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6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779475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PPTX 页数:233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6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3页
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6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3页
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6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33页
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6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33页
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6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考语文 (北京专用) 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 一、(2020北京,2123,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 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 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 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 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

2、有时间好好休息。 A组 北京中考题组 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 然决然奔赴疫区。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 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 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 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疫情突 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

3、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 离。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 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困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 守。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 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他们是 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 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没有栋梁,大厦将倾;没有基石,栋梁也将失去支撑。由此可见, 。国

4、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甲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 乙第段列举钟南山院士和年轻的医护人员勇赴疫区的事例,意在证明有担当精神的人不分年龄大小。 丙第段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并用武汉人民的事例来论证。 3.下面是有关抗疫的材料。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3分) 材料: 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

5、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注 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 布鲁斯 艾尔沃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 事高级顾问) 注 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用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 一、 1.答案答案 (示例)抗疫一线广大勇士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二者的共同作用是抗疫取 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因素。(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论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结构。本文开篇提出敢于担当的精 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第段用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和年轻的医护人员的事 例证明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第段用广大民众为阻击病

6、毒做出巨大贡献的 事例证明了广大民众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并且第一句 总结了敢于担当的精神,第二句总结了服从大局的意识,因此该句应该整合第一、二句的内容进行总结。 2.答案答案 丙 甲句,中心论点应该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乙 句,第段意在说明中国人民有担当的精神,没强调是否与年龄有关。 3.答案答案 (示例)材料说,做法奏效依靠公众的集体意愿,而公众的集体意愿的达成,需要公众自觉服从大 局。文中说疫情突发,全民响应国家号召就地隔离,这说明中国人民用服从大局的意识达成了“公众的集 体意愿”。所以,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在

7、抗疫中服从大局的意识。 (共3分。理解材料,1分;结合文字说明理由,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发现观点和材料的联系,通过思考做出判断的能力。观察材料内容发现,能够用戴口罩、 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得益于中国人民服从大局的意识。 二、(2019北京,2224,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何为英雄?英雄,就是当人民、国家处于危 险之时,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解黎民于倒悬,救国家于危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杰出之人。 誓要“精忠报国”的宋朝名将岳飞,为抵御外侮,满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奔赴沙场。“许身国威壮河 山”的两弹元

8、勋邓稼先, 在一次核试验发生事故时,明知会有遭受核辐射的危险,但为了取回破碎的部件, 了解事故的原因,他坚决地说:“我进去吧。”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这正是英雄们所 具有的一种高尚的品质。 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是英雄不同于凡人的又一可贵之处。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 坡县的老山雷场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说了句“你退后,让我来”。在 突遇爆炸时,他本能地一挡,两三米外的战友得救了,他却从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在危险时刻第一个冲上 前去,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正是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气质。 正由于英

9、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 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个国家都需 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正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说,正 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现生机,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因为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所以,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 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尊崇英雄,是对历史的尊重,是 对正义的维护,是对信仰的坚定,是对未来的守望。让我们把学习英雄作

10、为一种时代的追求,让崇尚英雄蔚 然成风。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甲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 乙文章列举岳飞、邓稼先、杜富国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英雄所具有的品质。 丙第段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了英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 3.下面是两位英雄留下的诗句。请你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 简要说明他(她)具有怎样 的英雄品质。(3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二、 1.答

11、案答案 (示例)全社会都要崇尚英雄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中心论点的能力。文章首段阐释英雄的内涵;中间部分论述英雄具有高尚品质,以及 英雄对社会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尾段得出结论,强调社会需要崇尚英雄。画线处的句子是尾段总起句, 起概括作用,横线前一句提到“英雄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巨大的价值”,结尾提到把学习英雄作为一种时代 的追求,故应填“全社会都要崇尚英雄”。注意补写的句子的思路要与前后文一致。 2.答案答案 乙乙 本题考查提取观点,判断观点和材料关系的综合能力。甲处,开篇指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 历史中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并非中心论点。丙处,第段仅从国家方面对“英 雄具有

