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表格式教案(全册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表格式教案
    • 第1章网络概述1.1网络与生活 教案(表格式)-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点击预览
    • 第1章网络概述1.2网络的类型 教案(表格式)-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点击预览
    • 第2章网络协议、设备与操作系统2.1网络通信基础 教案(表格式)-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点击预览
    • 第2章网络协议、设备与操作系统2.2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 教案(表格式)-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点击预览
    • 第3章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3.1加密技术与安全 教案(表格式)-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点击预览
    • 第3章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3.2网络资源分享 教案(表格式)-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点击预览
    • 第4章物联网与创新网络服务4.2创新网络服务与隐私保护 教案(表格式)-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点击预览
    • 第4章联网与创新网络服务4.1物联网简介 教案(表格式)-2024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基础教案网络基础教案课课 题题第1章网络概述1.1网络与生活课课 型型班课课课 时时1授课班级授课班级高一 1 班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1 计算机网络及其发展历程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组成要素以及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描述计算机网络从诞生到高速网络阶段的关键特征和技术变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激发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1.1.2 移动互联网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发展及其与传统互联网的关系。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比较不同代际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理解移动互联网如何影响日常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与挑战,培养合理使用移动设备的意识。1.1.3 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认知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在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本应用,以及在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和公共服务中的具体表现。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网络应用案例的能力,理解网络如何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保护个人信息。1.1.4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网络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包括促进社会平等、文化融合与增强社会联系,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侵蚀、数字鸿沟和社会隔离问题。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网络现象的能力,能够分析网络如何塑造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社区,同时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缩小数字鸿沟的社会责任。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强调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即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多台计算机,遵循通信协议,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计算机网络从诞生到高速网络阶段的四个关键发展阶段,包括每个阶段的特征和技术革新。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互联网的起始、全功能连接的实现以及随后的迅猛发展,强调互联网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解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包括不同代际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以及智能手机如何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探讨网络在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应用,以及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和公共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场景。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网络如何促进社会平等、文化融合和社会联系,同时也讨论网络可能带来的文化侵蚀、数字鸿沟和社会隔离问题。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学生可能会对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细节和通信协议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实例和比喻来简化复杂概念。把握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的内在逻辑:理解每个发展阶段背后的技术进步至关重要,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技术背景知识。分析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学生需要理解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特点和发展路径的新兴领域。深入理解网络应用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学生需要学会从宏观角度审视网络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方式,这要求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认识网络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学生可能会对网络的双刃剑效应感到矛盾,需要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网络的作用,理解如何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应对潜在风险。应对网络文化侵蚀和数字鸿沟的挑战:学生需要意识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保护问题,以及如何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缩小信息获取的不平等差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发展、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基础知识。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等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图片展示法:利用图 1.1.2、图 1.1.3 等图片资料,直观展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互联网发展的主要事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讨论互动法:在探讨网络对社会生活影响的部分,可能引导学生就网络如何促进社会平等、文化融合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数字鸿沟、身心健康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归纳总结法:课程最后可能会对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如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和公共服务等类型,帮助学生系统化地理解和记忆。