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件第2章.ppt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7910451 上传时间:2024-09-03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件第2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件第2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件第2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件第2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件第2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2.2拉普拉斯变换基础2.3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2.4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2.5控制系统的重要传递函数2.6解题示范小结习题2 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 模型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在时域中描述系统(或元件)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可以得到其它形式(例如传递函数、结构图等)的数学模型,因此它是数学模型的最基本形式。下面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学习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3 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1】R-L-C电路系统如图2-1所示,ur(t)为输入

2、电压,uc(t)为输出电压,试列出ur(t)和uc(t)之间的微分方程。4 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R-L-C电路系统5 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解(1)该系统为电学系统,遵循电学系统的相关规律。(2)确定输入量为ur(t),输出量为uc(t),中间变量为i(t)。(3)电路按集中参数考虑,且忽略输出端负载效应。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得(4)列出中间变量的表达式:rcdduutiLiRtuCiddc6 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5)消去中间变量i,可得(6)整理成标准型,令T1=,T2=RC,则方程化为 (2-1)rcc2c2dddduutuRCtuLCRLrcc22c221

3、dddduutuTtuTT7 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2】弹簧-质量-阻尼机械系统如图2-2所示。试求该系统在外力F(t)作用下,m的位移y(t)与外力F(t)的微分方程。8 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2弹簧-质量-阻尼机械系统9 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解(1)确定输入量为F(t),输出量为y(t),作用于质量m的力还有弹性阻力Fk(t)和粘滞阻力Ff(t),均作为中间变量。(2)设系统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当无外力作用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3)按牛顿第二定律写原始方程,即 22ddtymtFtFtFfk10 1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写中间变量与输出变

4、量的关系式:其中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f为阻尼系统的阻尼系数。(5)将中间变量的方程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 22ddddtymtyfkytF yktFk,tyftFfdd)(11 1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整理方程,得标准型:令,则方程化为 (2-2)tFkytykftykm1dddd22kmTm2kfTf tFkytyTtyTfm1dddd22212 1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于一般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的建立过程,无论系统结构多么简单或多么复杂,以下步骤总是存在的。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1)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系统的输入量包括给定输入和扰动输入两类信号

5、,而输出量是指被控制量。对于一个元件或一个环节而言,可以根据信号传递的先后顺序来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13 1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按照信号传递的顺序,根据各变量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写出各环节的动态方程。即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根据各元件或环节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写出各环节的微分方程。(3)消去中间变量,推导出只含有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系统微分方程。(4)规范化、整理微分方程,将输出项归放到方程左侧,输入项归放到方程右侧,各阶导数项按阶次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14 1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2拉普拉斯变换基础线性连续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通常是由微分方程描述的,为了分析系统的控制过程性能,

6、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求出微分方程的解。用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简称为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将微积分运算转化为易于处理的代数运算,借助于拉氏变换表可以简化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另外,利用这一数学工具可以引出自动控制理论极为重要的概念传递函数。经典控制理论广泛应用的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就是在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拉氏变换成为了自动控制理论的重要数学基础。15 1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2.1拉氏变换的概念设函数f(t),t为实变量,若满足:当t0时,f(t)=0;当t0时,如果线性积分(s为复变量),在s的某一域内收敛,则称其为f(t)的拉氏变换,变换后的新函数是复变量s

7、的函数,记为F(s)或Lf(t),即 (2-3)拉氏变换是一种单值变换,F(s)和f(t)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通常称F(s)为f(t)的象函数,而f(t)为F(s)的原函数。0de)(ttfst 0de)(ttftfLsFst16 1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2.2几个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1.阶跃函数阶跃函数如图2-3所示,其表达式为则其拉氏变换为 (2-4)00edesAsAtAtfLsFstst17 1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3阶跃函数18 1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当A=1时,即为单位阶跃函数,记为u(t),有则 (2-5)001e1dessttuLsFstst19

