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古代社会,空间计量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方向的测定。在这方面,中国古人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立竿测影定向技术就是中国古人在这个领域获得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方向观念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动量守恒,这样,其自转轴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恒定不变的南北方向,与其垂直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空间四向的观念,即产生于此。地球自转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感觉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人们对空间方向的测定,首先也就围绕着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展开。一开始,当然是用目视太阳所在的方位,大致判断东西南北。但这种
2、方法比较粗疏,要准确定出东西南北四向,需要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测量。在中国历史上,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如何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用立竿测影之法测定东西南北四向。其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平整好土地树好表以后,以表为中心画一适当大小的圆,当日出、日没时,分别记下表影与圆周的交点。这两个交点的连线,就是东西方向;与其相垂直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此外,还要再参考正午时表影的指向以及夜晚北极星所在的方位。几种方法并用,以确定准确的东西方向。考工记记述的方法简便且实用。这种方法之所以成立,是由于它是以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对称性为理论依据的。另外,它还主张将不同的测量方法所得结果相互比对,以增
3、加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这与现代误差理论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考工记的方法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其所选择的时间是日刚出没之时,这时的太阳光线很弱,导致表影模糊,使观测者很难精确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淮南子的方法用目视取代了对
4、表影的观察,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表影模糊造成的误差。因为测量时间是在日刚出没之时,这时日光柔和,可以用目直视。显然,淮南子方法的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材料二:古代测方立向中寻找建筑的“正北”方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太阳来测方立向(真北);另一种是利用仪器,如司南、指南车等来测向(磁北)。陶寺遗址主要采用第一种方法,即利用太阳来建立真北方向。真北方向是真子午线方向,它其实是一种天文学测向。先秦时期,先民们就掌握了“立竿测影”的方法,并且能利用日影来测定正东西向,然后来定正南北向。这种方法在周髀算经中已经存在。“其术曰:立正勾定之。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
5、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就是立竿后,先记录每天日出时竿影的位置,然后记录每天日落时竿影的位置。那么这两次竿影顶点的连线就是正东西方向,这条连线的中点与立竿的连线就是正南北方向。同一纬度的地方每一天里日出和日落的照射角都是相同的,这样每天东西影长的顶点连线都是正东西向。这些东西向连线最终会以平行线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其中冬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即冬至日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南角,日落时位于西南角,那么每天的竿影就会照射在立竿的北侧,而春秋分日刚好与地平面平行,这时竿影与竿在同一个东西方向上。因此秋分日冬至春分日的竿影东西顶点连线组成的平行线都
6、位于立竿的北侧(不含春秋分日)。“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夏至日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角,日落时位于西北角,每天的竿影则照射在立竿的南侧,春分日夏至秋分日情况亦然。而立竿始终都位于这些东西向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因此这些连线的中点与立竿的连线就是正东西向的垂直平分线,也就是正南北向。从上文可见,只要每天有日出和日落就能定当地的东西向,然后就能确定南北向了(除春秋分日)。陶寺城址从早期到中期前后延续几百年间,城址布局以及城内大型建筑的方位都能保持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性应当与太阳的立竿测影有关,因此,可以确定,此时的陶寺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立竿测影来测方立向的技术。(摘编自曹慧奇曙光之城从天文考古学看陶
7、寺城址的择向与历法)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则材料都谈了古代立竿测影定向这一科学技术问题,均综合运用了天文学、数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分析,具有跨学科的特点。B. 方向观念的产生与地球自转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并利用日影来定向的方法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C. 从具体的操作程序来看,周髀算经中记述的利用日影来测定方向的方法与考工记中所述的方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D. 从天文考古学看,由陶寺城址及城内大型建筑择向保持惊人一致性的特点可以断定陶寺先民是最早掌握立竿测影定向技术的人。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立杆测影定向精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
8、项是( )A. 用正午时表影指向及夜晚北极星所在方位作辅助比对,有助于提高立杆测影定向的精度。B. 观测时能否精确地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以避免误差,这对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有影响。C. 对于立杆测影定向的方法,考工记的记载虽然更早,但在精度方面却不如淮南子。D. 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与具体的观测程序、方法密切有关,而与天气状况、光线强弱无关。3. 下图为夏至日这天立杆测影示意图,根据材料二内容,对该图示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日日出位于戌位、日落位于寅位,说明这天是夏至日。B. A、B分别是日出和日落的杆影顶点,则DE为正南北向。C. 当日日出的杆影位于立竿0点的南侧偏西位置(A点)。D