12、构筑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这一论点进行论证,并未从个人方面进行论证。 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明确文章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3.答案答案 (示例)我选文天祥的诗句。文天祥在诗句中说要“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国家甘愿赴死的 豪情。文中说英雄有“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的品质。所以,文天祥具有为国家甘愿 献身的英雄品质。 解析解析 文章论述的英雄品质有: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担当使命;舍己为人的气概等。据此,再联 系诗句内容作答即可。文天祥诗句的意思是为了国家宁愿赴死;秋瑾诗句的意思是为了国家、民族甘愿 赴死。这两个诗句都表现了为了国家甘愿牺牲的英雄品质。 三、(2018北京,22

13、24,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 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 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 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 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 倒

14、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 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知识开始。 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 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 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 好的结果。 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 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

15、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 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 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 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 精进。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甲第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

16、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作证明。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 1.答案答案 (示例)读书应当循序渐进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本文第段提出论点: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第段指 出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第段阐述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打好基础,循序 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第段指出循序渐进的阅读是读书者进步的阶梯。第段总结:一个人只有掌 握了

17、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由此提炼概括中心论点。注意字数限制。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提炼论点的方法 (1)明确论题,摸准论点。 (2)分析结构,把握论点。 (3)根据论据,辨析论点。 (4)抓住语言标志,确认论点。 2.答案答案 乙乙 第段首先从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知识谈起,引出读书要从知识开始的观点;然后 论证了“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的观点。 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理清思路 首先要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逻辑关系;其次要明确文章的话题和论点,不能断章取义。 3.答案答案 (示例1)我选择。这则语录说的是“温故而知新”的读书方法能使人进步,而文中说的“循序 渐进”

18、也是一种能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所以,这则语录有助于我理解掌握正确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示例2)我选择。这则语录说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而文中说在循序渐进的 阅读中能产生深入的思考,从而使人进步。所以,这则语录有助于我理解阅读中思考的重要性。 解析解析 “温故而知新”是一种温习旧知识能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文中“循序渐进” 也是一种能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故这则语录有助于理解文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 与思结合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书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加深思考的过程,故这则语录有助于理解文 章。解答时二者选其一进行说明即可。 四、(201

19、7北京,1719,9分)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13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 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 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 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注”。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 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 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古往今

20、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 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 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 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 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 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 军就不会成

21、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 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 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 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 和 。(2分)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 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

22、样 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的理解。(4分) 四、 1.答案答案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中心论点的理解主要源于分论点内容,文章从个 人和群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分析了个人和群体对自己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的坚守和付出的意义。 依此我们可以判定,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应该是“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 2.答案答案 丙丙 本题考查理清思路、理解段落间关系的能力。第段分别从个人和群体两个角度论述 “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

23、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的观点。两段内容 构成递进关系。 3.答案答案 (示例)小说红岩中的江姐,为实现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想,面对敌人的严 刑拷打坚贞不屈,这正是“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具体表现。 解析解析 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首先要立足于文本作者的观点“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 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然后选取文学作品中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人物,阐释这个人物是如何实现对品节 的保持、对信念的固守的;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理解。 五、(2016北京,2123,9分)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13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

24、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 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 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 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 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

25、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 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 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会和谐。 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 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 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 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

26、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决不 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 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 ,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2.阅读第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 则”展开论证的。(3分) 3.读了这篇

27、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五、 1.答案答案 (示例)人们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解析解析 本文是从两方面来论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必要性的。第段、第段分别从“维护社会 公德、促进社会和谐”和“处理国际关系”两个角度加以阐述的。“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是对第段内容的总结;依此可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出“人们相互理解, 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之类的结语。 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此题要求填写结论段的关键语句,做题时要关注所填写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其与前 文各语段内容的关系。 2.答案答案

