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考语文 (河南专用)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一、(2020河南,141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10分)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二)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 A组 河
2、南中考题组 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 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 何易于传) 注 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 ),专卖。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矧 (shn):况且,何况。阁诏:搁置诏书。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丈夫之冠也 冠: (2)得志,与民由之 由: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
3、容简要分析。(4分) 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 所作所为简要分析。(2分) 一、 1.答案答案 (1)行冠礼 (2)遵从 (意思对即可。一小题1分,共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1)“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行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 行冠礼,表示成年。(2)“由”和“身不由己”中的“由”意思相同。 2.答案答案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安居”指安定地居住、生活;“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 平。翻译
4、时要做到语意准确,语句通顺。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有五种:留、换、调、补、删。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是古今意 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名、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翻译 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使用,但现代汉 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 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调整语序。补,补充句子成分。翻译时为了使语句通顺、语意完整,往往需要 把一些
5、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 没有相应的词与之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3.答案答案 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 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语言风格的能力。语段(一)第二段开头连用反问句,驳斥了景春的观点;“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了排比,阐明了大丈夫的含义。要指出修辞方法并结合具体内容 分析。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孟子语言的主要特色,就是大量使用排比句、反问句、对偶句,气势非凡,充满了雄辩力量。 4.答案
6、 能。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焚诏(抗诏),不惧权势。(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文中的何易于为了保护百姓而搁置诏书;为了不使手下受连累, 亲自烧掉诏书,承担了所有责任。答题时要结合何易于做的两件事,以及孟子关于大丈夫品质的论述来分析。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何易于担任益昌县令。盐铁官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皇帝的诏书发下,凡是盛产茶叶的地方(的官 员),没有敢押下诏书不照办的。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还没法活命,何况再增加赋税 毒害百姓呢!”他命令属吏搁置诏书(不去理会)。属吏说:“天子的诏书谁敢拒绝?我们这些属吏会因此而
7、获死罪,大人难道能逃脱被流放的刑罚吗?”何易于回答说:“我怎敢爱惜自己,而危害一方的百姓呢?我也 不会使你们获罪。”于是他亲手烧掉了诏书。观察使平时就很欣赏他的耿直爱民,所以没有上奏追究这 件事。 二、(2019河南,151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0分)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今南方已定,兵甲
8、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 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 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 锋,孙氏可与为援而
9、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 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操心制行:思虑行动。孙氏:孙权。言如蓍(sh)龟:(这些)论断 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闻 B.明 , 不求闻达于诸侯 隔篁竹 闻水声 以伤先帝之明 明灭可见 C.足 D.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4.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3分)
10、 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二、 1.答案答案 D A.有名望/听见。B.英明/明亮。C.充足/值得。D.谋议。 2.答案答案 因此感奋激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1分;大意1分。共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做到语句通顺,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注意重点词 语“由是”“遂”“驱驰”的翻译。 3.答案答案 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兴复汉室的决心。(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 分) 解析解析 三件事表达的感情各不相同,要分点作答。第一段由“由是感激”可知表达的是感激之情;第二段 由“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
11、陛下之职分也”可以看出,主要表达的是自己的忠心;第三段由“愿陛下托臣以 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以看出,他主动请战,表达的是决心。 4.答案答案 颇具政治远见。忠心赤诚。感恩图报。治国有方。用兵仁义。(答出任意三点,意思 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语段(一),出师表中“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还于旧都” 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 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的是其忠心赤诚,以及对先帝的知恩图报;由他对文臣武将的合适安排,可 见他
12、治国有方。语段(二),由“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可知,他用兵仁义。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二)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 的。他的思虑行动,一概出于对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种田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 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 一次会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 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 三、(2018河南,1417)阅读下面
13、两个语段,完成下题。(10分)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 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 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矣。
14、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而 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 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 杰:高大。殊:差别。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5、锦鳞:美丽的鱼。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语段(一)中,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2分) 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分) 三、 1.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实词的识记能力。“排空”是“冲向天空”的意思。 2.答案答案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胜状”1分,大意1分。共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语意准确,语句通顺流畅,句中的关键词不能漏 译。本句中注意“予”“胜状”“一湖”等的准确翻译。 3.答案答案 看到阴
16、惨可怖的景象,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语段(一)可知,此处问“悲”从何而来,答案可以从语 段(一)的前两段提取概括。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体现出景象之阴森凄凉,“迁客”“商旅”“去国怀乡”等 体现出身在异乡之悲。 4.答案答案 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阳楼。(意思对即可。2分) 第二问:语段(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语段(一)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 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 解析 语段(二)在描写岳阳楼之前,先描写滕王阁、黄