9、. 当日日落的杆影位于立竿0点的南侧偏东位置(B点)。4. 古人利用太阳来测定方向,在方法上经历了从“粗疏”到“准确”再到“精确”三个阶段。请根据材料简要梳理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3青年消费调研显示,近一半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消费,人们从单纯地“购买使用”,变成主动参与、沉浸其中的体验者。由此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颓废或者是抑郁等)商品热销。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正面情感,因此,很可能开创出一片广大的消费市场。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情绪消费由来已久。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
10、情绪和情感需要。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这种情感化的营销方式逐渐成为商业活动中的常规做法。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情感和情绪。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营销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例如,商家通过研究消费者的情感反应,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开始利用情感化的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价值的消费越来越重要,人们追求随性的美好。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
11、能和价格,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共鸣是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也是情绪商品消费的核心特点。他们希望通过购买这些商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或价值观。例如,时尚服装的流行款式和品牌可以成为消费者展示自我风格和品位的方式。随着对治愈、解压等情绪类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一些解压新业态近年来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有市场研究报告认为,情绪商品消费市场正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附加值,例如情感满足、文化认同和社交互动等。露营、看演唱会成为年轻人走出去,在工作之
12、余追求精神“治愈”的一种方式。线上购物平台数据显示,露营冰箱、户外营地车等品类均有不俗的增长表现。在情绪商品市场中,以健康、环保、有机等为主题的商品备受关注。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和有机的需求,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心理上的满足和舒适感。此外,以时尚、潮流、个性等为主题的商品也备受追捧,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觉和体验。社交媒体的普及对情绪商品消费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分享自己的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一个温暖的社群。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让情绪商品消费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
13、象。(摘编自雷玄“情绪消费”的深层动力)材料二:当95后和00后消费者成为主力军,他们的消费习惯与需求正在重塑着消费市场。2023青年消费调研显示,493%的受访青年在部分品类消费变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件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16%的受访青年表示支出更多是因为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相比于上一代人更加强调的“勤俭持家”和“细水长流”,“取悦自我”的年轻一代价值观在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从本质来讲,“取悦自我”,恰恰是消费者理论中的核心要义所在。根据相关研究报告,2026年潮流玩具零售额将达到1101亿元。此外,一些悦己的消费品交易额也出现大幅上涨,如零食、香水香氛、宠物、电子产品、
14、盲盒和自我成长课程等。只要消费品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那么当代的年轻人并不介意花费时间耐心等待,更不介意拿出真金白银疯狂抢购。近年来,年轻人更愿意选择高性价比的线上消费,让所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这一系列消费现象的背后正是年轻人理性消费观念的体现。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学会了如何“精打细算”,如何与店家“锱铢必较”。从减少囤货到“寻找平替”再到“体验+质量”的标准,我们可以在年轻一代身上看到,取悦自我与理性务实之间并不矛盾。消费心态的变化,首先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有关。年轻群体出生的年代,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超越父辈,这使得年轻群体的消费观不会被“勤俭持家”与“物资匮乏”等因素所过度限制。其次,有
15、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思考“买买买”背后的真正意义。他们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演变规律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不盲目跟风,也不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第三,年轻人热衷通过消费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张,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试图寻找一片独属自己内心的空间和宁静,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满足感和认可感。(摘编自胡光旗年轻人为何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关调查显示,年轻人不愿仅满足于购买和使用商品,而更乐意成为主动参与的体验者。B. 到20世纪“情绪消费”需求才被关注,商家开始迎合消费心理来设计产品和营销策略。C. 年轻
