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反思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反思 近期研读了 儿童的人格教育 一书感触颇深, 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学书籍。在读懂它之前 , 我们首先来认识几个名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卑感: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情结。所有的小孩 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可以激发他 们的想象力,刺激他们想去改变处境的尝试,以此来 驱散这种心理的自卑感。一个没有自卑感的人,失去 了追求优越感的能力, 他的生活将毫无生气,甚至会得 心理疾病. 心理补偿作用心理补偿作用: :在自卑感产生之后,个体通过改善处境, 是自己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环境之中,使个体的自卑 感得到缓和,最终得到心理上的改善
2、称为心理补偿. 追求优越感的两种表现:追求优越感的两种表现:一种是以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活动为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追求,能激励人们获取更 得的成就,使其心理积极健康的成长。 另外一种,是为了快捷的获得优越感,得到社 会他人的认可,而只顾自己的努力,忽视社会他人的 需要,最终可能会做出无益于社会,甚至危害社会的 行为 。 个体对优越感的追求和社会情感: 相同点,都表现 出了人类对于认可感的原始欲望。区别,个体对优越 感的追求所涉及的判定是,认为个体无需依赖集体就 可以取得成就;社会情感所涉及的判定是,人类在一 定程度上必须依赖集体才能取得成就。 人格的统一性: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 部的生活和
3、个性人格。人的心理总是存在一种有动力 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从最早的婴儿期开始就处于 这种持续不断追求发展的努力之中。这种努力是一种 内心无意识的行为,但却无时不在,并以一个伟大、 完美、优越的蓝图为目标。这种努力,这种追求目标 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反映了人类思考和想象能力的特质, 也主导了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特殊行为,他甚至还会主 导控制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想法不再客观,而是受 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个体对事实和观点认识的基础:个体的统一性及 其独特生活风格和目标,不是建立在客观的现实基础 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于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个 体对于事实的观点和认识, 从来都不是这个事实
4、本身。 人类童年时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主导了我们后续 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随着概念的逐渐明晰,我对本书思路的理解也渐 渐清晰起来。自卑感普遍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掌 握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儿童在 家庭中的处境、新环境下、学校教育、外界环境的影 响、青春期教育、父母老师等多方面,引导儿童在社 会情感中建立健康的心理补偿机制,形成健康的生活 目标和生活方式,从而成为一个拥有社会情感,对未 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和快乐的对社会有益的人。 几点收获:几点收获: 1、 教育者永远都不该贬低孩子在任何其他方面的突 出成就,而是应该用它作为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来鼓 励孩子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
5、进步。 2、 我们有必要教会儿童,生活不是一连串各自独立 的事件,而是一条贯穿生命始终、相互关联事件的线 索。 3、 懒惰孩子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就是他不用承担别 人对自己的期望。 4、 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父母或教育 家给正处于战争中迷途的儿童预言了一个恶意的结局。 5、 一旦儿童丧失了信念,结果就是,他在现实生活 面前退缩,并在生活的无用层面努力建立一种补偿。 6、 决定儿童长远发展的既不是他们本身的天赋,也 不是客观环境,而是儿童对于客观现实以及他与客观 现实之间的解读。 7、 我们要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自己的处境,甚 至要依据他们并不正确的判断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8、 教育
6、儿童所需的是理解,要避免儿童犯错以及不 断地鼓励他们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培养他们 的社会情感。 9、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让儿童从实践经验中学习。 10、 我们一定不要将自己当做道德的法官对儿童进行 裁判,而是假设自己是儿童的伙伴或医生对其进行理 解和治疗。 11、 教育孩子积极面对困难, 并拥有击败困难的勇气 和意识。 12、我们绝不能粗暴盲目的对待孩子,我们应该总是 鼓励孩子,试图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在他们 的自我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 就不会存在巨大的鸿沟。 13、溺爱温和式的教育则培养了儿童的依赖心理及依 附于别人的倾向。父母应该避免以溺爱的方式美化现 实,也应该避免 以消极悲观的形式 向他们描摹现实 和世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尽所能的让孩子为迎接 未来做好准备,这样,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可以照 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