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科学上册2024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声音”、“呼吸与消化”和“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 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大自然的风声、 雨声、 雷声, 乡间的蛙声、 鸟鸣声, 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怎么学习声音呢? 他们看不到它, 也摸不到它, 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为什么有的高、 有的低、 有的弱、 有的强? 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能控制声音吗?“ 声音” 这一单元共 8 课时, 是为 4 年级学生设计的, 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
2、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本单元的前半部分, 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 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第 1 课 “听听声音”, 学生将听到不同的声音, 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并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并与同学进行描述。第 2 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当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 3 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 (包括气体) 产生振动, 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
3、播到另一个地方。第 4 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 5 课 “声音的强与弱” 和第 6 课 “声音的高与低”, 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 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 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 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 学生可以建立起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 7 课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将进一步
4、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第 8 课 “制作我的小乐器”, 学生在探究了乐器发声的秘密后,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 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人体就像一台复杂而神奇的机器, 多个系统分工配合, 共同维持生命活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 人体与外界物质有着紧密的 “ 不可思议” 的联系。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吃进肚子里的所有食物, 都要通过消化和吸收, 为人类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但学生
5、对于 “ 为什么呼吸” “ 呼吸是怎样的过程” 的认识还是模糊、 不完善的。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学生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关于食物, 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 他们对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 即使涉及消化问题, 他们得到的解释也大多是不尽全面的, 有的甚至是片面的。 “呼吸与消化”单元共有 8 节课。第 1 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 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 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 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第 2 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 引
6、领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学生通过不同活动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统计与分析, 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第 3 课 “测量肺活量”, 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 收集、 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 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 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第 4 课 “一天的食物”, 通过让学生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 完成一次全班性的调查活动, 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 而且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这也是在向学生表明, 食物的丰富体现着人类饮食的特征 “杂食”。第 5 课 “食物中的营养”, 将学
7、生由 “我们吃什么” 的问题引入到 “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 上来。从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生活经验, 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 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 呈现在学生面前。第 6 课 “营养要均衡”,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平衡膳食宝塔的活动, 引出了营养要均衡的概念。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用自己一天的食物与营养均衡标准做比对的时候, 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 并尝试做出改进。第 7 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口腔作为研究重点, 使学生认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与牙、 舌头、 唾液的关系,
8、 初步认识食物消化需要身体内多器官协同工作。第 8 课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主要在学生对消化的原有理解基础上, 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 猜想食物在体内的 “旅行” 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 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 再一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我们处在一个运动的世界中, 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只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 物体有的是静止的, 有的是运动的; 同样, 我们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 力无处不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学生对力和运动都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 也对一些有关 “力” 和 “运动” 的现象产生一些困惑, 比如, 为什么
9、树上的苹果往下落?汽车为什么会运动? 为什么在地上滚动的球会停下来? 在本单元学习中, 我们将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趣的探究。“运动与力”单元共有 8 课。第 1 课 “让小车运动起来”, 从问题 “各种类型的车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开始, 引导学生去调查了解从古到今不同类型的车辆, 发现它们的动力来源。然后, 设计了 “ 用垫圈的重力作动力” 去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先是探究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再是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使小车的运动快慢发生变化, 从而逐步建构 “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也可以让物体运动启动或停止” 这一概念。第 2 课 “用气球驱动小车”, 先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
10、力和气球上升的力开始, 体会力产生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 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得多远, 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更远, 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 “ 反冲力”, 另一方面加深对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快慢” 的理解。第 3 课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先是引导学生安装一个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在安装中体会橡皮筋与车轴连接起来的是 “轮驱动”, 再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以进一步强化运动和力的有关科学概念。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在体会 “ 橡皮筋受力变形” 的事实中, 进一步认识 “弹力”。第 4 课 “弹簧测力计”, 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认读和实
11、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 刻度标示以及如何读数, 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感受不同大小的力和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 从而使学生认识 “力是有大小的, 也是有方向的”。在测量前通过预估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力大小的感知。第 5 课 “运动和摩擦力”, 通过古代人搬运巨石的真实情景,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运动中受到了摩擦力, 并思考如何能减小摩擦力。学生通过研究 3 种不同的情况下, 即物体直接在木板上、 增加 “滚木” 以及增加 “轮子” 时的摩擦力, 去体会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多大的摩擦力, 认识到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或轮子的方式, 去减少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第 6 课 “运动的小车