28、(示例)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最后点明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的 社会意义。 解析解析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提出本段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 社会和谐的准则;第二个层次借助对比论证观点;第三个层次点明这一准则的社会意义。 3.答案答案 (示例)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好,“己所欲”就“施之于人”一定会好吗? 你的说明:家长不顾我们的兴趣爱好,一味地按照他们的意愿替我们报各种兴趣班,结果家长付出很多,却 没能把我们的兴趣培养出来。 解析解析 对于文章的思考,可以从观点的现实意义、说服力等角度展开。说明时,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 释。

29、 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本题给了考生广泛的答题空间,但是需要注意思考不能脱离文本主要内容,解释说明要结合现 实生活,同时解释说明一定要与思考的内容相关。 一、(2020安徽,91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 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 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 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然而,

30、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 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 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 的基础性活动。 B组 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 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 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 统、合理地加以

31、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 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 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 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 调研也发现,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 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

32、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 务。 (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 长沙晚报2020年4月16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 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 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 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 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

33、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 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 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人民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

34、动教育。 2.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 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 4.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分) 一、 1.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68.75%的初中生、76.97%的 高中生理想职业”可知,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包括工程师在内的“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 斗精神”的职业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低。 2.答案答案 (示例1)引用论证。引用朱子家训,表明古

35、人重视从生活细节培养劳动习惯,从而论证了家长 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示例2)对比论证。把家长大包大揽的目的与实际结果作对比,阐述了家长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 从而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示例3)道理论证。剖析家长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危害,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 础性活动。 (“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回答作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和文章的分论 点或论点来分析。 知识拓展 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 力;道理论

36、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对比论证:把和 作对比,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比喻论证:把比作,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答案答案 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 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 美相结合。要重视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得满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要通过劳动锻炼孩子的体质,让 他们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第一段的调查数

37、据可以知道, “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根据第二段的调查数据可知,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劳动习 惯,由此可知,必须端正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由材料三最后两句话可提炼出两 点。另外,根据材料三中引用的古训格言可知,要重视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的结合。 4.答案答案 (示例1)劳动能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美,我们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张贴书法、绘画作品,使教室更 美。我们要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示例2)劳动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我们在庭院、小区栽花种草,使庭院、小区更加舒适、美观。我们 应该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联系生活经历3分,创造美的体验2分) 解

38、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句子进行理解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 世界”的含意。其次联系自己的劳动经历,谈谈感受到的劳动的好处。(结合具体的劳动事例,体现出在劳 动中感悟到的美好) 二、(2019广东,1214,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 青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独立思考、 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 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坚定,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坚定,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坚定

39、,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 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长住大梅山,并在那里传 法。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他回 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 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 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声誉,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 个没有主见的人。 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

40、笔中提 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 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 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 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 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 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 可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

41、。”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 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 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 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 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 什么境界了。 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 是这样,

42、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 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 的见解。 B.第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 评估的观点。 C.第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

43、守底线,保持独立的 人格。 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 境界的人。 2.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 为的真实写照。 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 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 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

44、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 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文章第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二、 1.答案答案 B 第段并未论证“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 2.答案答案 D 王羲之的例子重在论述“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与文中的观点并不相符。 3.答案答案 (1)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2)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3)有了坚定, 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4)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答对1点1 分,2点3分,3点4分) 解析解析 “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是全文的

45、中心论点,弄清每一段的意思,提取中心句梳理概括即可。 三、(2018四川成都A卷,1012,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也说颜值 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 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 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 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

46、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 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 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 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 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 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才补颜不足

47、。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 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 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 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一个 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 值”。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中心论点: , ,

48、 颜值高 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 占得先机 就长远发展来说貌因德而美 一个人更重要的 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2.第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 析删除理由。(3分)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3.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 简述理由。(4分)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三、 1.答案答案 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才补颜不足 谈“颜值”的前提是一个人拥有德行和才华 解析解析 处考查对全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在通读全文、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关注文章的标题、 开头和结尾,从中寻找能概括作者核心观点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6专题六 议论性文章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