16、人有自己的消费观,在选择“取悦自我”商品的同时,也会“精打细算”“锱铢必较”。D. 从消费中获得情绪价值,让自我身心愉悦,是年轻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的一种方式。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尚、潮流、个性等主题商品受追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消费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张。B. 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满足了人们分享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的需求,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流行。C. 根据材料二,玩具、零食等“悦己”消费品交易额上涨,是因为消费者盲目跟风,疯狂抢购。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注重对市场实际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因此所提出的观点具有真实性。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
17、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实用为上,理性挑选B. 夏季空调降价销售C. 能省则省,勤俭持家D. “逢考必过”商品热销4. 当今社会,各种“情绪消费”产品层出不穷,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情绪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述下列情绪商品的情绪价值。(1)以薄荷曼波为潮流色的商品。(“薄荷”代表春天的绿色,曼波源自拉丁舞种)(2)淘宝上的“吾皇的伞”“开水壶头套”“碧绿青蛙勺子”等丑东西商品。5. 为什么说“情绪商品”市场前景可能更广阔?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聊与兴奋英罗素在我看来,无聊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要素,在整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今天更是如此。无聊似乎是
18、人类独有的情绪。囚笼中的动物确实会无精打采,但自然状态下它们是不会有这种类似无聊的反应的,因为它们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搜寻食物或逃避敌人。无聊的本质之一,是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逃离试图夺你性命的敌人肯定不是件愉快的事,但一定不会让你觉得无聊。无聊的另一本质,是现实环境与向往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而令人不满。无聊的人总是期望有事情发生就算并非好事也行从而感受到这一天总算有所不同。总而言之,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逃避无聊确实是自然本性,人类从心底里渴望兴奋,特别是男性。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一家人晚饭后围坐在一起,度过所谓的“幸福的时光”:男人在打瞌睡,妻子在编织,女儿则在想这种日子
19、何时是尽头。机器时代到来之后,人们可以精神抖擞地寻找各种刺激。过去恋人们在整部小说里一直期待的激动人心的约会,今天的年轻人每星期都可以经历一次。而且社会阶层越提升,对刺激的追求也越迫切,他们不停地寻欢、跳舞、饮酒,乐此不疲。然而,昨夜越是刺激,今晨就越是无聊,越感到无聊难以忍受。如今人们比祖先少了一些沉闷乏味,反而更加害怕无聊。也许像挥霍经济资本那样挥霍生命资本是极不明智的。正如酒精之类麻醉品或许能让痛苦的神经得到舒缓,但人们决不可放纵本能,对其上瘾。嗜酒成癖的人对酒精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停止喝酒便无法忍受,在此过程中,身体的健康和感受的机能逐渐被摧毁,反而导致生活更加痛苦。同样道理,一定量
20、的兴奋可以消除无聊,但过度的兴奋不仅有害于健康,而且会使人们对各种快乐的欣赏能力变得脆弱,使得广泛的机体满足为兴奋所代替,智慧被机灵所代替,美感被惊诧所代替。为了避免过度兴奋,一定量的无聊是不可缺少的。无聊并非都是不好的。伟大的著作总有乏味的章节,一本从头到尾都光芒四射的小说基本肯定不是一部巨著。伟人的生活除了少数重要时刻,同样平淡无聊。据说康德一生中从未走出过家乡康尼斯堡的方圆十英里。达尔文周游世界之后,剩下的时光全在家里度过。马克思掀起了几次革命之后,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余生。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适当的无聊可以有效保护时间与精力,使人不至于在狂热的娱乐中虚耗生命。所以伟人们的
21、显著特征往往是生活宁静,而他们的乐趣也绝不是外人眼中的刺激。这种忍受或多或少的无聊生活的能力,应该从小培养。现代父母很多没有意识到,过一种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他们给孩子提供太多不适当的娱乐,如太多的电影,太多的美食,太多的旅行太多五光十色的东西对于孩子并非好事。孩子们的欢愉应该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而从自然生活中获得。我们都是自然之子,与动物、植物并无二致。自然的节律是舒缓的,对它来说,秋、冬与春、夏同样必要,休息与运动同样重要。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更需要与自然生活的涨落节律保持联系。我曾见过一个城里的小男孩第一次面对乡村美景时,表现出来的神奇的狂喜。在成人眼里没什么让人兴奋的东
22、西,他却跪在潮湿的地上,把脸埋进草里,发出含混不清的欢叫声。他的生命需要在原始的、单纯的幸福体验中得到满足,无疑意义深远。假如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很少能成为完善健全的人。以赌博为代表的许多娱乐,本身没有任何与自然相联系的元素。这类乐趣一旦停止,人就会觉得无聊和不快,有一种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匮乏感。相反,我们从自然生活中获得的那些乐趣,蕴含着令人深感欣慰的某些东西;即使这种乐趣停止了,它们带来的幸福感也不会随即消失,尽管其欢愉程度也许不及那些更为刺激的放纵。现代都市人之所以承受非同一般的无聊,与他们离开了自然生活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焦灼、枯燥和饥渴,犹如一趟沙漠之旅。为了逃避无聊,他们
23、反而陷入了更为严重的无聊之中。(摘编自罗素幸福之路)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逃避危险的敌人时不会感到愉快,但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他需要尽量调动自己的机能。B. 如今人们比祖先更害怕无聊,可以看作他们为了避免无聊而不断地寻找各种刺激的后遗症。C. 为了逃避无聊而去寻求刺激,会逐渐摧毁感受的机能而使人麻木,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聊。D. 自然生活未必像放纵自己那般欢愉,但带来的幸福感更持久,也不会让人产生奇怪的匮乏感。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避免无聊,人们应当全力以赴并调低自己对生活期望值,使之能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B.