对比分析法:在讨论网络对社会生活影响时,对比了网络带来的积极效应(如促进信息获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潜在问题(如文化侵蚀、社会隔离),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例如网络如何改变教育、科研、商业等领域的工作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准备: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整理关于计算机网络四个发展阶段的详细描述和相关历史事件。准备展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时间线图表(图 1.1.2)。搜集有关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资料,并整合信息(图 1.1.3)。移动互联网:总结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准备不同代移动通信技术特点的比较表(图 1.1.5)。网络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分类整理网络应用的不同类型(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公共服务)。收集案例,如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网约车、在线教育等实际应用示例。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网络如何促进社会平等、文化融合和增强社会联系。探讨网络可能带来的问题,例如文化侵蚀、数字鸿沟和身心健康问题。准备网络影响社会的正面与负面案例(图 1.1.11,图 1.1.12,图 1.1.13,图1.1.14)。2.教学资源和材料:图表和图片:收集或制作展示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图表。准备显示网络应用分类和案例的图像材料。案例研究:筛选具体案例,如成功的网络应用、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准备相关的数据和统计信息支持案例讨论。3.互动和讨论准备:问题设计:设计课堂讨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准备辩论或小组讨论的话题,如“网络是否真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课堂活动:规划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思维导图绘制等,以促进学生参与和理解。4.技术和教具:多媒体设备:确保多媒体演示设备正常运行,测试音频和视频材料的播放。准备电子教鞭、指示器等辅助教学工具。5.课程结构设计:引入部分: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比如通过一个有趣的网络现象或最新科技新闻吸引学生注意。内容安排: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确保涵盖所有重要点且时间充足。总结和反馈:准备课程结束的总结要点。设计反馈机制,如问卷调查或开放式讨论,以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图表和图片:图 1.1.2:展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图 1.1.3:列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事件。图 1.1.5:比较不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图 1.1.6:演示移动终端中的网络应用软件如何工作。图 1.1.7:示例搜索引擎的移动化趋势与语音搜索的使用。图 1.1.8:描述网络购物和商务交易流程。图 1.1.9:举例说明网络游戏的监管问题。图 1.1.10:阐释在线政务的优势。图 1.1.11 和图 1.1.12:展示网络在促进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图 1.1.13:揭示数字鸿沟问题。图 1.1.14:表现网络使用与身心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教学幻灯片:用于组织和展示课程内容,包括文本、图表和图片,辅助讲解和学生理解。案例研究或实例分析:实际的网络应用案例,如网络购物、在线教育等,以及网络对社会影响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联系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及音响系统,用于播放教学幻灯片、视频材料等。互动工具:可能包括课堂点击器、在线调查或投票工具,以及讨论板,以促进学生参与和反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活动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生成问题通过展示图1.1.2和图1.1.3,概述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和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事件。提出引导性问题:“你们认为网络对现代生活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观看幻灯片并记录关于网络发展历程的重要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准备分享自己的观点。利用视觉化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历程。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初步思考,为深入探究做准备。活动二活动二:调动思维调动思维探究新知探究新知详细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图1.1.5和图1.1.6)。强调网络在现代社会应用中的多样性,包括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和公共服务等(图1.1.7至图1.1.10)。听取教师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讲解,并对比自己之前的认知。分析网络应用实例,讨论这些应用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具体案例,帮助学生具体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活动三活动三:调动思维调动思维探究新知探究新知深入分析网络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双面性,包括促进社会平等、文化融合与增强社会联系,同时可能带来的文化侵蚀、数字鸿沟和身心健康问题(图1.1.11至图1.1.14)。利用案例和数据,详细说明网络对不同群体和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通过案例学习和数据分析,了解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小组讨论并准备报告,总结网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具体影响。加深学生对网络影响复杂性的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相关性。活动四:活动四:巩固练习巩固练习素质提升素质提升设计相关问题和练习题,覆盖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如网络的发展历程、应用分类、社会影响等。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自我测试,提供反馈和解答疑问。独立完成练习题,与同伴交流答案,共同讨论问题。反思今天的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通过练习和自我测试,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提供反馈和讨论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深层次理解。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面应用。我们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四个发展阶段入手,了解了从诞生阶段到高速网络阶段网络技术的进步。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自1987年以来的重要里程碑事件。进一步地,我们讨论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包括从1G到3G/4G的技术演进,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网络使用习惯。