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达标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受重创。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官渡之战,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A 战略位置重要 B 地域十分广阔C 社会动荡不安 D 商品经济繁荣2 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指出,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被北朝汉人视为
2、“文化正统”的朝代是( )A 曹魏 B 蜀汉 C 孙吴 D 东晋3 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北方政权一直没有能力统一南方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地方势力联合起来也只能维持自保,无法吞并北方。这种现象的出现最早源于( )A 长平之战后 B 官渡之战后C 赤壁之战后 D 淝水之战后4 孙权多次宽赋调息,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此外,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开展屯垦。这些措施( )A 旨在巩固统一B 促进了农业发展C 拓宽税收来源D 缓和了民族矛盾5 “三个国家(魏、蜀、吴)都各自在追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昌盛的道路上不懈地努力。这种努力是汹涌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将冲垮暂时的平衡,
3、形成新的统一局面。”材料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 民族政权并列存在C 战乱局势不复存在D 统一成为必然趋势6 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被权臣架空,“见威权日去,不胜其愤”,于是率僮仆数百人进攻权臣,结果失败被杀,曹魏政权很快被篡夺。该权臣是( )A 诸葛氏 B 司马氏 C 琅琊王氏 D 江东孙氏7 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 贵族当权,轻视功名B 注重门第,鄙视富贵C 能力至上,重视人才D 崇尚财富,追名逐利8 据文献记载,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导致“百姓
4、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这可用于说明( )A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体现B 阶级矛盾激化带来的恶果C 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过程D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9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西北各族生产的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佛教传入影响社会风尚B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10 台湾历史教科书把东汉末到魏晋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的史实称为“五胡乱华”。这样的定义( )A 彰显了北方各族内迁的功绩B 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 否定了北方各族地位和贡献D 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11 晋书里说:
5、“(东晋时期)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体现了东晋时期( )A 外戚宦官势力强大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2 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体现了,东晋初年( )A 政府决意收复中原B 政府阻挠将领北伐C 政权被文臣所控制D 政权落入武将手中13 如图为南朝牛车画像砖。牛车速度不及马车,但行驶时较平稳,满足了世家大族的要求,在当时甚为流行。这反映了世家大族( )A 追求安逸舒适 B 推行休养生息C 重视农业
6、生产 D 喜欢田园生活14 如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时期地区工程灌溉田亩东晋江苏丹阳新丰堰八百余顷南朝(宋)浙江湖州吴兴塘二千余顷A 水陆交通发达 B 自然条件优越C 普遍使用翻车 D 逐渐得到开发15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有“鸡鸣布”,据说是因为南朝时期江西豫章“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所以俗称“鸡鸣布”。由此可知( )A 南方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B 江西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C 北方手工业发展落后于南方D 当时南方纺织业发展显著16 魏晋以后,北方的铸币业基本停滞,人们用布帛谷粟替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常态,但在南方,金属货币
7、的使用却不断扩大。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 南方政权更迭频繁D 北方社会不太安定17 先秦时期,人们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之为“角黍”。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简粽统称为“粽”。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民族隔阂彻底消除C 南北文化习俗交融 D 政权更替非常频繁18 晋书谢安传载:“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材料中的破贼之战指的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19 苻坚即位以来,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
8、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这些举措( )A 说明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影响B 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C 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D 消除“胡”“汉”之间的矛盾20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牧野之战 D 桂陵之战21 考古发现,北魏都城洛阳的建筑规模、位置、名称与中原王朝几乎一致。这能够说明北魏( )A 保留鲜卑族的民族特色B 吸收和继承了中原文化C 推行了中原
9、的礼仪制度D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2 朱绍侯先生说:孝文帝在汉化改革中将已腐朽的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带来了以后北魏统治者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A 存在一定失误 B 措施全面得当C 顺应历史潮流 D 推动民族交融23 如图是出土于北魏墓葬的舞蹈图像,既有模拟鸟态的游牧民族舞蹈和服饰极富汉晋特征的汉族舞蹈,又有穿着典型的鲜卑族服饰但动作接近汉族风格的舞蹈。这些舞蹈图像能印证当时( )A 舞蹈艺术成熟 B 北方民族交融C 南北友好相处 D 中外交流频繁24 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
10、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材料反映出( )A 我国古代统一和分裂局面相互交替B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分裂与统一C 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5 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 编写了齐民要术。由此可知,这项成就( )A 来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B 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C 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D 取决于国家统一及稳定26 他算出的值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他还给出的两个分数形式,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材料反映了( )A 我国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B
11、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领先世界C 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的历法D 古代世界数学体系已经成熟27 曹魏时期,锺繇的楷书宣示表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篇324字,一气呵成,凡重复的字,每个写法都不相同;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体现了( )A 石碑艺术的发展 B 书法艺术的多彩C 绘画成就的高超 D 不同字体的演变28 如图是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该图体现了( )A 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B 外交影响社会生活C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 艺术与历史的统一29 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