24、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既与当时物质条件相对有限有关,也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C. 培养孩子忍受无聊生活的能力,让他与自然生活经常建立联系,有助于他成为完善健全的人。D. 不少现代人长期处于忙碌紧张之中,这种明显背离自然生活的节律,是他们痛苦的原因之一。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人类生活既有深切关怀,也有犀利评论,体现罗素作为富有人文情怀的哲学家的感性与理性。B. 罗素以“幸福的时光”来指称单调乏味,诙谐幽默;以“挥霍生命资本”比喻酗酒行为,说理形象。C.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方法来说理,如将农耕时代与机器时代、成人与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增强说服力。D. 文
25、章在举例时,涉及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对象,例子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4.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阅读札记,在逻辑推断上有三处不当。请你简要说明。马克思等人的例子表明,伟人的生活总是平淡无聊的。一定量的无聊可保护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依靠无聊才获得成功。我们必须学会适度忍受无聊,但我们也要学会自然生活也就是在大自然中生活,像小男孩一样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5.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中指出,“深化理性思考”方法包括洞察本质、敢于质疑、辩证分析等。这些方法在本文的论述过程均有体现。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历法制订,直到公元7世纪以前,总是
26、和计算很多循环的长度有关。要计算的有:月亮的周期(月),太阳周期(年),和两者合并在一起的周期,60天的循环(计算日期的方法),60年的循环(是用来计算年的,用相同的表示60天的序数符号),还有一个大循环包括了所有的小循环(一个甲子的第一年的第一天开始的午夜),这个大循环开始了一个新纪年,大概是50万年作为一个周期,这样的计算方法,李约瑟称为土算,起源于需要理解四季的气候变化。这影响了中国人对持续和变化、前进和后退等现象的看法,形成一个辩证的和循环的观点。这和牛顿的进化式的、单一发展的看法是很不同的,但是在现在欧美人当中,他们还是遵循这样线性发展的观点。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可以很容易发现这点。不
27、管是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事物都会回到最初的起点,就像钟摆的途径一样,迟早一样,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极端,或者变得多余,那么就会回到终点,就像那钟摆摆动几下以后一样。在空间方面,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对环境很关注,关于居住和坟墓的位置,任何一个地方和它附近的地形、风景等等。这样的关系使得气候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实践是所谓的泥土占卜即风水(风+水)。风水学的运行,是个对过去经验的过滤网。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总是在养育大量人口这个问题上做斗争。中国的农业很早之前就变成精耕细作,实际上就和园艺一样,在早春当土壤解冻以后,从最开始耕地,直到准备土地、播种和田园管理(比如说除草),最后到了收获,每个步骤都要求仔细地
28、遵循时间,才能使得产出量大化。轮作和粮食的入库、保存,都讲究时机。稻田里的水多一点点,或者少一点点,都有可能使本来能够丰收的粮食变得颗粒无收。如果收获成熟的小米(谷子或糜子)的时间比第一场风早了几个小时,那么风就会把小米吹走,就可能使得利益大打折扣。在正确的时间开垦几乎解冻的土地,就可以保证土壤中仍然保留水分,如果第二轮翻土只是迟一天,就很有可能让土壤裸露在空气中,风就会使得土壤变硬。因此,中国的农民们,经过时间考验,总结了大量经验,最后变成了谚语,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比如说,日落云彩走,半夜听雷吼。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蚂蚁搬家,早晚要下。冬暖年成荒,冬冷有福享。果树没有三年甜。一连三年风雨
29、顺,当心旱得地裂缝。秧苗一伸膜,大雨兜头浇。冬牛咳白汽,春来要防疫。雪不落,虫子多。上千个这样的谚语,在乡村里天天被人谈论着。所以,我们得到的食物,天气和人的努力只占到十分之一,自然掌管十分之九,农业最核心的原则编纂在公元2世纪的农业手册中:“抓住时机”。总之,中国人对待天气的态度,是从观察和互动之间的紧密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人类的努力对天气很重要,不管是帝王施行的巫术,或是儒官建言的用以弥补帝王错误的正确的政策,或是恳求土龙让雨水适量的祈祷丰收的仪式,或是天文学家费心设计的高精度的历法,又或是一个农民根据他头脑中的被实践检验过的谚语对变化了的天气立即采取的应对措施不管哪种态度或者行为,永恒的一
