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陕西省渭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 ,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 ,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 ,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 ,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 ,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 ,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 ,非外部所加 ,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 ,我们就知自己 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
2、重之上的孝 ,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 ,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为孝道 ,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利益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 ,父母能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 ,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 ,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 ,这样一种爱 ,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 ,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 ,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 ,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 统儒家的理想 ,从孝道上看 ,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 ,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热爱以及
3、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 :“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 ,而“仁”的被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 ,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 ,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 , 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基本教育 ,是道德教育 ,而在道德教育中 ,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 ,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 ,“孝”指孝敬父母的德行要求 ,而“ 悌”则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 ,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到“孝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 ,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 ,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
4、点 ,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行 ,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政治上的公忠。 时间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 ,孝与公忠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了。多年来脱离个人道德来讲政治 ,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 ,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 ,由亲亲施始 ,亲亲启蒙 ,人情陶冶 ,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 ,谁会相 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行都没有的人 ,会真诚地热爱他人和国家呢 ?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 ,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 ,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 ,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 ,从而
5、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节选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有删改 ) - 2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人在婴儿期生命尤为脆弱 ,如果没有父母时时刻刻的关心照料 ,就不会安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 B. 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这是因为正是父 母的尽心尽力 ,子女才得以成长。 C.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 ,“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D.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 ,而“孝悌”是“仁”的基础 ,因此 ,“孝悌”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6、(3 分 ) ( ) 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 ,引出了第二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 B.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并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 文章以孔子孟子 和童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把孝道弘扬光大 ,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的观点 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 ,由古代到当代 ,由孝道到公忠 ,逐层深入 ,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 ,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 为父母尽孝 ,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 ,可见孝
7、是切爱的核心。 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 ,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 ,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 ,必 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 :不爱父的人不会真正爱他人、爱国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流浪汉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相机。这些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汽车。 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 了的
8、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来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 口,没有- 3 - 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
9、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优哉游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 板。小康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
10、康,不明白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看什么看?你聋吗?滚!”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 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部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就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怀疑归怀疑, 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
11、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 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 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7 年第 16 期
12、,有删改) 4. 下 列 对 小 说 相 关 内 容 和 艺 术 特 色 的 分 析 鉴 赏 , 不 准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A. 小说开头对流浪 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刻画流浪汉与- 4 - 小偷对抗、保护小康店铺的高大形象作了铺垫。 B. 小说写小康的父亲时运用正面描写,他虽然没有出场,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C. 小说写小康多次朝流浪汉发火,既凸显了小康对流浪汉的猜疑和冷漠,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13、。 5. 小说中的流浪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分) 6. 小说以小康的自言自 语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 (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 9 题。 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加外语,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