17、鹤楼,并说滕王阁不如黄鹤楼,黄鹤楼不如岳阳楼,由 此可以推断其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至于语段(二)与语段(一)写岳阳楼的目的有何不同,可根据其内容进 行分析。语段(二)写岳阳楼胜景本身,而语段(一)在写岳阳楼胜状的同时,又抒写了览物之情。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二)登上南昌滕王阁,看到赣江水势滔滔,自西奔流而来又转而流向北面,滕王阁与江水特别相称,显得雄伟 高大。然而却不如武昌的黄鹤楼。黄鹤楼与滕王阁虽然在水方面没有什么差别,而黄鹤楼的建筑工艺精 致巧妙奇特壮丽,立于黄鹄矶上,并且三面环水,西面又正对着晴川楼、汉阳城绝好的位置。总起来看,又不 如岳州岳阳楼。君山青翠,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浩瀚
18、无边,不是滕王阁、黄鹤楼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可以相比的,所以它的景观是最壮美的,三座楼都面向西,岳阳楼更雄伟些。 四、(2017河南,141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10分)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
19、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叔文欲大用之,会居 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 ,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节选自旧唐书 卷一百六十) 注 用事:执掌政权。奇待:器重礼遇。禁:宫禁,帝王的住处。罹窜逐:遭遇放逐。涉履蛮瘴: 经历蛮地瘴疠之苦。堙(yn)厄,指道路艰险。蕴:积聚。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闻 B.出 C.游 D.环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20、成现代汉语。(2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一)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3分) , 隔篁竹 闻水声 不求闻达于诸侯 卷石底以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四面竹树环合 环滁皆山也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3分) 四、 1.答案答案 D A.听到/出名,有名望。B.露出/在国外。C.游动/游玩。D.环绕。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1)课内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2)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
21、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通过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 “几欲先走”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中的“走”来理解,译为“跑”。 (3)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字词组词,然后再确定词义。 (4)语境推断法。实词大多数是多义词,因此在解释词语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5)对句判断法。即根据对偶等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6)字形推断法。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引申为“断,断绝,消失”。 2.答案答案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蛇”1 分,大意1分。共2分) 解析解析
22、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而,表修饰,不译。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蜿蜒爬行那样; 明灭,指或隐或现。 3.答案答案 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 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解析解析 从石、鱼、日光三方面来概括,并写清楚这些景物在水中的特点。 4.答案答案 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被贬之地荒远。小石潭环境凄清。(意思对即可。一 点1分,共3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意,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凄神寒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凄清, 一是心境的凄凉。环境方面
23、扣住小石潭本身的特点来写;心境方面扣住一再被贬的遭遇来写。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二)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两人尤其器重柳宗元。他和监察御史吕温一起被秘密召入 宫中,一起商讨国家革新大事。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适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与七名同辈一 同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已经遭遇放逐,又经历蛮荒 之地瘴疠之苦,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心积聚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 他写了十多篇诗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 五、(2016河南,161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10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
24、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 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 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
25、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 注 秉:执掌。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殆:大概。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名 B.足 C.道 D.通 ? 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 , 食不饱 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 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
26、 什么样的情感。(2分) 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 调 ;语段(二)用 的论证方法,强调 。 五、 1.答案答案 B A.名贵的/命名。B.充足。C.方法/学说。D.明白/贯通。 2.答案答案 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 喂养它。(“一食”1分,“食马者”的“食”1分,大意1分。共3分) 解析解析 翻译时要做到语句通顺、语意完整,关键词要译出。句中的第一个“食”读sh ,意思为“吃”;后两 个“食”读
27、s ,通“饲”,意思为“喂养”;“或”的意思为“有时”。 解题指导解题指导 翻译句子时通假字和多义词一定要结合语境翻译。 3.答案答案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解析 “祇(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所以这里的“也”表 达的是“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 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要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要与文章主旨相结合。 4.答案答案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纳贤士(意思对即 可。一空1分,共3分) 解析解析 语段(一)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说马”来谈人才的发现和任用问题。
28、语段(二)引用诗和 传中的话,运用了道理(引用)论证的方法;由“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来看,强调的 是“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纳贤士”。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首先要理解两段文字的内容,把握每段文字的写作手法及主旨,然后分析异同 点,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二)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 人。”这些都是实话。陛下执掌天下这么多的人,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来固守四境呢?大概在于人才仕进 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的标准不清楚,勉励得又不切实。传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 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
29、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 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 一、(2020北京,1113)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问题。(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B组 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 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31、【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 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 人了。 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 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
32、 的。(4分)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 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 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 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 袭:偷袭。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矫:假托。犒:犒劳。宾:以客礼对待。却 之:使秦军撤退。事:这里指抵抗。式:卜式,人名。输:交纳。边:边防。 一、 1.答案答案 D A.觐见
