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766716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PPT 页数:341 大小:4.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1页
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1页
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1页
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1页
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 教学课件教学课件 第一讲:中国经济改革的 战略与路径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一、传统体制的形成与弊端一、传统体制的形成与弊端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 三、改革的成功与不足三、改革的成功与不足 四、改革的经验总结四、改革的经验总结 五、转轨的社会成本五、转轨的社会成本 六、下一步改革六、下一步改革 一、传统体制:五位一体与五大弊端一、传统体制:五位一体与五大弊端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传统体制是内生的还是照搬的? 1、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 2、苏联模式的榜样 3、赶超战略决定体制选择 传

2、统经济模式的形成逻辑传统经济模式的形成逻辑 体制形成的背景 经 济 体 制 的 组 成 部 分 经 济 后 果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 扭 曲 的 宏 观 环 境 低利率政策 低汇率政策 低投入品价格政策 低工资政策 低生活必需品价格政策 资 源 计 划 配 置 制 度 微观经营机制 国有工业企业 与人民公社 产业结构失衡 技术效率低下 劳动激励不足 传统体制的组成部分:五位一体传统体制的组成部分:五位一体 扭曲的宏 观环境 缺乏自主 权的微观 主体 资源计划 配置 公有制 平均主义 分配 传统体制 五位一体 传统体制传统体制 五大弊端五大弊端 具有极高 的代理成 本和代理 风

3、险 社会主体利 益一致的非 现实性。 计划缺乏 灵活性 缺乏竞争, 产权形式 单一,效 率低下。 决策权力过 于集中,缺 乏经济动力。 传统体制 五大弊端 两大难题:信息、激励 第一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点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点阶段19781978,1212-19841984,1010 三个突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创办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四个特区。 三个转变: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封闭到开放;从墨守陈规到大胆改 革;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 19841984、10101992199

4、2、1010 理论上两个突破,实践上七大变化 两大突破:初级阶段理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七大变化:1)企业推行承包制;2)价格改革;3)调整所有制,多种成分并 存;4)乡镇企业异军突起;5)多层次的对外开放,6)科技体制改革,7) 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初步进展。 两个稳定:经历了两大风波,经济、政治,实现了两个稳定。 二、中国经济改革的五大阶段 第三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三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1月2002年 10月) 1)在理论上两大突破:一是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和框架 体系;二是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2)实践上五大变化:一是财税

5、、金融、外贸、外汇改革出台;二是国 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试点、抓大放小、战略性改 组、三年脱困;3)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4)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5)非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成功应对国内国经济三次波动:一1993-1996是国内经济过热的问题, 宏观调控实现软着陆,成功控制通货膨胀;二是1998-2001又积累了 消除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紧缩的经验,为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经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 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四阶段:

6、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11月-2012年底)。 1)理论上两大进展: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提出科学发展观、 五个统筹、建设和谐社会。 2)改革开放取得四大突破。(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非公有制 经济进一步发展,2004年 修改宪法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 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 过。 (3)按贡献参与分配 。 4)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 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2006年。 3)发展方式和格局上两大转变:一是区域发展政策转变,由非均衡向均 衡发展转变,二是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4)应对两大

7、危机:一是2003年“非典”危机;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爆发快。 二是来势猛。三是范围广。四是影响深。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应对危机: 一是扩大内需政策。其重点是通过增加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 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 二是产业振兴政策。重点是组织实施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 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个产业调整和 振兴规划,落实规划中提出的近120项政策措施。 三是科技支撑政策。 四是社会保障政策。 第五阶段:第五阶段:(2013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深

8、水区、全面深化改革、深水区、攻坚阶段,攻坚阶段,进一步 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 五个阶段五个阶段 改革启动和局改革启动和局 部试点部试点 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为中心 的改革探索的改革探索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进经济体制进 行综行综 合改革合改革 完善社会主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义市场经济 全面深化改全面深化改 革革 五次三中全会五次三中全会 里程碑里程碑 1978,12 十一届三 中: 1984,10 十二届三 中:关于 经济体制 改革