8、 1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斜坡函数斜坡函数如图2-4所示,其表达式为202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4斜坡函数21 2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则其拉氏变换为 (2-6)若A=1,则单位斜坡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2-7)02000dedeedesAtsAtsAsAttAttfLsFstststst 21stLsF222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抛物线函数抛物线函数也称加速度函数,如图2-5所示,其表达式为232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5抛物线函数242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则其拉氏变换为 (2-8)当A=1/2时,为单位加速度函数。其拉氏变换为 (2-9

9、)03000222de2de2edesAttsAtsAtsAttAttfLsFstststst 32121stLsF252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指数函数e-at指数函数e-at的拉氏变换为 (2-10)0001e1dedeeeasasttLsFtastasstatat 0001e1dedeeeasasttLsFtastasstatat262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5.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弦函数sint和余弦函数cost的拉氏变换分别为:(2-11)(2-12)0022deeej21desinsinsttttLsFt stjtjst 0022deeej21desinsinstttt

10、LsFt stjtjst 022decoscossstttLsFst272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脉冲函数脉冲函数又称冲击信号,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A为常数,为冲击作用的强度。脉冲函数如图2-6所示,图中矩形的面积为A。282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当A=1时,即为单位脉冲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且。单位脉冲函数如图2-7所示,其拉氏变换为R(s)=L(t)=11)(dtt292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6脉冲函数303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7 单位脉冲函数 31 3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际上,把原函数与象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列成对照表的形式,通过查表,就能够知

11、道原函数的象函数或象函数的原函数,十分方便。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对照表见表2-1。323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33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43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分析系统性能时,实际应用中究竟采用哪一种典型输入信号,取决于系统的工作状态;同时,在所有影响系统工作的输入信号中,往往选取对系统最不利的信号作为典型输入信号。例如,温度控制系统,水位调节系统,以及工作状态突然改变的控制系统,都可以采用阶跃函数作为典型输入信号;跟踪通信卫星的天线控制系统,以及输入信号随时间逐渐变化的控制系统,采用斜坡函数是比较合适的;加速度函数可以用于宇宙飞船的控制系统;当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是瞬间

12、的冲击信号时,可采用脉冲函数作为典型输入来分析系统的性能;当系统输入作用具有周期性的变化时,可选择正弦函数作为输入。353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2.3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运算定理1.线性定理设F1(s)=Lf1(t),F2(s)=Lf2(t),a、b均为常数,则有Laf1(t)+bf2(t)=aLf1(t)+bLf2(t)=aF1(s)+bF2(s)(2-13)2.比例定理设F(s)=Lf(t),则 LKf(t)=KLf(t)=KF(s)(2-14)363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微分定理设F(s)=Lf(t),则有 (2-15)式中f(0)是当t=0时f(t)的值。00dedd

13、ddfssFtttfttfLtfLst 00deddddfssFtttfttfLtfLst373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证明当初始条件f(0)=0时,有Lf(t)=sF(s)383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此类似:Lf(t)=s2F(s)-sf(0)-f(0)Lf(n)(t)=snF(s)-sn-1f(0)-sn-2f(0)-f(n)(0)若具有零初始条件,即f(0)=f(0)=f(n)(0)=0,则 Lf(t)=s2F(s)Lf(n)(t)=snF(s)393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上式表明,在初始条件为零的前提下,原函数的n阶导数的拉氏变换等于其象函数乘以sn,这使函数的微分运

14、算变得十分简单。404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积分定理设F(s)=Lf(t),则有:41 4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式中,f(-1)(0),f(-2)(0),,f(-n)(0)为f(t)及各重积分在t=0的值。若f(-1)(0)=f(-2)(0)=f(-n)(0)=0,则有 (2-16)sFsttfLnn1d 424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5.位移定理位移定理分两个方面说明:一是在时间坐标中有一个位移;另一个是在复数s坐标中有一个位移。(1)实位移定理。若F(s)=Lf(t),则 Lf(t-)=e-sF(s)(2-17)此式说明,如果时域函数f(t)平移,则相当于复域中的象函数