33、/见识/遇见/见解。B.信用/信用/音讯/随手(信手)。C.乘坐(一辆战车)/乘着/趁着/趁 着。D.均指“军队”。 2.答案答案 甲 原文中,“惧有伏焉”意思是“恐怕(齐军)设伏”,而【乙】中却解释说“判断齐师撤走了伏 兵”。 3.答案答案 (示例)弦高作为一个商人,地位不高,但在郑国将要被秦国偷袭时心念国家,假托郑伯之命犒劳秦 国军队,让秦国以为郑国已经有了防备而撤军。卜式自小牧羊,身份低微,没有官职,却主动为国解忧,愿意 拿出一半的家产支援边关。 (共4分。弦高的表现,2分;卜式的表现,2分)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多文本的对比阅读。“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是“身份低微却从不敢忘记担忧国家”。
34、 弦高是商人,卜式自小放羊,二人身份低微,没有官职。但是弦高假托郑伯之命犒劳秦军,让秦军怀疑郑伯已 做好防守准备而撤军;卜式希望交纳一半的家财来资助边疆战事。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穆公派出军队偷袭郑国,(军队)经过周国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去西边卖牛,在周、郑两国 之间的路上遇到了秦国军队,于是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以客礼对待秦军,使秦军撤退 (指让秦军怀疑郑伯已做好防守准备),用这样的方法让郑国得以保全。 材料二 当时(指汉武帝时期)汉军正在边疆抵抗匈奴入侵,卜式向皇帝上书,希望交纳一半的家财来资助 边防战事。皇帝派使者去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
35、不熟悉为官之道,不想做官。” 使者又问:“(那)先生您想要什么呢?”卜式说:“天子想要诛杀匈奴,我认为贤人应该因节操(指为国而战) 不顾性命,有钱财的人应该上交钱款,这样一来匈奴就会被消灭了。” 二、(2020海南,81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12分)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学学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传不习乎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分)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 线上。(2分) 二、 1.答案答案 (1)味美 (2)教导 (3)喜爱,爱好 (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37、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正确的理解方式是将字词带入原句进行分析。“旨”可以结合 上句“虽有佳肴,弗食”,推出是“味美”;“学”是通假字,同“敩”,教导;“好”是动词,意思是“喜爱, 爱好”;“传”的意思是“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理解重要实词的“内记外推法” 2.答案答案 (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评分标准:每题2分。翻译正确,表意通顺给2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文中的关键
38、词要翻译 准确。第(1)题中,“故”的意思是“所以”,句尾“也”表示语气。第(2)题中,“信”的意思是“诚 信”。 3.答案答案 (示例1)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示例2)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评分标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论述”“侧重点”,答题时要答出这两 句话所论述的具体内容。甲段画线句从论述角度来看,属于反面论述,论述了不学习的后果,即强调要自主 学习;乙段画线句是正面论述,强调向他人学习很重要,即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4.答案答
39、案 (示例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示例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评分标准:以上两句选择其中一句即可给满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和观点的关系。“学会反思”是班会的主题,即观点。甲文中的“知不足,然后能自 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乙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述的主题就是“反思”,所以符合“学会反思”这个班会主题。 三、(2020湖北黄冈,2024)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4分)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0、。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 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 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
41、其出志念深矣常 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 内篇杂上) 注 御:马夫。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自下:谦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性行淑均( ) (2)拥大盖,策驷马( ) (3)身相齐国( ) (4)晏子怪而问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愚以为宫中之事 晏子荐以为大夫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其夫为相御 其后夫自损抑 3.用“
42、/”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今 者 妾 观 其 出 志 念 深 矣 常 有 以 自 下 者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译文: (2)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译文: 5.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2分) (1)诸葛亮的标准: (2)晏子的标准: 三、 1.答案答案 (1)善良公正 (2)驾御(驾着) (3)担任相国(当国相) (4)感到奇怪(对感到奇怪)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淑均,淑,善良;均,公正。(2)策,可联系马说中的“策之 不以其道”来理解,此
43、处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驾御。(3)相齐国,是“相于齐国”的省略,意思是在齐国担任 相国,“相”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担任相国。(4)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对感到奇怪。 2.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认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他任命为。B.两个“之” 都是助词,的。C.介词,在/介词,对。D.人称代词,她的/指示代词,这。 3.答案答案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虚词“矣”一般在句末,在“矣”后断开;“志念深”是意思完整的主谓句, 前面要断开。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今者,“者”是语气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翻译时可不译。用法相
44、同的还有 “昔者”“曩(从前)者”。 4.答案答案 (1)都拿来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将士们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德才高低的人)都 有合适的安排。 (2)而(通过)你的表现,(可以看出你)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开(离婚)。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悉,全、都;以,拿来;行阵,行伍、部队;得所,得到合适的安排。(2)然, 但是、然而;子,你;以为,认为;是以,因此。 5.答案答案 (1)忠贞纯正;忠诚报国;能干公正;久经锻炼与考验。 (2)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知错能改)或:做人谦恭,不张扬。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依据甲文“
45、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 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等,可概括诸葛亮的标准。依据 乙文“御”前后的变化,看出他知错能改;从“其后夫自损抑”可知,他变得低调不张扬。这些都是晏子 举荐他的理由,据此可概括出晏子的标准。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乙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他的马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 伞下,用鞭子鞭打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 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 国。今天我看他出门,志向和思考的东西都很深远,常常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眼下
46、你身高八尺,做人家的马 夫。而(通过)你的表现,(可以看出你)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开(离婚)。” 从此之后,她的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马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 大夫。 四、(2020云南,15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
47、皆可以饱。推 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 哺糟啜醨(chu l ):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盖竹柏影也 盖: (4)皆可以饱 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译文: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3分) 四、 1.答案答案 (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大概是 (4)吃饱(使饱,让饱)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1)(3)来自课内,是常用的文言词语;(4)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