9、的决 定 1993,11 十四届三 中:关于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的决 定 2003,10 十六届三中: 关于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 定 2013,11 十八届三 中:关于 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 重大问题 的决定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五位一体 改革 理论借鉴与探索理论借鉴与探索 经典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 新古典主义 自由主义经济学 改良主义 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改革 改革理论突破改革理论突破 生产关系要适应 生产力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理论 分配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五个文明 五位一体

10、 四个全面 改革方式改革方式 渐进性的原因渐进性的原因 探索性 艰巨性 获取改革 动力的需 要 复杂性 保持社会 稳定的需 要 渐进改革 渐进式渐进式 具体表现:十个方面具体表现:十个方面 先农村后城市 再城乡综合配套 先非国有体制外 再体制内 国有企业:放权让利、 制度创新、战略改组 先一般竞争性领域 再垄断领域 价格改革: 双轨制 基础性、决定性 渐进式具体表现渐进式具体表现 先商品市场 再要素市场 先按劳分配 按要素 分配 按贡献分配 先微观基础 再政府行政管理 先沿海 后内地 先一般加 工 后服务 资本技术密集 先引进来 再走出去 先经济体制 再政治 体制 文化、社会 五大过程五大过程

11、 1、探索完善土地制度,促进三农发展 2、不断为非公有制松绑、释放经济活力 3、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4、全面开放,融入全球经济 5、完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经济效率 户籍制度改革 土地确权 五种力量五种力量 改革稳健 派 保守力量 自由主义 改革派 渐进改革既 得利益集团 普通民众 博弈 吴敬琏:两种阻碍改革的力量吴敬琏:两种阻碍改革的力量 这种阻碍和反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某些在转型期中凭借特权受益的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的干扰, 使得一些重要的改革受到阻碍或者遭到扭曲,从而使腐败等“权贵资 本主义”的现象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一些改革开放前旧体制和旧路线的维护者旧体制和旧路线的维护者

12、利用这种情 势忽悠大众,把他们引向反改革开放的方向。 这两种阻碍改革的力量互相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用以动 员社会力量支持自己。第一种力量极力保持和扩大特权,以便掠夺大 众以肥私;第二种力量则利用大众对腐败的不满,诿过于改革开放, 制造开倒车的舆论 。 面对着权贵资本主义的腐败现象,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完全正当地表达了他们的强 烈不满情绪。而第二种社会力量正是利用这种不满情绪,极力鼓吹目 前我们遇到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从腐败的猖獗、分配不公直到看病 贵、上学难,都是由改革被“新自由主义主流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主流经济学家”所误导,发 生了方向路线错误,即市场取向和对外开放造成的。因此,他们主张

13、摈弃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重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道路,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这里关键的是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 题,究竟是改革带来的,还是改革不彻底带来的;第二,解决这些严 重的社会问题的正确途径,是推进经济改革和加快政治改革,还是裹 足不前,甚至向后倒退。 改革的推动力量:基层与领导层的合力改革的推动力量:基层与领导层的合力 1、劳动者 2、新的社 会阶层 3、地方政 府 1、改革目 标的一致性 2、改革路 径的有效性 3、改革决 策的公共参 与性 4、改革政 策的动态时 间一致性 尊重基层民众的改革首 创精神 发挥领导层在改革中的

14、 统筹协调作用 五大成就五大成就 1、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显著增强。现代企业 制度逐步建立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4、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 经确立。 三、改革的成就与不足三、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五大矛盾五大矛盾 需求结构 产业结构 要素投入 结构 资源环境 矛盾 城乡区域 结构 深层次 问题 五个更多(十八大)五个更多(十八大) 更多依靠 内需、消 费拉动 更多依靠 科技进步 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现代 服务业、新兴 产业 更多依靠城 乡发展协调 互动 更多依靠 资源节约 循环经济 打造中国经 济升级版 成功改革五大

