责任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启课后探究学习的路径。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在当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建构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意义重大,承载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升华本课主旨,增强民族自信。既是对本课的小结,也点明了课后探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