此外,还分析了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和公共服务等,并讨论了这些应用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最后,我们讨论了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如促进社会平等与文化融合,以及负面影响如文化侵蚀、数字鸿沟和身心健康问题。作业布置文献调研:请查找并阅读关于计算机网络最新发展趋势的文章,特别关注5G技术和其对社会的潜在影响,并撰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总结报告。案例研究:选择一个你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网络应用(如社交媒体、在线支付工具或在线教育平台),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它如何改变了相关行业或领域的运作方式。小组讨论:“网络发展加剧了社会不平等。”针对这一观点,准备小组讨论材料,提出支持和反对的论点,并在下次课上展示。思考题:思考并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未来10年网络技术发展的预测,包括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应用,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对社会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1 网络与生活1.1.1 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诞生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形成阶段:阿帕网(ARPANET)互联互通阶段:TCP/IP协议高速网络阶段:互联网普及和因特网的形成我国互联网发展:1987年: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94年:全功能连接至国际互联网1.1.2 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1G:模拟信号语音业务2G:数字信号,短信,简单网络操作3G:智能手机普及,网速提升与传统互联网的关系1.1.3 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应用类型:基础应用: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社交应用商务交易: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络娱乐: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公共服务:网约车、在线教育1.1.4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面影响:促进社会平等文化融合增强社会联系负面影响:文化侵蚀数字鸿沟身心健康问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们探讨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到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再到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正面和负面影响。这种安排确保了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网络技术的历史背景和现代意义,但同时这也要求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大量信息。在未来的课程中,我考虑将内容进一步细分,或者增加课时来保证每个主题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和理解。学生参与度:课堂上我使用了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和图表,并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然而,我注意到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些活动中积极参与。今后,我计划引入更多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比如角色扮演、辩论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提高整体的课堂活跃度。理论与实践结合:虽然课程涉及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讲解还不够充分。未来我会更多地结合实际案例,如具体的网络应用或新闻事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技术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在讨论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时,我强调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与挑战。然而,如何在技术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认识到技术使用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我未来需要加强的部分。例如,可以更深入地讨论数字鸿沟问题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评估与反馈:课后我收集了学生的反馈,以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点。大多数学生表示赞赏内容丰富但也希望有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基于此,我计划在未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实操环节,如模拟网络建设或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总之,这次教学经验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希望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能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基础教案网络基础教案课课 题题第 1 章网络概述 1.2 网络的类型课课 型型班课课课 时时1授课班级授课班级高一 1 班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识与理解网络分类的理解:学生应能理解并描述根据覆盖范围、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信息传输方式和服务方式对网络进行分类的基本概念。技术细节的掌握:学生能够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网络(如局域网、广域网、有线网、无线网等)的关键特征和技术要求。网络拓扑的应用:学生能够识别线状、星状、环状、树状和网状网络拓扑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缺点。物理因素对网络的影响:学生应了解噪声和衰减如何影响网络信号传输,以及在实际网络设计中如何减少这些影响。应用与分析案例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企业内部网络、学校无线网络),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识别网络类型和潜在的改进措施。问题解决技能:在面对给定的网络问题(如信号干扰或网络拥堵)时,学生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如调整网络拓扑或更换传输介质。综合与评价批判性思维:学生将能批判性地评估不同网络设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可能的风险和改进策略。实际适用性分析:学生能够分析和讨论各种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商业、教育或家庭环境中的具体使用情景。态度与价值观科技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意识,理解在不同网络设计中保障用户安全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持续学习新技术和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的积极态度。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网络分类的基准:覆盖范围: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传输介质:有线网、无线网网络拓扑:线状、环状、星状、树状、网状信息传输方式:点对点式、广播式服务方式:主从式、对等式不同网络类型的关键特征和技术要求: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分及其实际应用情景。有线网与无线网的优缺点,包括稳定性、传输速率和应用场景。各种网络拓扑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缺点,例如星状网络的中心设备故障问题,环状网络的扩展性问题。