30、点就是,自然展现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人则是伺机而动。这就是上千年来的中国社会记忆总结出来的经验。(选自许倬云中国人对气候的态度,王笑然译)材料二:“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它是如何来指导生产生活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体现之一。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母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措施虽然在主观上是体现儒家始终强调的仁爱和仁政思想,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生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31、目的。道家和儒家一样,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也有节俭的理念。道德经讲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二个要求就是以俭修身。这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理念,可能源自中庸之道。冯友兰认为,儒家与道家受太阳、月亮运行和四季嬗替的启发,都注意到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会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如周易系辞下中的“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这种源于如农业和生活实践的观察,为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据。“中”的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人的感情,也适用于人对物的态度。运用中庸之道,宁愿不及,也不要过甚,因为行事过分将适得其反,对
32、自然资源要有节制地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摘编自韩昭庆“天人合一”中有关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于了解四季气候变化的需要,中国古人依据月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订了计算日、月、年的方法。B. 一个现代中国人很容易发现的“这点”,指的是中国人往往用辩证、循环的观念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C. 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表现在对气候和时间的把握上,哪怕是相差几小时,也可能大大影响收益。D. 孟子提出要顺时而作、取之有度,本是为了宣扬其政治思想,但这些主张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3、 )A. 材料一钟摆现象的譬喻,与材料二中冯友兰的观点相似,都主张做人做事要适度,与其过度不如不为。B. 风水学很关注位置、地形、风景等环境因素,从而实现气候的利益最大化,可见,风水学有一定的科学性。C. 材料一第四段所举的大量农谚,既反映出中国人对气候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抓住时机”的关注。D.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B.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C.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
34、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D.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但两者的论述重心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近年来,随着天象模拟技术被引入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天象描写)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作品天文意象的虚实判断和原型批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众多,有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写实的,有纯属用典或干脆虚写的,甚至还有高度融合写实与用典的;它们共同塑造了文学天文的多维度空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意象则可进一步归入文学原型即“原型空间”的范畴。文学意象的虚实是区分空间批评取向、影响学
35、者研究路径的重要因素。早期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多与神话传说关系密切,体现出浪漫、隐喻的诗性特征。以最著名的牛郎织女意象为例,学者们对其原型的判断不尽相同,但他们综合利用二重证据法和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路径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近来有学者另辟蹊径,从星象观测和星座认知之间差异的角度入手,结合画像石等出土文物对河鼓织女、牵牛婺女两组概念之间的交叉流变提出新解,其方法对于文学天文原型空间的溯源考证研究颇有参考价值。唐宋以降直至明清,在挖掘文学作品中系地信息、回归创作现场鲜活样态等方面,人们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而天象模拟技术的介入终于为文学天文多维度空间的还原弥补上最后一个缺环。使用天文软件计算李白争