15、乘以e-s,利用变量置换法可以得到证明,该定理又称延迟定理。434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复位移定理。若F(s)=Lf(t),则Le-atf(t)=F(s+a)(2-18)此式说明,一个指数函数乘以原函数f(t),其拉氏变换相当于象函数在复域中作位移a。例如:22sinstL22sineastLta则 444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终值定理若Lf(t)=F(s),且t和s0时,各有极限存在,则有(2-19)证明由微分定理有 sFstfst0limlim 00defssFttfst454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上式两边取极限:由于当s0时,e-st1,因此上式左边为 0l

16、imdelim000fssFttfssts 0limddelim0000ftftfttfttftsts464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上式右边为 故有 0lim0lim00fssFfssFss ssFtfst0limlim474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7.初值定理若Lf(t)=F(s),且当t0和s时,各有极限存在,则有此定理可仿照终值定理得到证明。sFstfstlimlim0484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8.卷积定理若原函数x(t)和g(t)的卷积为,则它的拉氏变换为 (2-20)0dgtx sGsXgtxL0d494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证明由于 令t-=,当m。首先对F(

17、s)的分母多项式作因式分解,得A(s)=(s-s1)(s-s2)(s-sn),式中 s1,s2,sn为A(s)0的根。分两种情况讨论:01110111asasasabsbsbsbsAsBsFnnnnmmmm525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A(s)=0无重根将F(s)换写为n个部分分式之和的形式,即式中ci是常数,为s=si极点处的留数。niiinniisscsscsscsscsscsF12211535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若确定了每个部分分式中的待定常数ci,则由拉氏变换表可查得F(s)的反变换为ci可由下式求得:nitsiniiiiecsscLtfsFL1111 sFssciss

18、iilim或 issisAsBc545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3】求的反变换。解F(s)的部分展开式为所以 213ssssF ttsLsLsFLtf2111ee22112555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4】求的原函数。解令分母多项式A(s)=0,可求得分母多项式方程的根为s1=-1+j1,s2=-1-j1,为共轭复根。此时 2232ssssF565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所以原函数为ttjtttftttttttsin2cosesin4cos2ej21ej2ej2ej21ej2j2ej2j2jjj1j1575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A(s)=0有重根设s1为

19、m重根,sm+1,sm+2,sn为单根,则F(s)可展开如下 nnmmmmmmsscsscsscsscsscsF11111111 585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式中cm+1,cn为单根部分分式的待定常数,可按下面计算公式求得:595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将求出的各待定常数代入式F(s),求反变换,得 nmitsitsmmmmnnmmmmmmicctctmctmcsscsscsscsscsscLsFLtf1122111111111111ee!2!11606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5】求的原函数。解将F(s)展开为部分分式,得 32132ssssF 11112233scsc

20、scsF61 6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式中:626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所以 (t0)ttsLsLsFLtfe1 111221311636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2.5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步骤为:(1)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将微分方程转换为以s为变量的代数方程,又称象方程。(2)求解象方程,得到输出的象函数。(3)对输出象函数求拉氏反变换,得到微分方程的解。646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6】设有微分方程,初始条件为。解对上述方程两边求拉氏变换,得665yyy 200 yy ssyyssyysysys660550026565第2章 控

21、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代入初始条件,求得求反变换,得 25341326122656122222ssssssssssssssy ttty23e5e41(t0)666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3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 模型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法求解线性定常微分方程中引申出来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还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因此它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模型。676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3.1传递函数的定义及特点1.传递函数的定义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信号x(t)、输出信号y(t)时的数学模型可用如下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22、来描述:式中ai、bi为系统结构的常数。txbtxbtxbtxbtyatyatyatyammmmnnnn01110111(nm)686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即 sXbsbsbsbsYasasasammmmnnnn01110111 01110111asasasabsbsbsbsXsYnnnnmmmm(nm)696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的传递函数,用G(s)表示,或者Y(s)=G(s)X(s)。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系统的一种方法。它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特性,就好像X