15、标准成功改革五大标准 社会主义 生产力 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增强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 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实现与自 然之间的 和谐 五个有利于 四、中国改革的经验总结四、中国改革的经验总结 1、体制 外突破 增量改革 3、地方创 新与泛利 性执政党 的成功结 合 2、战略决定论 赶超比较 优势 5、县级政 府竞争发展 模式 4、为增长 而竞争 政 治竞标赛 国内五种观 点 2 2、战略决定论、战略决定论 林毅夫林毅夫 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战略 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自主创新要为此承担巨大的 成本和风险,而发展中国家还远在国际生产可能性

16、边界之内,具 有后发优势,可以引进和模仿技术,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较快地照搬一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来发展,因而可能在20年内追赶 上国际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低收入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违背了比较优势理论,违背了 中国的禀赋条件。 3 3、姚洋:地方创新与泛利性执政党的成功结合、姚洋:地方创新与泛利性执政党的成功结合 渐进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因为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有利于获 得各方的政治支持。其次,有利于企业和个人调整行为,使整个经济 快速达到新的均衡。第三,体制释放带来经济增长,体制的逐步释放 带来地持续增长。 有效的制度变迁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发生呢?原因有三,即制度创新的分 散性、市场

17、化改革的自我加强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泛利性。 地方创新之所以优于中央的统一命令,首先是因为地方政府具有中央政 府所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地方积极性导致有效制度变迁的第二个原因 来自于地方政府所面对的挑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分权的制度创新优 于统一命令的另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强于中央政府。 分散性制度创新的成果具有自我加强的性质。 泛利性执政党:有效制度变迁的政治基础之二。用“中性”来代替“泛 利性”。一个中性政府就是一个不偏袒或依赖任何一个社会集团的政 府。当中国政府遇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时所采取的行动是中性 政府的行动。 4 4、张军:为增长而竞争、张军:为增长而竞争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18、,没有任何力量有竞争产生的能量这么强大; 没有任何竞争有地方“为增长而竞争”对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那 么重要。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导致地方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有利于投资增长 的政策环境的改善,加快了金融深化进程和融资市场化步伐。尽 管地方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可能导致过度投资,但是地方间的竞 争却从根本上减少了集中决策的失误,牵制了违背相对优势的 “航空母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同样,地方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让中国经济在制造业和贸易战略上 迅速迎合和融入了国际分工链条与一体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的 增长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开放是地方为增长而竞争的结果。 5 5、郑京平:县级政府竞争发展模式、郑京平:县级政府

19、竞争发展模式 1、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充分享受了体制转轨过程的红利。第二, 中国的这种转换,又恰巧赶上了新一轮的全球化的浪潮。 2、县级政府间的竞争发展模式 1)县级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大,2)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这个问题上,具有 高度的一致性 ,3)县级政府间的竞争最激烈,县与县之间的竞争最具有可 比性;县领导干部政绩,都与县域经济密切相关。4)就是县域经济有足够 的规模。第五,县政府主要收入主要靠自己来筹措, 3、县级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的积极作用:一是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 效率。 第二,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 促使县级领导能够努力发展经济,这也是推动

20、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4、缺陷有四个方面: 一个方面就是负外部性的监管主体缺位或者大大弱化。第二,一些干部往 往将政绩看得比其它因素更重要,导致了它的决策出现扭曲。第三,竞争行 为的短期化。第四个,抑制了市场正常的竞争。这主要是指地区的保护主义。 五、转轨的社会成本五、转轨的社会成本 1 1、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及其主要表现、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及其主要表现 (1)大规 模下岗失业 (2)分配不 公与社会的贫 富分化 。 (3)国有资 产流失与非 法私有化 (4)社会利 益的多元化与 集团利益差异。 2 2、降低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降低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 一是 绝对 降低 改革 成本 ()正确处理

2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政策的制定与 选择过程。 二是二是 提高提高 社会社会 对成对成 本的本的 承受承受 力力 首先,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主要取决于改革政 策和原则是否符合广大群众的价值观。只有保证改革 政策与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一致,才能相对地提 高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从而避免改革的消极后 果危及社会稳定和改革过程本身。 其次,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还取决于对改革的道 路、方式、速度等方面的公共选择。具体到不同时期、 不同领域的某些具体政策和策略,有时候并不完全符 合全体社会公众利益,改革是

