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名师作文指津: 我们的文化之根该去往何处寻?高考名师作文指津: 我们的文化之根该去往何处寻? (附: 进阶秘籍及范文精点细评)(附: 进阶秘籍及范文精点细评) 1 名师点题 针对作文题有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如果从根本上而言,可以说是有的,要简单概括的 话就是 what、why 和 how。 What“是什么” ,对现象进行描述,总结事物或现象特点,有助于明确文章主题;why “为什么” ,或解释原因,或进行辨析,凸显自己的思想深度与广度;最后则是 how“怎么 办” ,把材料和现实结合,提出解决办法,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视角。 2 作文真题 时代在发展,你是否感慨于网络的便利?你是否还记得文
2、房四宝的感觉?新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之根该去往何处寻?请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 800 字。 3 进阶秘笈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主题词:华夏文化;科技进步;文化困局 西楼月满,兰州清寒。那时易安轻吟: “云中谁寄锦书来?” (起笔不凡,化用李清照词句与意境,彰显文化底蕴,解题,也奠定了下文的语言风 格) 天边划过飞鸟的痕迹,却未留下云中锦书,一颗心空空荡荡,为了等一封信,等老了 山河。 ( “老”字用得极好,山河已老,人何以堪) 从何时起,鼠标、键盘取代了笔墨纸砚的位置, (转换自然,不突兀) “文房四宝”成 了手机电脑?昔日笔墨间的灿烂文化,往日信笺中的悠长情丝,我们该寄往何处?淡淡墨 香、柔柔纸
3、张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根该去往何处寻? (连续使用多个问句构成排比,加强语势,引出观点) 忆旧时,煮一壶暖茶,磨一磨干掉的墨,一纸汉字中,是倾诉,是思念。淡淡墨色在 纸上晕染开来,几分灵动飘逸,几分洒脱飞扬,几分铮铮铁骨,又夹有几分情韵悠长,寄 往远方,情谊自在纸上。 曾记否,一封书信遥寄桂花,未及开启,迎面已扑来了江南的暖风如酒、画桥烟柳。 而如今,传书的鸿雁不再飞翔,薛涛的红笺没了芬芳,右军的笔墨束之高阁。我们的情思 该寄往何处? (以“忆旧时”和“曾记否”分别引出两个段落,结构整齐)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让我们不再为一 封家书而等到容颜
4、逝去。 可是,墨香文韵高情厚谊,又怎能从屏幕上体会?现在的人们啊,沉浸于敲击键盘 的快感,却忘了提笔凝神时的平静。 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困局? (由前两个自然段感性的盛赞到理性的思考,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醒醒吧,提笔研墨,唤回我们的文化之根吧! (独立成段,作者那种忧思跃然纸上,感情真挚,感染读者) 人们总是将科技的发展与文房四宝对立,难道二者真如水火般不相容?答案当然是否 定的。浮世喧嚣,凝神练笔自可修身养性;闹市繁华,着眼落墨亦能陶冶情操。凝视电脑 的人们,是时候放下手中的鼠标,去握住笔杆的坚硬,抚摸宣纸的柔软,感受笔起笔落间 行云流水般的自如,瞩目墨色晕染时安宁静谧的惬意。 兴起丹
5、青笔欲狂,龙蛇狂卷绘云忙。砚思数点兰亭赋,香墨吟词李杜藏。放不下的是 那迟迟未到的锦书,朝思暮想的依旧是那淡淡墨迹。文房四宝,续着的是华夏千年的美, 聚着的是九州亘古的情。一支笔,几点墨,写峥嵘岁月,绘盛世春秋,谱写传统文化之根。 (使用设问,将思路进一步向纵深延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句短句相结合,不 仅朗朗上口,且文采斐然) 愿有一天,云中寄得锦书来。愿有一天,我们的文化之根茁壮成长。 (最后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再次表明观点) 4 素材加油站 “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 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习近平 科学技术体系本身是一种现代社会组织,必须以一种现代精神原则作为运动动力,仅 仅依靠增加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并不能获得所期待的科技产生。 何家栋 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 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将是 中国文化的世纪。 季羡林 书店再小也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 卷斜阳。 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