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古诗文主题一、古诗词1.咏史怀古登幽州台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独苦闷的心情。赤壁: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歌颂,委婉讽刺南宋朝廷在金兵侵略面前的软弱无能,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同时饱含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2.酬赠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共勉之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3.爱国忧民 木 兰 诗 :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
2、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已亥杂诗(其五):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春望: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和舍己济世的博大宽广的胸怀。卖炭翁 :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塑造忠勇将军的形象;表达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宏大抱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过零丁洋:通过追忆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雁门太守行: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悲壮、激荡人心的战歌;赞扬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忘身报国之
3、情。4.山水田园游山西村: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钱塘湖春行: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尾联直抒胸臆,抒发喜悦感情。饮酒(其五):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安贫乐道,闲雅有致,超凡脱俗。5.思乡怀人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泊时,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天净沙秋思: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黄鹤楼:吊古怀乡故乡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乡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对月怀人,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6.军旅边塞使至塞上: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失意之情,在大漠雄浑景象中得到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雁门太守行: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
4、情诗,悲壮、激荡人心的战歌;赞扬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忘身报国之情。渔家傲秋思边塞的凄凉,戍边将士和诗人的矛盾心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十五从军征: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塑造忠勇将军的形象;表达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宏大抱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二、文言文1.岳阳楼记范仲淹借作记之机,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物,又委婉地规劝了滕子京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
5、胸襟,希望他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2.醉翁亭记本文以“环滁皆山也”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朝暮和四季的自然风光,叙述了游人“从太守游而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作者陶醉于山水,借宴饮抒发政治理想,表现了寄情山水以排遣苦闷的复杂感情。3.湖心亭看雪本文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一次前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作者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表现了雪后西湖的洁净之美,感慨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4.鱼我所欲也本文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
6、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接着用“一箪食, 一豆羹”论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不过是丧失了“本心”。警示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刻反省自己。5.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序,文章以叙事起笔,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在年轻时艰苦求学、勤奋学习的经历,与当今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形成对比,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结论,旨在劝勉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6.曹刿论战本文通过叙写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战前论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战时明察战情、指挥若定,
7、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齐军,战后解释取胜之道(蓄养士气+把握战机)的过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7.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齐威王接受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通过向齐威王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齐威王行事果断,当即下达三条命令,最后终于出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政治局面。8.出师表本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劝说后主刘禅继承先主遗志.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亲贤远佞(“
8、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决心。9.三峡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风格迥异的四时景色,表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山光水色的热爱之情。最后引用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结尾,表达了对百姓深切的同情。10.答谢中书书本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发端,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仰俯、远近、动静的变化和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表现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感。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美和感慨收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11.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庭
9、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对庭院月光进行了形象地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12.富贵不能淫景春认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是大丈夫,孟子先破后立,批驳了这个观点,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无论是否得志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并且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称是上大丈夫。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开头运用排比,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出身贫贱、历经磨砺、增长才干、终有所作为的事实,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接着由个人到国家,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
10、好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14.愚公移山本文讲述了愚公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而决定移山,他不畏艰险,挖山不止,河曲智叟闻讯赶来“笑而止之”。愚公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驳斥了智叟,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最终感动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15.桃花源记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纷扰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自由安乐、幸福和谐的人间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11、表达了当时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16.小石潭记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着重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贬居时孤凄悲凉的心境。17.北冥有鱼本文作者通过两个“几千里”说明鲲和鹏硕大无比,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说明鲲鹏奋飞极高,作者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反映了庄子追求“逍遥”的人生观和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18.虽有嘉肴以“嘉肴”类比“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9.大道之行也本文先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12、与能,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说明,然后阐明了:大同社会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陈太丘与友期行本文记述了七岁的陈元方与父亲友人对话的场景,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和自己尊严的行为,阐述了为人处世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21.论语十二章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四个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22.诫子书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信,诸葛亮劝勉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劝诫他“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立志与学习的关系,宁静淡泊的重要性,放纵懈
13、怠、轻薄浮躁的危害,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不荒废时间,体现出诸葛亮对儿子的关怀。23.狼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和两只狼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户,却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最后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凶残、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24.孙权劝学本文讲述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惊人长进,鲁肃对吕蒙的惊人长进感到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写孙权对吕蒙的关心、期望以及鲁肃与吕蒙的风趣问答,赞扬了孙权的善劝、吕蒙的好学,告诫人们读书学习的作用与重要性。25.陋室铭本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绘,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话,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6.爱莲说本文通过对莲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高洁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27.活板本文仅用简短的文字便将我国版印书籍的历史、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发明及制作工序等介绍得清楚明白,显出“活板”在印刷术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意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