22、涉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巨 大变革,是全民的事业. 再次,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如何,还与改革利 益的分享与改革成本的负担状况相联系。 六、下一步改革六、下一步改革 第一,大规模征地拆迁,甚至野蛮 拆迁,社会矛盾冲突加剧。 第二,公务员、官员队伍庞大,经 济建设中贪污腐败现象不容忽视 第三,出口依赖和国有信贷投资依赖严 重,内需严重不足 第四,土地与房地产市场依赖 度过高,土地粗放浪费严重 第五,城市建设超前和城市化布局失衡。 (一)当前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当前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六,城乡二元体制固化,三农 问题治理战略的根本方向有误。 第七,“国进民退”,政府与民争 利,民营

23、经济被作为二等公民。 第八,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堪忧。 第九,部分地方政府考核晋升体系扭曲 严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绩体系亟 待改善提升。 第十,财税金融体制和国民资本分配格局失衡。 五大关系亟待理顺五大关系亟待理顺 一是过分依赖投 资驱动使得储蓄 与消费关系不协 调 三是增长模式 粗放,资源环 境压力持续增 大 二是过分依赖外 需驱动使得内外 部经济不协调 五是收入差 距大,公共 服务不均 四是传统竞争优 势不断减弱,创 新驱动的增长模 式难以形成 五大关系亟 待理顺 (二)关于改革路径的探讨:(二)关于改革路径的探讨: 几种思路几种思路 (1 1) 改改 革革 的的 几几 个个 转转

24、变变 第一,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改革提升为 “以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为中心”, 把“发展是硬道理”提升为“发展和民生都是硬道理”,发 展和民生两手都要硬 第二,必须清晰市场与政府的主要责任经济建设以 市场、企业、民企、股份制社会化企业和自主创业为主, 民生保障以中央政府带领各级政府完成公共品供给为主。 第三,各级政府以“人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和社会保障” 为战略引导方向和具体工作抓手 。 第四,地方官员晋升考核体制改革为“向下”考核为主、 地方选民考核为主。 (2)(2)跨越跨越“改革陷进改革陷进” “改革陷阱”:“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 变革的过程,要求维

25、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 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 情形1:在 一定意义上 向旧体制的 复归 情形2:“深 化改革”或 “改革攻关” 情形3:定型 现有体制 情形4:融 合公平正 义与普世 价值。 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 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获得 实质性突破。 (1)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2)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约束。 (3)建设社会的法治基础。 (4)落实公民权利,促进社 会力量的发育,逐步推进 民主制度的建设。 (3 3)带有)带有“超越性超越性”的改革战略的改革战略 与当初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目标相比,主要有三 大差距: 第一, 作为市 场经

26、济 微观基 础的国 有经济 改革尚 未到位 第二, 作为市 场经济 重要支 撑的要 素市场 化改革 滞后 第三, 政府职 能转变 严重滞 后。改 革受到 现存利 益格局 的掣肘。 “超越性”改革战略基本内 容有三: 一是寻求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 线均衡”的改革新思维; 二是开拓“天、地、人”三位一 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新视野; 三是确立经济、社会、政治、文 化、环境“五环式改革”的大框 架。 (4 4)政企分开是核心)政企分开是核心 告别权力市场经济告别权力市场经济 权力市场经济权力市场经济 权利控制市场 权利操纵市场 权利进入市场交换 权力市场经济制度造成的社 会不公已经形成了尖锐的社 会矛盾。

27、如果不尽快解决, 让社会矛盾继续积累,非常 危险。 政府主导 尽快走出权力市场经济 制度。办法是建立制衡 权力、驾驭资本的制度 体系。 (三)中国改革的路径及其走向(三)中国改革的路径及其走向 先经济改革、先经济改革、 再社会改革、再社会改革、 再政治改革再政治改革 从1978年到2002年,主体性改革是经济改革,政治 改革和社会改革也有进行,但是属于辅助性的改革。 从2002年十六大开始,随着“和谐社会”和“科学 发展观”目标的提出,社会改革已经成为主体性改社会改革已经成为主体性改 革革。这期间,政治改革也是重要的,但仍然处于辅 助性的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发展和稳定一