23、(s)经过G(s)的传递后变成了输出信号Y(s),故称G(s)为传递函数。sXsYsG707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传递函数的特点(1)传递函数是将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作拉氏变换后得到的,因此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2)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一一对应,其形式完全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信号的形式无关,是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3)传递函数是从实际物理系统出发用数学方法抽象出来的,但它不代表系统的物理结构,许多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71 7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传递函数中分子多项式的阶次m不会大于分母多项式的阶次n,即nm。这反映了一个物

24、理系统的客观属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惯性,即任何系统的输出都不能立即完全复现输入信号,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输出量才能达到输入量所希望的值。(5)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系统的一个输入量与一个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系统有多个输入量或多个输出量,则不可能用一个传递函数来表示系统各输入量与各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传递函数矩阵的概念)。因为传递函数只是对系统的一种外部描述,故不能反映系统内部各中间变量之间的关系。727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3.2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放大环节)微分方程:y(t)=kx(t),对应的传递函数为:2.惯性环节微分方程:对应的传递函数为:ksX

25、sYsG txktyttyTdd 1TsksXsYsG737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积分环节微分方程:,对应的传递函数为:,T为积分时间常数。4.微分环节微分方程:,对应的传递函数为:。ttxTtyd1 TssXsYsG1 ttxTtydd TssXsYsG747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5.振荡环节微分方程:,对应的传递函数为:,T为时间常数,为阻尼系数。6.纯滞后环节(又称时滞环节)微分方程:y(t)=x(t-),对应的传递函数为:。tkxtytytTtytTdd2dd222 1222TssTksXsYsG ssXsYsGe757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4控制系统的动态

26、结构图在系统分析中,为了表示各个元(部)件所起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往往需要画出完整的系统原理图。工程上常把每个元件用一个方框表示,方框内标明元件的传递函数,元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用方框之间的连接线表示。这种用标明传递函数的方框和连接线表示系统功能的方框图形叫结构图,它是在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描述元件动态特性的图示模型。767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由于控制系统是由许多元件组成的,当各个元件的结构图确定后,根据信号的传递关系和方向,用带箭头的线段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整个控制系统的结构图。777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4.1结构图的组成与作用 1.结构图的组成结构图由信号线、分

27、支点、比较点和函数方框组成。(1)信号线:如图2-8(a)所示,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信号线上标明被传递的信号。(2)分支点:如图2-8(b)所示,它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同一分支点引出的信号,其信号和数值完全相同。787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比较点(又称相加点):如图2-8(c)所示,用一个小圆圈表示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加减运算,“”号表示相加,“”号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4)函数方框(又称环节方框):如图2-8(d)所示,它表示对信号进行的数学变换。方框中写入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显然方框的输出变量等于其输入变量与传递函数的乘积。7979第2章

28、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8结构图的结构要素808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结构图的作用(1)能够简单表达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方便评价每一个元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信号的传递严格按照单向性原则,对于输出对输入的反作用,通过反馈支路来单独表示。(2)对结构图进行一定的代数运算和等效变换,可方便地求得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3)当s=0时,结构图表示各变量之间的静特性关系,故称为静态结构图;当s0时,即为动态结构图。81 8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4.2建立系统的结构图结构图的绘制有三个步骤:(1)列出每个元件的原始方程(可以保留所有变量,这样在结构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元件的内部结构和变量

29、,便于分析作用原理),要考虑相互之间的负载效应。(2)设初始条件为零,对这些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将每个变换后的方程,分别以一个方框的形式将因果关系表示出来,而且这些方框中的传递函数都具有典型环节的形式。(3)将这些方框单元按信号流向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完整的结构图。828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7】画出图2-9所示R-L-C电路系统的结构图。解(1)列出各元件的原始方程式:cLrRuuuu,RuiRtiLuddL,tiCud1c838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9R-L-C电路系统848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取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表示成方框形式:各元件或环节