点对点式和广播式信息传输方式的区别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主从式和对等式服务方式的网络构架,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示例。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主要物理因素:噪声的来源和抗噪方法,如使用屏蔽层或双绞线的特殊缠绕方式减少噪声。衰减的原因和对策,例如通过缩短传输距离或使用中继器增强信号。教学难点网络拓扑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不同网络拓扑的物理布局和它们如何影响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特别是复杂的网状结构,其全连接和不完全连接的概念可能会造成混淆。传输介质的选择理由及其影响:对于有线和无线传输介质的技术细节,如双绞线的缠绕原理和光纤的高成本问题,学生可能不易掌握这些概念的经济和技术权衡。噪声和衰减的具体影响及解决方法:学生可能对电磁感应引起的噪声和信号衰减的物理过程缺乏直观理解,尤其是如何在现实环境中具体应用抗噪和衰减对策。网络服务方式的差异:主从式和对等式服务方式的区别及其网络构架可能在没有实际例子的情况下难以准确理解,尤其是这两种模式在网络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方面的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定义与分类法:课程开始时通过明确不同网络类型(如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理解。案例分析法:使用计算机教室和公司分支机构的实际例子来说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理解。比较和对比法:深入比较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特点(如稳定性、传输速率、安装便利性),以及不同网络拓扑结构(线状、环状、星状等)的优缺点,帮助学生理解各网络类型的特性及其适用场景。图像辅助教学:利用图解(如图 1.2.9 至图 1.2.13)来展示不同网络拓扑结构的布局,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每种拓扑的物理配置和工作原理。类比法:通过将网络信息传输方式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相比较,如点对点式与私下告诉信息,广播式与公开大声告知,从而加深学生对网络传输方式的理解。问题解决法:讨论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物理因素如噪声和衰减,并提出解决策略(例如使用屏蔽层或中继器),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归纳总结法:在讲解各个网络类型和传输方式后,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核心概念和区别的理解,确保知识点的全面掌握。课前准备课前准备1.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准备网络类型概述:明确本节课将介绍按覆盖范围、传输介质、拓扑结构、服务方式分类的网络类型以及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主要物理因素。细节梳理:针对每种分类(如局域网、广域网、有线和无线网、各种网络拓扑结构等),准备好相应的定义、特点、应用场景及优缺点的详细解释。2.教学材料和资源的准备图片和图表:收集与网络类型相关的图示,例如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示意图、不同传输介质和网络拓扑结构的示例图等,以便在讲解时使用。案例和实例:准备一些实际案例来说明不同网络类型和应用,比如公司网络结构的案例、无线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3.互动环节的设计讨论题准备:设计一些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不同网络类型的使用场景及其优缺点,例如家庭中使用哪种网络拓扑结构最为合适,为什么?小组活动:规划小组活动,如模拟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网络的构建过程。4.技术和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室内的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准备好用于展示的网络图表和示意图。实物演示:如果可能,准备一些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网络硬件的作用。5.预习和复习指导预习材料:提供一份简短的预习材料或问题列表,引导学生在课前对网络类型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复习建议:课后提供复习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材料,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图表:使用图表(如图 1.2.2 至图 1.2.13)来展示不同网络类型(局域网、广域网)、传输介质(有线网、无线网)、网络拓扑结构(线状、环状、星状、树状、网状)的视觉表示。这些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每种网络的物理布局和工作原理。类比说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私下告知信息与公开宣告)来类比网络中的信息传输方式(点对点式和广播式),这种类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网络通信概念。案例研究:提供实际案例(如计算机教室网络、公司分支机构网络)来说明特定网络类型的实际应用,这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动画或视频:可能使用了动画或视频材料来演示信号传输中的噪声和衰减现象,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屏蔽层、中继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动态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复杂的物理过程。互动问答:在课堂上可能利用电子投票系统或其他互动工具进行实时问答,以检测学生对网络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并即时反馈,增强学习效果。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活动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生成问题开始课程以一个引入故事或场景,例如:“假设你住在一个偏远山村,怎么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保持联系?”通过投影仪展示不同网络类型的图片,如局域网、广域网的图示,让学生们初步感受网络覆盖范围的差异。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在没有现代通信设备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沟通的。观察展示的网络类型图片,尝试描述每种网络可能的应用场景。旨在激发学生对网络如何跨越不同地理范围连接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活动二活动二:调动思维调动思维探究新知探究新知分发包含不同网络类型特点(按传输介质分类、按拓扑结构分类)的资料卡片给学生小组。提问引导:“为什么有些网络使用有线传输,而有些则选择无线?各种网络拓扑结构有什么优缺点?”小组内成员共同研究手中的资料卡片,讨论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见解和讨论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不同网络类型的基本特性及其适用场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活动三活动三:调动思维调动思维探究新知探究新知给出几个实际案例,如学校计算机教室的网络布局、大型公司的网络设计等,让学生们分析这些网络可能的类型及原因。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让你设计你们家乡的网络布局,你会如何规划?”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自己的家乡网络布局设计方案,解释理由和考虑的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网络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活动四:活动四:巩固练习巩固练习素质提升素质提升汇总今天的学习内容,特别是不同网络类型的定义、特点及应用场景。强调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主要物理因素,如噪声和衰减,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和困惑。完成一份简短的自我评估表,记录学到的知识点和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整合当天的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网络的基础知识,重点了解了网络的不同分类方式以及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主要物理因素。