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中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必背主干考点汇编一、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制作彩陶(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会纺织制衣。(2)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使用骨耜,居住干栏式房屋,制作黑陶、玉器,会制作乐器,还会建造水井,使用天然漆。2.原始农业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3.原始农业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夏、商、西周1.“家天下”的出现:(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从此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2)禹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2.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3.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4.分封对象:宗亲、功臣等。5.诸侯的权力和义务: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管理,建立诸侯国,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6.作用:加强了对地方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7.消极影响: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西周的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三)春秋战国1.商鞅变法:(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3、,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2)目的:富国强兵。(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百家争鸣:(1)背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旧制度逐渐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形成学在民间。(2)代表派别及主张:儒家:孔子(仁、以德治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
4、治)。道家: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法家: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秦汉时期1.秦统一中国:(1)背景: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人民希望结束战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称“始皇帝”。(4)影响: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5)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
5、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3)经济:盐铁专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军事: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威胁。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2)
6、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山东黄海朝鲜、日本;中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洋沿岸。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3)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在西汉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五)魏晋南北朝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原地区。(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措施: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
7、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时期:北朝后期。(2)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3.科技和文化:(1)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数学:刘徽(割圆术)、祖冲之(圆周率)。(3)书法: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4)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5)雕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六)隋唐时期1.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1)过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
8、式确立。(2)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盛唐气象:(1)经济繁荣:农业(曲辕犁、筒车)、手工业(蜀锦、唐三彩)、商业(长安)。(2)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3)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3.中外文化交流:(1)遣唐使: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鉴真东渡: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玄奘西行: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法,带回大量佛经,并著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
9、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七)宋元时期1.北宋的政治:(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在中央分化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频繁调动;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措施:重用文官,抑制武将;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2.宋代经济的发展:(1)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2)农业的发展:引入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3)手工业的兴盛: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发达。(4)商业贸易的繁荣:
10、城市发展,出现“瓦子”;海外贸易发达;纸币出现(交子)。3.社会与文化:(1)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2)都市文化生活:“瓦子”、“勾栏”、杂剧、节日习俗。(3)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4)元曲:散曲、杂剧(关汉卿窦娥冤)、南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5)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八)明清时期1.朱元璋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设立锦衣卫、东厂。2.科举考试的变化:(1)八股取士: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11、”,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2)郑和下西洋: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条件:明朝前期国力雄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明朝政府的支持;郑和的个人能力。概况:14051433年,7次,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3)戚继光抗倭:背景:明朝中期,倭寇猖獗,严重威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概况: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
12、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又前往福建、广东抗倭,最终平息东南沿海倭患。性质: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意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3.科技、建筑与文学:(1)科技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是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3)北京城:明成祖时修建,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62年,郑成功收复
13、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3)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4)雅克萨之战:康熙三次亲征,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中国的领土。5.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推广高产作物,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手工业:传统手工行业发达,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3)商业: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全国性的商业网,出现了一些工商业市镇和
14、大商帮。(4)人口: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末年达到3亿。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1.背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人民身心健康受到摧残。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3.经过: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4.条约: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洋务运动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刺激,
15、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4.代表人物:(1)中央:奕;(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内容:(1)前期(自强):创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2)后期(求富):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6.评价:(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洋务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使中国实现富强。(三)
16、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蓄谋已久,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2)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3)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国战败。(4)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瓜分中国狂潮:(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共同奴役中
17、国。(四)戊戌变法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3.时间:1898年。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5.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6.结果: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历时103天而失败。7.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3)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五)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1)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口号:“扶清灭洋”。(3)评价: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18、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列强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2)经过:1900年,八国联军(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3)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六)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地点:武昌。(3)结果: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2.中华民国的建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2)地点:南京。(3)临时大总统:孙中
19、山。(4)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11日。(2)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经过: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迫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窃取革命果实。(2)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
20、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七)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政治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时间:1915年1923年。3.阵地:新青年杂志。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5.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意义:(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2)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八)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1)时间:
21、1919年5月4日。(2)主力:学生。(3)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3.扩大:(1)时间:6月。(2)主力:工人阶级。(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4.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2)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各地建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3)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2.中国共产党的
22、成立:(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4)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5)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十)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1)背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3)国民党一大: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黄埔军校:1924年5月在广州成立,为国民革命军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2.北伐战争:(1)目
23、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2)时间:1926年7月1928年。(3)结果:基本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取得重大胜利。3.失败:(1)原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2)结果: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十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2)地点:江西南昌。(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2)地点:湖南、江西边界。(3)领导人:毛泽东。3.井冈山革命根据