28、直是中 国三个互相关联的政策领域。 近年来中国总体局势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表明这 三者之间似乎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即 无改革、高发展和不稳定无改革、高发展和不稳定。 中国改革的策略与未来:中国改革的策略与未来: 第一,在政治改革方面,要 重新确立共产党的改革主体 地位。 第二,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要从中 央地方改革寻找新动力 第三,要把国有企业转变成把国有企业转变成 为公共部门为公共部门。 第四,要向社会分权。 第五,在地方层面,大力推行参 与式和协商式民主。 第六,建设处于国家与社会之间、 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国家政治制度。 第七,改革策略问题。要从既得利益之外培养新的利益,再用新利要从既得

29、利益之外培养新的利益,再用新利 益制衡既得利益益制衡既得利益。不能光看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也要看到中国 的改革力量壮大得很快的事实。但改革力量处于分散状态。如何聚 合,这是一个改革策略的问题。而策略又是个共识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 过去的改革过去的改革 这次的改革这次的改革 重在提高效率 既要提高效率,也要、甚至是更要促进公平 让一部分群众、一部分地区先 富起来 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共享改革成果 侧重于利益杠杆的驱动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 许多在体制外进行 更多要克服体制内产生的障碍 在一个方面率先突破,干起来 再说 全局和局部相

30、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 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 一 在万马齐喑中启动 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 想观念深刻变化,众说纷纭中出发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 一是提出实行“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 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二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 四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 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坚持和完

31、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 济新体制,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 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 大 重 点 六 大 重 点 五是进一步重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特别 是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六是充分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企业 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竞争。 七是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九是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

32、体化的实现路径。 八是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十是对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个人观点个人观点 1、改革与发展是全民参与的重大历史进程,必须全民参与、全民分享; 2、改革过程是利益再分配过程,政府要尽可能地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特别是 弱势群体的利益; 3、决策过程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 4、转轨的成本与收益,要有合理性! 5、差距、矛盾、摩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6、和谐发展是新课题,寻找科学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制度建设:政府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规范化,政府权力要有监督和制约,靠明君 和魏征是不能持续的,要制度保障! 政府该做的事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事要退出!

33、政府的目标函数不能只是GDP增长率,包容性增长。1)地区差距、收入差 距、利益集团,多区域多阶层的收入增长;2)资源环境代价小的增长;3)人 的全面发展,公平发展机会、安全保障、社会保障、营养安全、社会尊严! 讨论话题: 改革中的公正问题 利益调整,分享经济增长的成就 改革的代价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个人观点个人观点 改革经验:改革经验: 1 1、稳定:政治、经济,没有大的动荡,大的波动、稳定:政治、经济,没有大的动荡,大的波动 政策延续性: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政策延续性: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2 2、渐进式:试探试错摸索、善于学习、渐进式:试探试错摸索、善于学习 3 3、体制转型:利用市场竞

34、争机制、体制转型:利用市场竞争机制,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 4 4、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出口产品、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出口产品 5 5、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城市化: 6 6、分权:地方、基层创新、分权:地方、基层创新 第一讲 新制度经济学 与中国经济改革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演进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演进 二、交易费用二、交易费用 三、制度三、制度 四、制度变迁理论四、制度变迁理论 五、国家与产权五、国家与产权 六、增长的源泉六、增长的源泉 七、中国七、中国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 八、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

35、三阶段论八、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1、学派的流变、学派的流变 奠基人 凡勃伦 贝利、康芒斯 、米 契尔 加尔布雷斯 科斯、诺斯 New institution 企业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 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新经济史 近代制度 经济学 过渡期 新制度 经济学 2 2、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 近代制度经济学近代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对象 制度 制度 方法 制度结构分析法 价值判断 新古典经济学 稀缺、供求均衡 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 1991 1993 2009 科斯 诺斯 福格尔 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 奥利弗 威廉

