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导读西游记导读教学思想:西游记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推荐必读篇目。它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栩栩如生,这节课就以西游记的经典故事情节为例,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揣摩孙悟空的形象,感受孙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转变。学情分析西游记位于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是初中生接触的第一篇古典长篇名著。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书中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对其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的辩证解读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教师如果能够加以深入引导,必将为以后的名著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找到
2、切入点。因此结合我们两个班级学生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第 14-30 回主要内容,梳理情节。2. 通过分析矛盾,感受人物形象。3. 初步感受孙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转变。教学重点:分析矛盾冲突,使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转变。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课程资源:电影资源、课外读物西游记预习任务:1. 阅读西游记第 14-30 回,梳理情节。2. 思考孙悟空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次次降妖伏魔,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就是古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西游记, 它主要讲述
3、了唐僧师徒历时 17 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二、出示教学目标今天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第 14-30 回主要内容,梳理情节。2. 通过分析矛盾,感受人物形象。3. 初步感受孙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转变。三、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首先我们要对西游记第 14 到 30 回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这 17 回的回目浏览一下自由读一读,每读一个回目就把这一回目的情节在脑子里面放放电影。回忆故事内容,这些经典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情节呢?我想你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一定有:三打白骨精 收马鹰愁涧 计收猪八戒 大战流沙河 偷吃人参果当然还有:紧箍咒来历大闹黑风山(
4、祸起观音院) 大战黄风怪 四圣试禅心双战黄袍怪等。四、发现矛盾,感受人物形象:过渡:这些事件对唐僧来说件件都是劫难,从踏上取经路开始,每一天都像游走在生死线上,令人胆战心惊。好在五行山下经观音点化收了徒弟孙悟空,他们结伴而行,那么这一路上他们相处如何呢?他们之间有没有矛盾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初见端倪:在第 14 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唐僧刚收悟空为徒,在西行路上悟空打死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唐僧抱怨不已,说“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而悟空说了声“老孙去也”一纵身跃上云头,撂挑子不干,跑东海喝茶去了。完全忘记了对观音的承诺,也根本不关心唐僧的生死。这是相识之初,悟
5、空嫌唐僧是非不明、絮絮叨叨,唐僧怨悟空心狠手辣、无故伤人。两人心生嫌隙,矛盾是初见端倪。过渡:两个处事风格完全不同的人注定要有争执和矛盾的,不仅如此,性情的不同也使他们难以和谐相处。矛盾升级:第 15 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一条白龙把唐僧的马吃了,悟空没能找回来,唐僧着急就哭了,“可怜呵!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就泪如雨落。悟空直接开骂:“师父莫要这等脓包行么。”悟空要去寻白龙,唐僧又担心自己被妖怪捉去,扯着他的衣服不让走,悟空叫喊如雷:“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悟空对哭哭啼啼的唐僧很不耐烦,认为唐僧胆小怕事,惜命如金,心下甚是瞧不起他,后来还称呼唐僧为“
6、那老和尚”“凡僧”。唐僧懦弱无能,悟空争强好胜,性格上的反差造成矛盾升级。过渡:一路的磕绊和争执,最终演变成难以调和的局面。矛盾激化:尤其到了第 27 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白骨精先后变成美女、老妇、老翁,三次都被悟空识破,但唐僧不明就里,听信八戒的谗言冷语,一而再,再而三的数落、责怪悟空,一路碎碎念,随时要念紧箍咒。直至把悟空逐出师门,最终两人分崩离析,矛盾激化。小结:作者不遗余力地描写这些矛盾冲突有何用意呢?首先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其次凸显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富于变化。一个是自由洒脱、受不得约束,一个是迂腐不堪、墨守成规;一个是无所畏惧、心急气躁,