24、地的创建:(1)时间:1927年10月。(2)地点:井冈山。(3)领导人:毛泽东。(4)意义: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4.井冈山会师:(1)时间:1928年4月。(2)人物:朱德、陈毅与毛泽东。5.古田会议:(1)时间:1929年12月。(2)内容:肯定了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3)意义: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1)时间:1931年11月。(2)地点:江西瑞金。(3)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7.红军长征:(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
25、)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3)路线: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最后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4)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十二)抗日战争1.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2)地点:北平郊外卢沟桥。(3)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第二次国共合作:(1)背景:
26、民族危亡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2)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3)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保证。3.淞沪会战:(1)时间:1937年8月13日11月。(2)地点:上海。(3)影响: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粉碎了“速胜论”,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4.南京大屠杀:(1)时间:1937年12月。(2)地点:南京。(3)罪行: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和战俘达30万人以上。5.平型关大捷:(1)时间:1937年9月。(2)地点:山西平型关。(3)指挥者: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4)意义: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捷,
27、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6.百团大战:(1)时间:1940年8月。(2)地点:华北。(3)指挥者: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4)意义: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中流砥柱的作用坚持抗战,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8.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2)意义: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十三)解放战争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
2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3.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4.新中国的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地点:北京。(31)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中国现当代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改北平为北京。(4)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9、。2.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3)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4)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2.三大改造:(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方式:农业和手
30、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地点:北京。(3)内容: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
31、行多种经营方式。(2)意义: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4.经济特区的建立:(1)时间:1980年。(2)地点: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3)意义: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时间:2001年12月。(2)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6.科技文化成就:(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2)载人航天
32、: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神舟七号载人飞船。(3)杂交水稻: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4)青蒿素:屠呦呦团队研制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四、世界古代史(一)古埃及文明1.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尼罗河定期泛滥,为两岸留下肥沃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被誉为“尼罗河的赠礼”。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和古埃及人高超的智慧。3.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成就。(二)古希腊文明1.城邦:(1)突出特点:“小国寡民”。(2)居民: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非公民(外邦人和奴隶)。2.雅典民主政治:(1
33、)时间:公元前5世纪。(2)内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3)特点:实行直接民主,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参政权利。(4)局限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三)罗马帝国1.疆域:地跨欧、亚、非三洲,是古代世界疆域最为辽阔的帝国之一。2.法律: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是古代罗马法律的集大成,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四)西欧封建社会1.封建制度:(1)封君封臣制:封君赐予封臣土地,封臣向封君效忠,服兵役。(2)影响:形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1)城市:10世纪起,西欧城市快速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
34、条件。(2)大学:12世纪,西欧大学兴起,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欧洲教育和学术的发展。五、世界近代史(一)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开辟新的贸易市场和原料产地。(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的游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传统商路。2.条件:(1)地理知识的进步。(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2)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3)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4)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4.影响:(1
35、)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3)欧洲殖民扩张开始,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二)殖民扩张与争霸1.三角贸易:(1)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2)内容:欧洲人贩卖黑奴到美洲,从美洲运回种植园经济产品到欧洲。(3)影响: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殖民争霸:(1)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亚洲、非洲、美洲建立殖民地。(2)法国: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殖民地。(3)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并通过战争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三)资产阶级革
36、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时间:17世纪中期。(2)性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君主专制的革命。(3)结果: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颁布航海条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法国大革命:(1)背景:法国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2)开始: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3)重要文献:人权宣言。(4)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3.美国独立战争:(1)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2)领导人:华盛顿。(3)重要文献:独立宣言。(4)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确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四)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
37、革命:(1)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2)发源地:英国。(3)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火车机车。(4)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2.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主要成就:电力、内燃机、新材料、新通讯手段。(3)影响: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加剧。(五)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矛盾。2.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3.
38、主要著作:共产党宣言。4.主要内容:(1)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代替。(2)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5.意义:(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指明了方向。(六)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争夺世界霸权。2.时间:19141918年。3.主要参战国:(1)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美国等。(2)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4.结果:协约国取得胜利。5.影响:(1)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六、世界现代史(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国内矛盾激化。2.时间:1
39、917年11月。3.领导人:列宁。4.意义:(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3)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巴黎和会:(1)时间:1919年。(2)内容:签订凡尔赛和约,惩罚德国。(3)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和约过于苛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2.华盛顿会议:(1)时间:19211922年。(2)内容:签订九国公约,调整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3)影响: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新经济政策:(1)
40、时间:1921年。(2)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3)意义: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时间:20世纪2030年代。(2)内容: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意义: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四)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2.时间:1933年。3.内容:(1)整顿金融体系。(2)加强对工业的指导。(3)调整农业政策。(4)推行“以工代赈”。(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4.意义:(1)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2)缓和了社会矛盾。(3)
41、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五)第二次世界大战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争夺世界霸权。2.时间:19391945年。3.主要参战国:(1)法西斯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2)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4.结果:反法西斯同盟国取得胜利。5.影响:(1)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2)促进了世界格局的转变。(3)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4)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创造了条件。(六)冷战1.背景: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2.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3.内容: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对抗。4.影响:(1)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42、2)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3)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七)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欧洲的联合:(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削弱,需要联合自强。(2)过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3)意义: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2.美国的霸权:(1)背景: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2)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推行霸权主义政策。(3)影响: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威胁。3.日本的崛起:(1)背景:美国的扶持和日本自身的努力。(2)表现: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4.社会保障制度:(1)背景:二战后,西方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2)内
43、容:建立各种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3)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八)世界多极化趋势1.背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2.表现: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力量崛起。3.意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九)经济全球化1.背景:(1)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2.表现: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形成全球化的市场。3.影响:(1)积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2)消极: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十)世界贸易组织1.成立时间:1995年。2.宗旨: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3.作用:规范国际贸易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第 22 页 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