我们学习了按覆盖范围分类的网络(局域网和广域网),按传输介质分类的网络(有线网和无线网),以及网络的各种拓扑结构(如星状、环状、树状等)。此外,我们还讨论了网络中信息传输的方式(点对点式和广播式)和网络服务方式(主从式和对等式)。最后,我们了解了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两个关键物理因素:噪声和衰减,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业布置选择题:下列哪个不属于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A)局域网(B)广域网(C)城域网(D)个人网在网络的传输介质中,哪项不是有线传输介质?(A)光纤(B)同轴电缆(C)双绞线(D)蓝牙关于网络的拓扑结构,下面哪个描述是正确的?(A)星状结构中的中心设备故障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B)环状结构易于增加新节点(C)树状结构的根节点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D)网状结构不适用于局域网简答题:描述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解释为什么无线网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一般低于有线网。列举网络拓扑结构中的两种形式,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应用题:假设你被分配任务设计一个小型办公室的网络布局,考虑使用哪种网络拓扑结构,并解释你的选择理由。分析在网络设计中如何减少噪声和衰减的影响,提供至少两种解决方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2 网络的类型按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LAN):覆盖局部地域的网络,如计算机教室。组成设备可从几台到数百台,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等也普遍具备接入无线局域网的功能。广域网(WAN):用于连接不同地区的网络,覆盖较大的地理范围,如公司各地分支机构的网络,最大的例子是因特网。按传输介质分类有线网:通过有形线缆连接,包括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特点是各种线缆具有不同的屏蔽性、抗干扰能力和成本。无线网:以电磁波为载体,不受线缆长度限制,近年来稳定性和传输速率得到改善,使用越来越广泛。按拓扑结构分类线状:所有计算机共享一条数据通道,单一故障不影响整体,但数据通道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环状:易于安装,容纳设备有限,难以随时增减设备,单点故障可能影响整个网络。星状:易于增加新节点,中心设备监控方便,中心设备故障将瘫痪整个网络。树状:结构复杂,易扩充,根节点故障影响整个网络工作。网状:分为全连接和不完全连接,没有中心设备,局部故障不影响整体,可靠性高。按服务方式分类主从式(Client/Server,C/S):资源集中在服务器,客户机从服务器获取服务。发展出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对等式(P2P):每台计算机共享信息或硬件资源,典型应用为文件共享。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主要物理因素噪声:包括外界电磁干扰和内部串扰,对抗方法包括移除噪声源、给网线加屏蔽层等。衰减: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能量损失导致强度减弱,无线信号穿越障碍物时衰减明显。对抗方法包括缩短传输距离、提高通信质量、减少障碍物,必要时增加中继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网络的基础知识,着重讲解了网络的分类、构建方式及其物理影响因素。通过具体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我希望能够有效传达网络技术的关键概念,并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网络类型:通过将网络按照覆盖范围、传输介质、拓扑结构和服务方式进行分类,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网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特别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比较,学生能够把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实际用途。.网络拓扑结构:通过介绍线状、环状、星状、树状和网状等基本网络拓扑,学生对网络的物理布局有了直观的认识。利用图示辅助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种拓扑的优缺点。信息传输方式:点对点式和广播式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了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基本模式。通过类比的方式(比如班级消息传递),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网络服务方式:主从式与对等式的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客户/服务器和 P2P 网络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利弊。物理因素影响:通过噪声和衰减的实际案例,学生认识到维护网络稳定性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教学方法和过程互动讨论:在讲解各个网络类型和拓扑结构时,我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例子。这种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多媒体辅助:使用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网络结构和信息传输方式。实例应用:结合现实世界的例子(如无线网络的使用、家庭和学校的网络构建)来说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学习的相关性和实用性。反思与改进更多实践机会:未来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和实操环节,如简单网络的搭建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网络配置和管理过程,从而加深理解。更新教材内容: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包括最新的网络技术和安全议题,以保持课程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扩展讨论话题:可以引入更多关于网络安全和伦理的讨论,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网络技术的影响和应用。总的来说,此次课程有效地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网络的基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互动和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基础教案网络基础教案课课 题题第 2 章网络协议、设备与操作系统2.1 网络通信基础课课 型型班课课课 时时1授课班级授课班级高一 1 班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网络通信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例如数据交换技术、TCP/IP 协议等。学生能够区分并解释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学生能够阐述 TCP/IP 协议的层次结构和每层的主要功能,以及如何影响数据传输。学生能够描述 IP 地址的结构、类型及其分配原则,包括公有 IP 和私有 IP 的区别。学生能够解释子网掩码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子网掩码划分子网。学生能够区分 IPv4 和 IPv6 的主要差异,包括地址空间和表示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域名系统的功能,包括域名解析过程及其在互联网中的重要性。学生能够认识到域名抢注的现象和假冒域名的风险,以及简短域名的兴起背景。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数据交换技术的分类及其特点。TCP/IP 协议的层次结构及各层的功能。IP 地址的结构、类型与分配。子网掩码的作用与应用。域名系统的功能与重要性。域名抢注与假冒域名的风险。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数据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适用场景。掌握 TCP/IP 协议各层的处理过程以及如何影响数据传输。深入理解 IP 地址分类、分配以及如何通过子网掩码进行网络划分。