36、姆森 威廉姆森的重要贡献威廉姆森的重要贡献 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领域是工业组织和价格应用理论 在关于市场失效的分析方面,具体分析了在什么情况下会 使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到使它失效的程度。机会主义行为、 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专用性资产四个因素是市场交易 中会互相影响并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综合性的市场交易费用。 关于企业组织有效的分析方面,威廉姆森认为,内部组织值 得作为市场替代的厂商的主要特征,可表现为三种类型:激 励、控制和所谓“内在结构的优势”。这三种有利因素的综 合作用,是使企业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市场机制 的原因。 二、交易费用二、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生长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生长点

37、 狭义:一项市场交易活动所需花费的费用 广义: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科斯第一定律: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 初始资源如何分配,市场交易都会使资源 配置达到最优化 科斯第二定律:如果交易费用大于零,同 的产权界定将会导致不同的使资源配置效 率 三、制度三、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制度的定义 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宪法秩序、制度安排、规范行为准则 2、制度 的功能 1)降低 交易费用 2)为经济提 供服务并产生 经济价值 3)引导人们 通过合作而提 高经济效益 4)提供 激励 5)使外部 经济内在 化 四、制度变迁理论四、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新制度经济学

38、的核心内容 1、制度变迁定义:制度的替代、 转换与交易的过程 2、制度变迁的原因: 经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 在利润 3、制度变迁的规律 经济人:主体;有效组织:关键 影响制度变迁的变量:相对价格、偏好 适应效率 路径依赖 4、制度变迁的模式 强制性制 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 变迁 : 盈利性、 自发性、 渐进性 五、国家与产权五、国家与产权新制度经济学的两大关键新制度经济学的两大关键 国家经济人 效用最大化 基本目标: 1)界定产权,市政府租金最大化 2)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 1、新制 度经济 学的国 家理论: 2、国家 与产权制 度的关系 产权结构与产权制度的差异只有通过国家理论才能

39、 说清楚 国家在产权界定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诺斯悖论: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而国家在产权问 题上介入过深,又会导致产权的残缺。 六、增长的源泉六、增长的源泉新制度经济学破解增长之谜新制度经济学破解增长之谜 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诺斯,没有技术进步,通过制度创新也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在新旧体制转轨变型时期,制度创新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 西方世界的兴起, “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七、七、中国改革的战略选择与成本约束 (一)中国经济改革(市场化)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一)中国经济改革(市场化)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 广义地讲,市场化泛指一国经济中市

40、场产生、发育、成长和成熟的 自然的动态的演进过程。 狭义来说,市场化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体 制的过渡,即市场体制对计划体制不断渗透和替代的过程。 制 度 变 迁 五 个 步 骤 (1)由于相对产品及要素价格变化、市场规模变动、技术进步等原因, 若干个人或团体预期到正的潜在制度净收益,从而形成制度创新的 第一行动集团; (2)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具体的制度创新方案; (3)在预期净收益大于零的条件下,第一行动集团去推动乃至 实施制度创新; (4)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如国家通过立法防止 搭便车行为,助第一行动集团一臂之力; (5)两个利益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并就可

41、能获得的 创新收益进行分配。 (二)制度变迁、博弈与制度创新(二)制度变迁、博弈与制度创新 三个主体 中央治国者、地方政府官员和微观主体 三个阶段 供给主导型、中间扩散型和需求诱致型供给主导型、中间扩散型和需求诱致型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连接中央治国者的制度供给意愿和微观 主体制度需求的重要中介, 也正由于他们的参与, 给制度变迁带来了重大影响。 ( 1) 中央治国者之所以选择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既定的约 束条件下, 对市场经济制度性质及演进过程中的风险缺乏相应的充分知识, 因此才“摸着石头过河”。 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创新为中央治国者创造了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知 识传递和积累机制,

42、从而加速了中央治国者对市场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问题认同。 (2) 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创新大大降低了改革演变成降低了改革演变成“爆炸式革命爆炸式革命”的可能的可能 性。性。地方政府成为集体行动的组织后, 就使微观主体有了反映其制度创新 需求的渠道, 并可能与地方政府合作间接影响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意愿和 能力, 从而弱化了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在中央治国者、地方政府官员和微 观主体的互动中使渐进式市场取向改革保持连续性, 并具有帕累托改进效 率。 (3) 地方政府在市场取向改革中扮演主动参与者的角色使中国的制 度变迁轨迹呈现阶梯状, 从而减弱了制度遗产对渐进式市场取向改革减弱了制