12、”, 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 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能量是抽象的, 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振动情况, 体会 “ 小槌运动得越快, 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 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 体会 “ 小车的速度越大, 具有的能量越大”。拓展部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会以不同形式存在。第 7 课和第 8 课 “设计制作小车” 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 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小结和应用, 又是进一步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 理解和应用。学生通过完整的设计制作过程认识到, 设计要先于制作, 要从实际的用途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 讨论、 改进并选取最优的方案;
13、 制作完成后, 还要对作品进行评估、 反思和改进, 这就是不断优化完善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二、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级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同学对科学充满着兴趣,对探究实验充满了期盼,初步养成了先思考后实验的习惯,培养了科学记录的能力,但学生的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对于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呵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与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能力是本学期的重点,增强学生对证据的重视、理性思考、大胆质疑,指导学生更好的科学记录也是本学期需加强的内容,在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外探究方面做更多更大的努力。 三、教学目标声音单元1
14、.科学观念:声音因振动而产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2.科学思维: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懂的如何听到声音,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3.探究实践: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4.态度责任:关注噪声的危害,懂得保护自己耳朵,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乐于
15、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呼吸与消化单元1.科学观念:知道人体呼吸是由多个呼吸器官协同参与,知道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空气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知道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明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知道人体所需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过程,认识到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口腔的消化。知道参与人体呼吸与消化的器官不是孤
16、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2.科学思维:应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认识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了解它们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用分析的方法,能处理人体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学会查阅资料,开展模拟实验,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完善并纠正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3.探究实践: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时是协同合作的。体验人体运动后对呼吸次数的影响,能严谨
17、地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得出结论。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能推测影响肺活量大小的因素,并学会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在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过程中,能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分析,科学地搭配菜品。能观察口腔里的食物以及牙齿,描述食物在口腔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模拟馒头在口腔的消化,以及对原有观念进行修正或补充。通过动手实验,用科学的方法检测食物中含有那种营养,观察记录检测结果并分析。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4.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于呼吸系统
18、、消化系统的探究兴趣;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能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运用不同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能认真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在探究过程中,能有意识关注到消化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增强健康生活的意识运动和力单元科学观念:知道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基本认识力的作用。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知道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
19、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明白动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认识弹力的概念:像橡皮筋这种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而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叫做弹力。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通过研讨、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学习过程,知道摩擦力的相关科学原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
20、动或停止。知道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科学思维: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演绎等方法,能理解和认识反冲力的概念和生活应用。能够举例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有能量的变化。通过“假设一一实验一一收集一一分析一一结论”的探究过程设计对比试验完成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探究精神。能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的方法,能探究摩擦力的内在原理和应用空间。通过观察、比
21、较、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能理解和应用能量的基本原理。在设计制作活动中,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领悟制作活动需要有不断完善的过程。探究实践: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会使用工具搭建橡皮筋小车,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方向的关系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任务单上。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并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
22、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任务要求和材料条件进行设计,绘制设计图。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态度责任:在实验探究中,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的重要性。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动力类型满足生活不同的需要。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能够在探究过
23、程中描述现象并如实记录。四、教学措施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
24、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五、教学课时进度安排周次起止时间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上学期考核分析本学期整册思维导图1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2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1.5声音的强与弱131.6声音的高于低1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1,8制作我的小乐器14单元复习22.1感受我们的呼吸152.2呼吸与健康生活12.3测量肺活量12.4一天的食物162.5食物中的营养12.6营养要均衡1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72.8食物在身体的旅行1单元复习283.1让小车运动起来13.2用气球驱动小车13.3用橡皮筋驱动下车193.4弹簧测力13.5运动与摩擦力13.6运动的小车1103.7设计制作小车(一)13.8设计制作小车(二)1单元复习211总复习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