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湖心亭看雪只有160字,极其简练,叙事写景多用白描手法。七年级学习朱自清背影和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时接触过白描手法,至此,教师可对此做一小结。至于作者所抒发的深沉的故国之思则需学生课下查阅张岱的个人资料背景,加以突破。【教学目标】1.细心品读,体会画面特点及白描写法。2.结合背景,体会家国之思及赤子情怀。【教学思想】文学即是人学,教读古诗文,其实就是教学生读懂“文人”,读懂文人的情怀。现在的初中生对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很丰富,好多学生不喜欢古诗文,更谈不上了解作家作品,对古文的学
2、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古诗文,走进作家作品,感受文人情怀。【课程资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1.利用视频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创设情境。2.自制学生表演的小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张岱,突破难点。3.利用希沃白板的圈画功能,引导学生做批注。【教学内容】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明末清初张岱的一篇小品文。文章语言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以白描手法,写景记事,用互见手法,表情达意,词约而见,意深而长,绵绵情思蕴藏在字里行间,可以当散文诗来读。【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细心品读,体会画面特点及白描写法。教
3、学难点:结合背景,体会家国之思及赤子情怀。【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方法:诵读法;批注法;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预习任务】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学安排】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典籍里的中国,我是主持人,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我市某重点中学九年级的部分优秀学子,欢迎大家的到来!打开典籍,品读中国!在这里,我们曾和孔子对话,曾和屈原共读,今天这一期我们将走进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和他一起走进西湖欣赏雪景,走进他的陶庵梦忆,并与之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解读中国文人的赤子情怀。二、出示学习目标1.细心品读,体会画面特点及
4、白描写法。2.结合背景,体会家国之思及赤子情怀。三、赏一幅画 品一段文首先我们和张岱一起走进西湖,欣赏雪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听老师朗读。(大屏幕出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结合相关语句谈一谈。西湖的寂寥空旷 充满寒意的冰雪世界 淡墨山水画 朴素淡雅 天地之大 人生之微比较阅读1 画面的不同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教师小结:张岱笔下的西湖
5、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热闹,它是简约的画,是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比较阅读2写法的不同一段白描 简洁凝练 不夸饰 不造作一段比喻 生动形象回顾旧知,总结白描手法的运用和特点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绘画)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文学作品)作用:至简至丰 至简至真再读品味“与”“而已”以及量词(去词法)与 一气呵成 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流畅自然。而已 如苏轼赤壁赋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四、读一个人
6、 懂一种情过渡语:感受力张岱笔下简约的画面,简洁的文字之后,我想和张岱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1、主持人和张岱的对话西湖风光,以温媚俏丽为特色。“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袁中郎描绘得如此艳气。又由于邻近杭州城,这里日常车水马龙,士女群集,歌吹如沸,其繁华喧闹也是一般风景名胜所少见的。而先生您笔下的西湖,却呈现异乎寻常的面貌。您笔下的西湖没有了热闹喧嚣,清冷至极甚至失去了色彩,先生您为何要在大雪三日的夜晚,为世人留下了这么一幅西湖雪景图?2、补充背景资料作者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过着锦衣玉食、嬉游玩乐的贵公子生活。他于西湖,“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
7、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王雨谦西湖梦寻序)。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张岱选择了逃避,隐居山中,不问世事。往昔繁华,都成梦幻。3、结合背景,让学生模仿张岱的口吻,和主持人对话。4、主持人小结听了先生的一番话,再回过头去看看您眼中的雪景,五十多岁的您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您的眼睛里还会有温度吗?没有。有声音吗?没有。有颜色吗?没有。只剩下那寥寥几笔便勾画完毕的冰天雪地了。白描其实是一种必然。5、从文本读“痴心”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故国的“
8、痴心”了么?你还读出了怎样的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颇似史家笔法,在庄重中寄寓情思。道出客为“金陵人”,金陵曾是明朝的故都,更潜藏故国之思清高孤傲 特立独行 率性自然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6、资料助读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张岱就是那第五类的清高风雅之士,他们将小船停在外湖边或是树荫下,船上还挂起遮挡的帷幢。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于隐蔽处从容看月,于清净处悠然品茶,自然而然,毫无做作之态。由此,我们看到了他的
9、超凡脱俗、清高孤傲。另外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看看月的时间,张岱所写的看月是在什么时候呢?七月十五。七月十五固然也有圆月,也会很好看。但是,七月十五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十五。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七月十五更是一个民间的祭祖节,追怀先人,敬祖尽孝。那张岱哀悼的是那亡了的人,亡了的国,还有那亡了的往事,缥缈如烟,似梦幻一般,我想这就是陶庵梦忆名字的深意吧。五、延伸拓展大屏幕出示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虞美人 土地的誓言对故国的痴情,张岱表现的是热切的守候;李煜表现的是沉痛的怀念;辛弃疾表现的是无限的感慨;端木蕻良表现的是热切的呼唤!古往今来,不同的文人墨客,对于故土、故园、故国的痴
10、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给我们呈现出这么一份赤子情怀,令天地动容。赤子情怀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片痴情;更是当代青年的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习主席曾说,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们当代青年更应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做到有血气,有骨气,有志气,为实现中国梦助力加油!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感谢大家收看典籍里的中国!【课后作业】继续收集体现文人赤子情怀的相关作品,感悟赤子情怀!【教学评价】历来很少有老师选湖心亭看雪讲公开课,但我却很看好这篇文章,一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达到了至简至丰,至简至真的效果,一是披文入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故国的一片痴情,可圈可点。这也就成为
11、了我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一是细心品读,体会画面特点及白描写法。二是结合背景,体会家国之思及赤子情怀。为达成第一个学习目标,我引入了袁宏道初至西湖记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比较画面和写法的不同,这两篇可比较的点很多,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学生从色彩、声音、热闹与否等多角度进行了比较,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张岱眼中的西湖没有了热闹喧嚣,失去了绚丽的色彩,清冷至极,只剩下那寥寥几笔便勾画完毕的冰天雪地了。这为下一步披文入情做了铺垫。在此环节,我还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运用白描的篇目,再次带领学生品读,得出白描的作用至简至丰,至简至真。更难能可贵的是,我还带领学生咬文嚼字,赏析“与”达到了一气呵成,浑然一
12、体的效果,“而已”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学生在字里行间徜徉,体悟!为达成第二个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就是和张岱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有一个一定难度的小挑战,为助力学生顺利完成挑战,我又提前让五个孩子录了一段视频,模拟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形式,演绎张岱的少年、青年、晚年。孩子们看完视频后,感触颇深,3分钟内大部分孩子完成了小练笔,因为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三个作品,颇感遗憾。从学生的作品来看,他们已经读懂了张岱的故国之思甚至民族大义。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回归文本,体悟痴心;又走进陶庵梦忆,解读梦忆的深意。这一进一出,来来回回游走一番后,孩子们应该是真正读懂了张岱,读懂了他的一片深情!这时候,拓展就极为必要了,我又引入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虞美人、土地的誓言,让学生认识到赤子情怀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共有的情怀,那我们今天再提这一赤子情怀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是为了传承,赤子情怀更应是当代青年的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最后号召当代青年更应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做到有血气,有骨气,有志气,为实现中国梦助力加油!本节课信息技术的融合,没有流于形式,既有助于突破难点又使学生兴味盎然;模仿典籍里的中国的栏目形式,和张岱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作者,感受作者情怀。整节课的设计流畅自然,水到渠成,旁征博引,层层深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