掌握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域名解析过程和域名服务器的角色。识别和预防域名抢注和假冒域名的潜在威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数据交换技术、TCP/IP 协议层次结构、IP 地址与域名解析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如电话网采用电路交换技术、HTTP 协议在应用层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理解。图解法:利用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如 TCP/IP 协议的四层模型、IP 地址的结构示例),直观展示抽象的网络通信原理和过程,便于学生形象理解和记忆。讨论与互动:在介绍域名抢注、假冒域名等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归纳总结法: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后,教师会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需要不同的数据交换技术、IPv6 为何被提出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答案,促进深入理解。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课程内容的策划和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场景。规划对 TCP/IP 协议的讲解,包括其历史背景、层次结构、数据封装过程以及 IP 地址的分类和应用。准备关于域名系统的基本概念、域名解析过程及其重要性的介绍,以及域名抢注与假冒域名的风险防范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制作:搜集并筛选相关的书籍、论文、网络资源以了解最新的网络通信技术和案例。制作或更新PPT幻灯片,确保信息准确、条理清晰,并包含图示辅助说明复杂概念(如TCP/IP模型、IP 地址结构等)。准备或更新教学视频、模拟软件等多媒体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进行互动操作。设计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制定课堂讨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对于不同数据交换技术的理解。安排实验或实践练习,比如让学生使用网络工具查看 TCP/IP 配置,或者动手进行简单的网络设置。准备小组作业或项目,例如让学生分析某个网站的域名解析过程,或者调查域名抢注的案例。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设计课后测验或作业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评估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反思能力。准备好用于期末考核的题目或项目要求,确保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媒体教学媒体PPT 幻灯片:用于展示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分类、特点以及 TCP/IP 协议的层次结构和工作原理。幻灯片中包含关键图示,如 TCP/IP 模型、IP 地址的结构示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概念。图表和示意图:通过图示展示不同数据交换技术的工作方式(如电路交换的通道建立、报文交换的数据传递过程、分组交换中的“小包”传输),以及 IP 地址的二进制与点分十进制表示法,使抽象的网络通信原理更直观易懂。案例研究或实例演示:结合具体的网络应用场景(如电话网采用电路交换技术、HTTP 协议在应用层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网络通信基础的理解。模拟软件或网络工具:可能包括网络模拟器或实际的网络配置工具,用于模拟 TCP/IP 协议栈的数据封装过程,或者查看和分析实际网络中的 IP 配置,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互动讨论平台:利用在线讨论板或教学管理系统,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对于域名解析、IPv6地址简化表示法等主题的理解,促进课堂互动和知识共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活动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生成问题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不同通信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的应用场景,引出数据交换技术的必要性和多样性。观看视频后,学生讨论并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通信方式,思考它们背后的数据传输机制可能是什么。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场景引入专业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数据交换技术打下基础。活动二活动二:调动思维调动思维探究新知探究新知讲解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场景。使用图表展示三种技术的工作流程。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数据交换技术,准备简短的介绍演讲,包括该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分组讨论和演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具体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合作能力。活动三活动三:调动思维调动思维探究新知探究新知详细介绍TCP/IP协议栈,包括其层次结构、各层功能以及数据封装和解封装的过程。利用动画或图解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复杂的网络协议。学生动手实践,使用网络工具查看本机的TCP/IP配置,或者在模拟软件中尝试搭建简单的网络并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实验。结合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TCP/IP协议的理解,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活动四:巩固练习巩固练习素质提升素质提升布置与域名解析相关的案例研究作业,例如让学生调查一个知名网站的域名解析过程,或者分析一起域名抢注的案例。学生独立完成案例研究,然后在班上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看法。通过案例研究,将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网络通信基础,重点学习了数据交换技术与TCP/IP协议。首先,我们了解了数据交换技术的三种基本类型: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接下来,我们详细讲解了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及其在数据传输中的核心作用,包括IP地址的结构、分类以及如何通过域名系统(DNS)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中数据是如何传输和路由的,以及互联网是如何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高效通信的。作业布置概念复习题:列举并简要说明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及它们的适用场景。应用分析题:选择一个你常用的网站(例如:),描述从输入网址到网站页面完全加载出来,期间可能涉及的数据交换技术和TCP/IP协议栈的工作过程。实践操作题:使用网络工具(如ipconfig,nslookup等)查询你的计算机当前的IP配置信息,包括IPv4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如果可能,尝试追踪一个网页请求的路由路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1 网络通信基础2.1.1 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实时传输通道,适用于持续交互(如电话网)无论是否传输数据,通道始终被占用报文交换无需物理通道,数据整体发送至交换设备延时严重,不适合高实时性要求结构:报头、正文、报尾分组交换数据分“小包”传送,可以是虚电路或数据报交换虚电路:逻辑通道,按顺序传输数据报:不同路径,接收端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精品]新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表格式教案(全册打包).rar)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信息 > 人教/中图版(2019) > 选修2 网络基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