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模拟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如表是18421844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借助这些条约,列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A.打开了中国市场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C掀起了瓜分狂潮 D获得了在华驻扎军队权2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表明鸦片战争是一场()A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 B保守与开放之间的较量C殖民与反殖民之间的较量 D落后与先进之间的较量3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
2、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A八国联军侵华 B甲午中日战争C英法联军侵华 D台湾人民抗日41849年至1853年,俄国对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上述材料最能反映俄国()A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B在东亚军事实力很强大C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侵略注重获取经济利益5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A革命纲领不断发展 B农民运动出现了新因素
3、C太平天国走向成熟 D自强求富思想广泛传播6下面为中国近代某次革命运动的示意图(局部)。对其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 A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7有学者认为,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派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洋务派自发地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C洋务派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D洋务派客观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8“中国是战胜方,但基本上接受了战败方的侵略要求,而作为战争的战败方,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
4、要目的,不仅夺去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符合这一史实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地理学研究兴起C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热衷于边疆军事10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标志着列强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种局面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C戊戌变法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11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
5、生活或时事的一种艺术形式。下面的漫画“CHINA”被撕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门户开放 D瓜分狂潮12著名学者金冲及说:“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是甲午中日战争强烈刺激下的产物;而戊戌变法高潮的出现,又是列强公然在华争夺并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这段话意在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光绪皇帝的支持C康梁等人的大力宣传 D民族危机的加剧13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A维护和加强了清朝统治 B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6、 D唤醒了民众反侵略意识14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个人在聊天。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老金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老德说:“我现在住在东交民巷。”赵老刚说:“我在北洋舰队当过差。”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说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人是()A张老木 B李老金 C王老德 D赵老刚15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面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主题:_?_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A.救亡图存的探索 B民族意识的觉醒C政治制度的变革 D民族危机的加深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8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它是中国历史
7、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三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前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中华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应填入的内容。(4分)(2)材料二中的“它”指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抗击外来侵略的事例。(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拳匪运动”提
8、出的口号,以及这个口号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矛盾的变化。(6分)(4)综上所述,请你写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危机情况下的一次自救运动。由于在内外战争中,清政府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清政府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材料二那是一个沉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
9、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没有人为变法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摘编自复兴之路(1)材料一中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怎样理解“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8分)(3)以上材料探究的主题是什么?(3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强占中国伊犁地区18941
10、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9001901年英、美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6分)(2)阅读材料,围绕“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确定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分)答案一、1.A2D点拨:根据关键信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
11、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中国同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之间的战争,是落后的中世纪农耕文明同近代化工业文明之间的战争。故选D。3C4.A5.B6A点拨:根据图片“京师、天京”可知,图片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A正确。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排除C;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D。7D8.C9.C10B点拨: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
12、厂。这意味着列强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B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列强进入对华商品输出阶段,排除A;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D。11D12.D13.C14.C15.A二、16.(1)A:关天培、陈化成等;(任写一个即可)B:甲午中日战争。(2)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事例:太平军抗击洋枪队。(3)口号:“扶清灭洋”。变化: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特点:持续性、广泛性。认识: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正因为有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近代中国才能免于完全沦为殖民地。(言之有理即可)17(1)自强运动:洋务
13、运动。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2)原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理解: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等。(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18(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2)【示例】观点:列强侵华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论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相继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等侵略战争。中国接连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量的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如三元里人民抗英、邓世昌黄海殉国、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等,同时也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结论:综上所述,列强侵华,一方面导致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人民由此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