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 “ 情 ”“ 景 ” 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 “ 意境 ” 或 “ 境界 ” ,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 “ 意象 ” ,而不是 “ 意境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
2、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 “ 境生于象外。 ”“ 境 ” 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 “ 象 ” 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 “ 境 ” 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 “ 道 ” 。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 “ 意境 ”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 腊雕塑家追求“ 美 ” ,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
3、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 “ 象外之象 ” 、 “ 景外之景 ”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 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
4、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 “ 即物深致,无细不章 ” ,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 “ 工 ” ,王维是 “ 妙 ” 。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 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
5、苦难,所以它2 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 “ 意境 ” 和 “ 意象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 “ 意境 ” 的内涵解释为 “ 情景交融 ” ,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 “ 意境 ” 和 “ 意象 ” 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 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 “ 道 ” 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 “ 道
6、”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 “ 象外之象 ” 、 “ 景外 之景 ” 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 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 “ 工 ” 王维是 “ 妙 ” ,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 “ 一种惆怅 ” ,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 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 “ 美的东西 ”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 “ 意境 ” 。 (本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张照
8、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 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 了。 3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 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 ” 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
9、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 : “ 我也去。 ” 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 “ 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 ” 刘书记这样一说 ,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 “ 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 李老头 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
10、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 “ 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 ” 我解释说: “ 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 ” 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 “ 这么 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
11、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 “ 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 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
12、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4 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 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 “ 哎呀,李 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 ”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 “ 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 “ 李记者,其实 ? 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
13、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 ? 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 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 “ 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 ” ,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D “ 我 ” 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 “ 我 ” 有关, “ 我 ” 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以 “ 一张照片 ” 为题 有什么用意?请结合 作品进行分析。 (本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