7、一个是胆小怕事、懦弱无能;一个是火眼金睛、除恶务尽,一个是是非不明、以慈悲为怀。师徒二人针锋相对,在此起彼伏的冲突中展现各自的性情,让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师徒俩。五、借助对比,分析悟空转变:过渡:特别是悟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的个性在故事的发展变化中也有了我们不易察觉的转变。1. 请你再度深入揣摩文本,比较悟空的语言,心理,行为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 14 回唐僧初念紧箍咒,悟空待他不念,拿出金箍棒来就要打死唐僧,当明白是观世音传授给唐僧咒语的,大怒道:“他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完全是暴力的,没有师徒概念。但在黑风山怪窃袈裟里唐僧念紧箍咒,悟空是什么态度?“师父,莫念!莫念!管
8、寻还你袈裟就是了。”后来几回里多次赔笑恳求师父“莫念、莫念,有甚话说了吧”,从语言和神态描写中我们发现悟空对师父日益敬重,已不再目无尊长。其次,悟空的处事方式也有了改变。比如刚开始悟空发现强盗,不管三七二十一举棒就打死,是一个好勇斗狠的猴子。后来在“观音院僧谋宝贝”这一回,悟空本来也要一下子打死他们的,但一想:这老和尚最假仁慈,我直接打死别人,他会不开心。于是使了一个坏点子,把他们烧得一塌糊涂。从心理和动作描写中我们看到悟空不再随心所欲,而是懂得照顾师父的感受,懂得采取迂回战术,做事有了分寸。不仅如此,悟空的性情也在一点一滴中有了转变。在十四回中,行者被师父骂了以后,文中说:“原来这猴子一生受
9、不得人气”,他是个心高气傲的人,所以一个筋斗云就直接走了。这自然体现了悟空时时心猿意马、事事争强好胜的猴性。但到了第 27 回“尸魔三戏唐三藏”里,唐僧要赶他走,他再三恳求师父留下他。一个是自己要走,一个是赶也赶不走。在拜别师父前,还软款唐僧说:“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正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再三嘱咐沙僧途中要仔细,眼见师父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离去。悟空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去了”,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在师父多次误解的情况下仍然挂念师傅,一心要保护师父。从悟空的
10、言行中我们发现他逐渐明白了事理,通晓了人情。总结:就这样,在与师父的日日相处乃至矛盾冲突中,悟空从一个生性顽劣的猴子渐渐变成了一个人,有了“人”的情感,懂得了耐心、退让、尊重、感恩、理解、关心所以,你看,这个猴子不仅英勇无畏,而且变得有情有义。这其实就是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成长。2. 那么什么原因使他有了这种转变呢?我们一起思考一下(1) 首先是唐僧对他的教化。取经前悟空是不受约束、无人教化的一只猴子。即使在五行山下被困了五百年, 他冥顽不灵的猴性也没有被磨灭, 观音只好让唐僧以紧箍咒的方式收了他,同时让唐僧教他各种礼仪法则。收猴容易收心难,唐僧是“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
11、惜飞蛾纱罩灯”的出家人,而悟空是“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 唐僧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念动紧箍咒来教导悟空:不要逞能,不要滥杀无辜, 最终在取经路上,能让这只桀骜难驯的猴子心甘情愿心悦诚服的不是让人头痛欲裂的紧箍咒,而是师傅从始至终的善言善行感化了他。从视人如草芥到不断地隐忍避让,悟空取得了从猴性向人性的巨大进步,人格也逐渐完善。(2) 其次是悟空自我的成长。孙悟空从出生后历经花果山生活,外出学艺,大闹天宫被镇压,受到点化加入取经团队等过程,这个过程中他勇于表达自我,打破束缚,面对困难始终不屈不挠。同时,悟空也善于学习,不断完善自身。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心灵都在西行取经的路上得到了磨砺,这是悟空
12、成长的条件。六、总结:悟空从最初的桀骜不逊、蛮横无礼到有勇有谋、有情有义,从野性难驯到适应规则甚至利用规则,这就是他不断成长蜕变的过程!作为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同学们,在求学做人的路上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仅要攀登知识高峰,还要不断地成长,最终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国之栋梁!七、作业:同学们,如果说唐僧在五行山下只是收了一只猴子的话,那么到了三打白骨精的白虎岭下,这只猴子俨然已经成长为一个知情知意的人,继续西游之旅,我们将看到唐僧最终收服了一颗心,一颗耿耿忠心!请大家继续跟随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步伐,开启下面更精彩的篇章,看齐天大圣又如何由人性上升为佛性,由人蜕变为神!八、板书设计:西游记导读猴性人性佛性教学评价:很多学生都看过西游记动画片或连续剧,但是他们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这节课,老师站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技能的高度上透视文本,洞察路径,体贴人性,带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整节课以西游记的经典故事情节为例,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由深浅入深的推进, 通过阅读,学生学会全面客观的评价孙悟空,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课堂上学生们热烈讨论,积极参与,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课下深入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