36、议长篇南奔书怀所写“太白夜食昴”天象,可发现该天象恰好发生在永王李璘败死当日,属确凿无疑的写实意象而不是对“太白蚀昴”典故的简单套用。这一发现揭示出李白晚年一个素不为人所知的、高度融合写实与用典的重要创作现场,为他究竟何时脱离永王李璘叛军这一公案画上了句点,也为研究他在“安史之乱”后诗风的重大转变提供了新材料。与地理意象更多体现空间性不同,天文意象的背后是空间和时间的交汇统一。作家可以在文学创作现场找到人文与天文的具体或象征性的表达,而读者(研究者)也可在时空交汇的“空间穿越”体验中作出有意味的接受和阐发。使用天文软件还原清代黄景仁(黄仲则)代表作癸巳除夕偶成的创作现场,可发现该诗“一星如月看
37、多时”句中的“一星”并非抽象虚构的“孤星”,而是当夜恰逢大距(金星和太阳形成的最大夹角)在无月晦日显得异常明亮的、现实中的金星(图1)。诗人目睹金星骤明之时产生的“忧患潜从物外知”心理,或如同时代读者吴山锡早已指出过的那样,隐含着时人对白莲教利用太白金星信仰结社起事的普遍担忧。同样地,利用天文软件考察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崇祯十一年戊寅出狱南归前于中秋节(1638年9月22日)所作“举酒向街北,天狼角差差。荧惑仍在庙,卷舌光未褒”一诗的创作现场,可见当天日落后荧惑位于斗宿躔度内(图2),天街、卷舌、天狼等星座也陆续升起。在古人星占观念中,卷舌代表谗言者,天街南北象征华夷分界,天狼明亮预示夷狄入侵,
38、而荧惑入斗更是仅次于荧惑守心的大凶之象,素有“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的典故。诗人对“卷舌光未衰”天象的关注应与自身蒙冤遭际相关,但对天街、天狼及荧惑入斗等天象的描写又有何目的呢?破解此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查清实录,当年八月六日(1638年9月13日),“吴拜、沙尔虎达率前锋兵四十名、蒙古兵四十名至红山口,遇明千总二员、兵百人,击斩两千总,获马二。又败明罗文峪兵五百骑,获马四十一、大纛二。又败密云步兵一百二十人,并八队逻卒,尽歼之”。这场发生在京畿昌平、密云等地的前哨战实为清兵大举入塞的前奏。十七日后,皇太极发布征明令,清兵绕道经密云墙子岭等地深入明境,一直攻陷山东济南府。钱谦益此诗作于“戊
39、寅之变”京畿前哨战九日之后的北京城内,诗中使用荧惑入斗等意象的写实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与单次偶发天象(个案)不同的是系列天象(群案)的研究,其特殊性在于可以有效建立“排他性”、明确“规律性”。周期规律是日月星辰天体运行的时间性自然法则,而天象群案背后反映的正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具有人文性的共有空间与精神家园。使用天文软件模拟考证历代诗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参横”天文意象,结合参宿升落周期计算,可证明初夏至初秋时节文学作品中的“参横”意象多属虚写,从而为我们从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体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众多名家名作建立了新的可能。学者从事作品天文意象的挖掘研究,关键在于灵活运用个案验证和规律分析
40、,从而融合时间、空间两大维度,求得“十分之见”,拿出经得起重复实验的准确结论,避免望文生义、随意附会之失。(摘编自唐宸古典文学天文研究的数字化探索及发展方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牛郎织女意象的原型判断,学界曾经莫衷一是,如今从星象观测和星座认知之间差异的角度入手已取得共识。B. 用天文软件还原黄景仁诗中所写的天象,能让读者在时空交汇的“空间穿越”体验中作出有意味的接受和阐发。C. 从“使用天文软件”“结合参宿升落周期计算”等表达可以看出,天文意象描写的挖掘与分析有跨学科研究特征。D. 灵活用好个案验证和规律分析,是开展古典文学作品中天文意象的挖掘研
41、究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力避穿凿附会。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繁多且特性、价值不一,所以在开展文学天文研究时要重视辨别作品天文意象的虚实。B. 运用天象模拟技术对“太白夜食昴”“参横”等天文意象进行分析研究,所呈现的结果为解读作品提供了新思路。C. 清实录提供的资料,为确认钱谦益诗中意象的写实目的提供了依据,可见文学天文的研究必须倚重历史文献。D. 分析“一星如月”“荧惑在庙”时,文中穿插运用的两张天象模拟图,让抽象晦涩的星宿运行情景变得直观明了。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 使用天文月相计算等手段,能重建
42、杜甫月夜月夜忆舍弟一百五日夜对月夜二首夜归等诗作的现场情境。B. 学者对山西陶寺遗址天文台的复原研究,综合利用了天文学计算、天文学史文献考证和实地观测检验等备受好评的方法。C. 诗经“三星在天”“月离于毕”、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等诗句,足以证明天文意象很早就被运用于文学创作中。D. 分析明初杨基梁园饮酒歌“我生之辰木入斗”诗句中的天象信息,可以判断诗人的出生日期,有助于解决其生年公案。4. 学习小组拟使用天文软件对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天象信息进行挖掘。根据文本内容和以下卡片资料,下列选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运用天象模拟技术开展文学天文研究时,学者应结合各类