43、度遗产对渐进式市场取向改革 的约束。的约束。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并非是一条平滑的缓慢演进的轨迹, 更准 确的描述可能应是“阶梯状的渐进式制度变迁”。 (4)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创新可减弱市场取向改革的减弱市场取向改革的“政权约束政权约束”, 使改革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这是因为地方政府从事的可导致本 地经济更快发展的制度创新能够即时地向中央治国者证明改革的好 处。 中央治国者发现虽然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有可能使传统信仰 和政权基础遭到某种损失, 但对新的产权结构进行界定和保护却可 能获得更广泛的政治支持和更多的财政收入,因此将会事后认可地方 政府从事的自主制度创新活动。 (三)改革的战略选择(三)

44、改革的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的原则:阻力最小化和预期最大化, 以正确地判断 形势并合理地使用和配置力量。 两种制度主体: 政府主体和非政府主体, 改革就是这两种 制度主体参加的社会博弈。 制度是 “公共物 品”, 政府垄断 了国家的 “暴力潜能” 政府就能够 强制地实施 制度变迁; 政府的强制 实施具有一 定的“规模 效益” 。 政府 必须 对改 革的 全局 负责 强制性制度 变迁的实现 必须通过政 府的强制实 施, 诱致性制诱致性制 度变迁也必度变迁也必 须通过政府须通过政府 放松约束才放松约束才 能够实现能够实现。 政府的目的:实现财政收入以及政治支持最大化政府的目的:实现财政收入以及政治支持

45、最大化。 由于政府目的的实现受到国民收入的制约, 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制 度变迁以提高经济绩效。 政府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利益再分配实现自身的目的。 政府的手段:意识形态、行政权力、法律和税收等政府的手段:意识形态、行政权力、法律和税收等。 强制性改革, 采取强制的方式直接地实施 诱致性改革, 通过说服和利导的方式间接地影响 政府改革战略的最优选择: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政府改革战略的最优选择: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 , 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以及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以及 通过放松约束因势利导。通过放松约束因势利导。 因为因为在改革过程中, 政府目的的实现取决于政府在改革的约束条件下具有一 定的力量和信

46、息优势。 中国改革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中国政府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了 这样的改革战略。 在改革的 起步阶段, 选择农村 的制度安 排作为改 革的战略 重点。 诱致 性改 革与 强制 性改 革相 结合。 边际均衡的改革战略, 既通过承认有关制度主体的存量 利益而化解改革阻力, 又通过承认有关制度主体的增量 利益而成了改革的动力。 降低了改革的成本并形成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 其中, 存量利益仍通过“计划”来实现, 增量利益则主 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在改革过程中, 随着存量利益与增量利益的此消彼长和 关于“市场”交易活动的知识的进步, 新的制度安排就 能够逐渐地替代旧的制度安排。 基

47、本原则是: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价格改革的战略选 择同样具有类似的 诱致性、边际性和 局部性。 对外开放 典型的由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所带动的制度扩散过程 起步阶段, 中国政府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为 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 通过扩大这些地区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权限, 从而逐步形成了由南到北、由点到线和由线 到面的沿海开放格局。 在改 革战 略的 选择 方面 成功 的经 验 第一,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正确选择就是边际均衡边际均衡。 在改革过程中, 政府要根据在各个阶段形成新的制度均衡的约束条件选择 正确的改革目标, 以合理地使用力量。边际均衡的实质是通过分解难题而 最大限度地“软化”改革的约束条件( 阻力最小化原则) 第二,战略重点的正确选择是局部均衡战略重点的正确选择是局部均衡。 在改革过程中, 政府还必须根据各个方面形成新的制度均衡的约束条件选 择正确的战略重点, 以合理地配置力量。通过各个击破而最大限度地“绕 开”改革的约束条件( 阻力最小化原则) 。局部均衡也是成本最小的改革成本最小的改革 战略战略。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经济改革与发展全册配套教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