12、成方形庭院。据此可知,当时( )A 佛教比较流行 B 佛教成为统治思想C 社会动荡不安 D 信仰佛教减轻负担30 南朝民歌的篇幅多半短小,内容主要描写爱恋的悲喜心情;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情感率真,风格刚健,内容偏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描写。这反映出( )A 南北社会环境存在差异B 儒家思想遭受严重冲击C 地理环境决定文学创作D 华夏文化中心逐渐南移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31 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崛起,进而形成三国鼎立局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
13、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公元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材料二 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最终“烈火张天照云海”“赤壁楼船扫地空”。战后,曹操看看手下的残兵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趁此机会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
14、天下三分矣。材料三 三国鼎立形势图(1)根据材料一,归纳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赤壁楼船扫地空”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明理由。(4分)32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迁都洛阳前后的北魏社会情况表领域迁都前的北魏迁都后的北魏经济鲜卑族人“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实行中原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鲜卑族人逐渐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政治武帝元年至孝文帝十八年,共有将相176人,其中鲜卑族129人、汉族47
15、人孝文帝十九年至孝明帝,新增将相68人,其中鲜卑族32人、汉族36人文化习俗鲜卑族人说鲜卑语、穿鲜卑服,禁止与汉族通婚鲜卑族人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摘编自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关于北魏孝文帝改制的思考等(1)根据材料,比较汉族将相在北魏迁都后的新变化。(2分)(2)阅读材料并提炼一个历史观点(结论),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其加以论述。(10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33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农业技术高度成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由于高昌地区(吐鲁番地区)的人民多系“汉魏遗黎”,以及从河西诸州逃亡或
16、随军而来的大批农户,所以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他们到达高昌后长期从事农耕,精耕细作,使吐鲁番地区成为远近闻名的膏腴之乡。吐鲁番地区原系汉朝的一个屯垦重地。魏晋时期依然是戊己校尉的驻地,戍守将士不仅戍守边地,还要屯垦种植。十六国时期,这种军屯的形式还存在。摘编自陈跃汉晋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开发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了土地制度,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授予妇女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妇女授田是封建国家承认妇女经济地位的集中表现。她们辛苦劳作,同男子一起推动了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的一部分劳动产品作为赋税交纳给北魏政府,建立起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这无疑意味着她们对政府税收的增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7、。摘编自周海燕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表科技项目具体概况项目一:生产工具改进与铁器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耙耖作业中所使用的铁犁、耙、耖等铁农具铁犁牛耕技术也传入了南方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很是注重保护耕牛,政府曾多次颁布严禁杀牛的禁令项目二:南北各地作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齐民要术专辟了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篇,介绍了边远民族地区及国外的一些引进作物秦汉时期水稻有品种13个,南北朝时期,品种大增,齐民要术水稻记载有24个品种项目三:精耕细作农业思想的传播及实践在北方形成的耕耙耱的耕作技术向南方传播,使南方水田农业发展成了耕耙耖
18、这种耕作方式为保持土壤地力,施肥技术很关键,当时绿肥普遍实施在这一时期,双季稻也发展起来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时期妇女在经济上享有的权利。(2分)分析作者认为妇女在当时的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是如何促进南北朝农业发展的。(4分)参考答案1. A 2. A 3. C 4. B 5. D 6. B 7. D 8.D 9. B 10. C 11. C 12. B 13. A 14. D 15. D 16. D 17. C 18. D 1
19、9. A 20. B 21. B 22. A 23. B 24. C 25. A 26. B 27. B 28. D 29. A 30.A【难题8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导致北方长期陷入战乱,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迁,推动南方地区迅速开发,D项正确。【难题11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晋时期,国家宰相大多都出自门阀士族,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的统治, C项正确。【难题14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东晋时期到南朝(宋)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灌溉田亩大大增加,这表明江南地区得到了逐步的开发,D项正确。【难题16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导致北方实
20、物货币成为常态,南方金属货币使用扩大,D项正确。【难题22解析】材料认为孝文帝改革引入了腐朽的门阀制度,导致北魏统治者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说明孝文帝改革存在一定失误,A项正确。【难题30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俗、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南北朝民歌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风格,A项正确。31. (1)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重视人才;采取屯田措施,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官渡之战的胜利为其统一北方在军事上奠定了基础。(任答3点即可,6分)(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的战术未引起重视;曹军疾疫流行,
21、战斗力弱。(任答2点即可,4分)(3)【示例】进步。理由: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为后来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4分)32. (1)比例增大。(2分)(2)【示例】观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论述: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学习中原地区,按人口分配土地,使鲜卑族人逐渐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政治上,任用汉人为官,采用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习俗上,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等。结论:这些措施共同推进了北魏鲜卑族的汉化步伐和社会的发展进步。(10分)33. (1)中原地区汉人逃亡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中原人民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精耕细作;边疆军事屯田制度的推行,促进农业开垦。(任答2点即可,4分)(2)权利: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2分)作用:推动北魏农业的发展;加强北魏对基层人民的管理;增加北魏财政收入。(任答2点即可,4分)(3)【示例】选择项目二。说明:民族交融使得大量北方各族的作物传播到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物种;丝绸之路等中外文化交流使得大量西方物种传入我国,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4分)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