43、型天象描写特点,使用有针对性的研究策略,采取灵活变通的处理模式:凡创作日期、地点皆具者,可直接加以研究;时间明确、地点不明者,可选择临近都市进行概算;至于地点明确、时间不明者,或划定时段进行逐日覆盖分析,或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选择合理日期作为模拟参考。A. 标题中“北固山”提供了明确的地点信息,推断时间后便可使用天文软件进行计算。B. 因诗歌写作具体日期无法确定,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选择立春当天作为创作时间。C. 即使算出当日水面曙光初现和“残夜”时间,这种文学计量研究还是可能引发质疑。D. 当所有的数据输进软件后,当时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就能被今天的我们准确理解了。5. 文本标题中的“数字化探索”
44、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及第4题中的卡片资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关于孟夷辩道,有一个事实必须先说明:在与孟子辩论之前,夷子做了一件大事“葬其亲厚”。虽然孟子滕文公上(下引该书只注篇名)第5章首先说“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接着又说“他日,又求见孟子”,但这件大事显然不是发生在夷子两次求见孟子之间,而是早就发生了。夷子第一次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同上)。这段时间,孟子了解到夷子是墨家,而且他作为墨家,居然“葬其亲厚”。信墨家之表、行儒家之实,正是夷子的短板。抓住这个自相矛盾的短板后,当夷子第二次提出要见孟子时,孟子就说:“吾今则可以见矣
45、。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同上)即我可以见你,但说话不直截了当,道理就体现不出来,因此我要对你实话实说。这其实是把丑话说在前头的意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夷子与孟子并没有直接见面,他们的对话都是通过孟门弟子徐辟转告的。是否由别人转告不要紧,关键在于:“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同上)这段话的要点有四:第一,夷子是墨家信徒;第二,墨家办理丧事的原则是薄葬:第三,夷子认为只有薄葬是对的,其他的都不对;第四,夷子厚葬父母,而厚葬属于他看不起的儒家理论。以上是孟子对于夷子的基本判断。这个判断通过徐辟转告给了夷
46、子。孟子本来想让夷子回答:你为什么厚葬自己的父母,但又相信薄葬的原则?薄葬与厚葬哪个好,哪个不好?这是孟子设定的问题。夷子却搬出了另一个问题兼爱与仁爱,他的依据是:“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同上)因为夷子有了兼爱、仁爱的问题意识,又认为兼爱高于仁爱,致使这次论辩骤然变得复杂起来。夷子暗引了儒家经典说的“若保赤子”,而孟子的回应讲了“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同上)。公孙丑上第6章说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第6章是孟子对于性善论最经典的证明。合观滕文公上第5章、公孙丑上第6章,则会提出这
47、样的问题:性善的普遍性与亲亲的特殊性是否存在矛盾?如果你认为性善是普遍的,而且由此推出我爱你的父母要与我爱我的父母一样,岂不表明夷子讲的“爱无差等”是成立的?这就对性善的普遍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可从我们的切身经验看,我爱我的父母绝对与我爱你的父母不一样。我深深地爱我的父母,但以同等程度、同类方式爱你的父母,其可能性微乎其微,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是一个铁定的事实。那么,归结起来,儒家既讲性善的普遍性,又讲亲亲的特殊性。孟子将“亲亲“当作性善得以推扩并充实为普遍性存在的突破口。但爱父母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形诸实事,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面。孟子又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章
48、句下第十三节)养生还不是大事,只有送死是大事。孟子把爱父母归结到丧葬。孟子的回应中还讲了个故事。孟子说上古的时候,还没有埋葬父母的礼仪,有人不埋葬自己的父母。父母死了,就抬着尸体扔进山沟。过了一些日子,他路过那里,看到狐狸在吃尸体,苍蝇、蚊子在叮咬尸体。他的额头冒汗了,斜着眼睛,不敢正视。这汗不是为别人冒出来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到了自己的脸上。于是他回家拿来畚箕、锄头,掩埋了尸体。孟子说,掩埋尸体是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和仁爱的人埋葬自己的父母,也必然是有道理的。假如走进山沟的不是孝子而是其他人,情形又会如何?他看到人家父母的尸体被狐狸、苍蝇、蚊子又吃又叮,会不会额头冒汗、心头懊悔呢?这里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