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2018 上高一第二次考试语文卷 第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以往时代的 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
2、的。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所有植被也 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这样的生活现实,无
3、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 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文学艺术遭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在这个精神气息异常稀薄的时代,原本已经有待拯救的文学艺术,是
4、否还可能成为拯救者呢?回答是可能的,尤其在生态领域更是如此。 21 世纪初,时代的格局已经悄悄发生了某些变化,现代史中的战无不胜者有可能成为被挑战的对象,而今日的待拯救者,比如自然生态与文学艺术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在人类社会的那个最初的“原点”,诗歌、艺术曾经就是人类的 生长、繁衍、创造、自娱、憧憬、期盼,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就是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就是人生的“绝对使命”“最高存在”。人类曾经与诗歌、艺术一道成长发育,凭靠着诗歌与艺术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 (摘编 自 鲁枢元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 1下列关于原
5、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一直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 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诗歌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B天地自然是文学艺术的根本, 两者 关系密切,它们的 割裂 或分离,会导致以往文学艺术失去产生恢弘力量的动因。 C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面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批评都表现得异常麻木迟钝。 - 2 - D 时代的格局 发生变化后,原本现代史中 战无不胜者 有可能难以持续 ,而今日的待拯救者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 2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中, 不 能 证明“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一说法的一项
6、是( ) A到处铺满的 水泥地覆盖住了一切原本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植物。 B各种高大密集的建筑物遮住了我们的视线, 难以 看到自然美景。 C各种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 D我们的饮用水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而不是来自溪流或蓝天。 3关于“ 文学艺术 与自然的关系”,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 文学艺术 丧失天地自然,必然 会衰败枯萎。 B 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 精神气息变得异常稀薄, 文学艺术 和自然必然能够担负起互相 救助的责任。 C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 文学艺
7、术所遭遇的,实际上是一场自然的生态灾难。 D人类能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是因为得益于 文学艺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14 分) 租个儿子过年 宗利华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启事的内容别具一格,“期望一名有爱心有亲情观念的男孩子和我们一道过除夕之夜” 署名是,一对年迈的老人。 他笑了。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于是,他给老人打电话,说明自己的 意思。那端的女人显得异常兴奋!他听女人说,老头子,终于有人打电话来了! 按照地址,他敲开了那家的门。是一个在这座边远小城常见的四合小院。
8、迎接他的两位老人比他想象的还要老,头发都花白了,而且步履蹒跚。 他正不知道称呼什么才好,却见女主人眼圈发红,张着双手,嘴角抽动着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眼睛就潮润了。他不由自主就脱口而出,妈,儿子回来了!他一下想起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一切顺理成章了,他被父母拥着走进屋子。一进屋,那股家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母亲敲打着他身上的尘土,父亲不动声 色地递过一杯红糖水 ,他开始逐渐进入角色。母亲领着他说,你的房间早就为你收拾好了,一切都是老样子,这边是洗手间,这边是厨房。你先洗一洗。然后,咱一起包水饺。 他洗了一把脸,一边擦着,一边踱进了他的房间。突然视线里就出现了一
9、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 那是我们的儿子。他一回头,就发现老头站在身后了。但老人说过这句,就闭了嘴。 这时,母亲在外面喊起来,洗好了没有,你们爷俩在那里磨蹭什么?老头马上换了脸色,笑着说,好了,我们就去。 水饺馅是早调好了的 ,母亲已在擀皮儿了。擀面杖在她的手下发出欢快的声音。他 挽挽袖子,坐下来,开始揉面。以往春节,在家里就是这份情景。父亲的任务是烧水,这是一项轻快活,倒上水,打开炉子,就没事了。于是坐在一边,安静地瞧着娘俩快乐地忙活。母亲开- 3 - 始讲一些琐碎事情了。那些事情,他并不感兴趣,但他知道母亲喜欢,所以就听着,有时他会插问一句,母亲就把手里的活暂放一下,瞧着他,
10、跟他解释。 水饺出锅以前,是要放鞭炮的。 母亲的情绪在这时达到了顶点。她站在屋檐下,看着夜空里烟花缤纷,脸上漾着光芒。指挥着说,咱们也可以点鞭炮了。于是,他点燃了,母亲竟拍着手到院子里来了,而且,在鞭炮声中,孩子般地跳起 来! 然后,一起吃水饺,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说着笑着,直到母亲累了。母亲说,我真高兴啊!可我是真累了。父亲走过来,说,你得休息一下了。 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当新一天的阳光照射进窗口时,他突然醒来,一下子坐起。半天才清楚了发生的事情。 那对老人看上去神情黯然了。母亲走过来,给他系系扣子,说,孩子,我知道,无论怎样,我不会取代你母亲在你心中的位置,记着
11、,漂泊在外的时候,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抽空儿回家看看他们?他觉得眼眶一热,看到母亲泪水下来了,于是伸手轻轻地替她擦拭,一边点着头,我知 道了。 老头送出来,悄悄地掏出一张钱,说,真的非常感谢你,这是你的报酬,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 他坚决不肯要,他说,你们已让我明白太多东西了。 老头仍道着谢,是你了了我们一份心愿,你大妈,她实际上,活不了几天了,她得了癌症!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陪儿子在除夕夜再吃一顿她包的饺子。可我们的儿子,他,再也吃不到了。 他根本没听清老人后来在说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变了模样。 辞别了老人,他飞快地奔向电话亭,拨通了自家的电话。话筒里传来老母亲的声音时,他已是泪流满
12、面了。母亲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母亲没听到他说 话,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了! 半天,他哭着说,妈,我想回家! 电话亭里的小姐莫名其妙地瞧着他。 她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选自微型小说集租个儿子过年 2008 年 4 月东方出版社)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小说中间插入 “ 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 ” 情节,巧妙交代了老人租儿子过年的原因,同时揭示了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应有的关爱。 B. 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最终被温暖的家庭、温馨的亲情所感化的在逃犯形象,这说明有温度 的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
13、召作用。 C. “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 小说从侧面描写人物的神态,表明他对逃亡生活已经厌倦,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 D. 春节浓浓的氛围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既有失独老人对家庭亲情的渴望,也突出小说主人公 “ 他 ” 对家庭温馨的向往。 5.小说以 “ 租个儿子过年 ” 为标题,结合小说内容,试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 ( 5 分) 6.小说结尾点出 “ 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 4 -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