30、的方框图如图2-10所示。(3)将这些方框图依次连接起来,便得到R-L-C电路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11所示。sUsUsUsUcLrR RsUsIR ssILsUL sICssU1c,858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0各元件或环节的方框图868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1R-L-C电路系统的结构图878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4.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简化1.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在控制工程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包含许多反馈回路的控制工程,其结构图比较复杂。对于这种系统,为了便于分析计算,总要对其结构图在等效变换的原则下进行简化。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等效变换原则。8888第2

31、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串联环节的合并在控制系统中,串联环节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前一环节的输出量即为后一环节的输入量,如图2-12(a)所示。898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2串联环节的合并909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由图2-12(a)可得:所以 sRsGsU1,sUsGsC2 sRsGsGsUsGsC122 sGsGsRsCsG2191 9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合并后的结构图如图2-12(b)所示。由此可知,两个或两个以上环节串联(相互之间无负载效应的影响),其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之积。929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并联环节的合并并联

32、环节的结构图如图2-13(a)所示。由图2-13(a)知:对于各环节有:sCsCsCsC321 sRsCsG11 sRsCsG22 sRsCsG33,939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3并联环节的合并949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所以 即合并后的结构图如图2-13(b)所示。由此可知,两个或两个以上环节并联,其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的代数和。sGsRsCsRsCsCsCsGsGsG321321 sGsGsGsG321959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反馈连接反馈连接的形式是两个方框反向并联,如图2-14(a)所示,相加点处作加法时为正反馈,作减法时为负反馈。由图知:

33、所以 变换后的结构图如图2-14(b)所示。sEsGsC sBsRsE sCsHsB,sHsGsGsRsC1969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4反馈连接979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分支点移动规则分支点移动通常有两种方法:(1)分支点前移。法则:乘以分支点所经过的传递函数,如图2-15所示。(2)分支点后移。法则:除以分支点所经过的传递函数,如图2-16所示。989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5分支点前移999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6分支点后移10010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5)相加点移动规则相加点移动通常有两种方法:(1)相加点前移。法则:除以相加

34、点所经过的传递函数,如图2-17所示。(2)相加点后移。法则:乘以相加点所经过的传递函数,如图2-18所示。10110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7相加点前移10210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8相加点后移10310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分支点之间、相加点之间的移动分支点之间、相加点之间信号的移动,均不改变原有的数学关系,如图2-19所示。但须注意,分支点与相加点之间不能相互移动,因为它们不存在等效关系。10410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19分支点之间、相加点之间的移动10510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结构图的简化利用结构图等效变换的原则,可以使包

35、含许多反馈回路的复杂结构图通过整理和重新排列而得到简化。利用这种办法,可方便地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化简结构图求传递函数的步骤如下:(1)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2)利用代数法则进行等效变换,把相互交叉的回环分开,整理成规范的串联、并联、反馈连接形式。(3)将规范连接部分利用相应运算公式化简,然后进一步组合整理,形成新的规范连接,依次化简,最终化成一个方框,该方框所表示的即为待求的总传递函数。10610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8】系统结构图如图2-20所示,求传递函数。解(1)将包含H1、H2的负反馈环的分支点后移,同时将包含H3的负反馈环的相加点前移,得到如图2-21(a)所

36、示的结构图。(2)将包含G2、G3,H2、,H1、的三条串联环节分别合并,得到如图2-21(b)所示的结构图。31G31G10710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20系统结构图10810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将负反馈支路H3、与G2G3进行反馈连接,得到如图2-21(c)所示的结构图。(4)根据图2-21(c)所示的结构图,联系串联环节的合并和反馈连接,经过化简,可以得到传递函数为32GH 332221213211HGGHGHGGGGGsRsC10910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21化简结构图的步骤11011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5控制系统的重要传递函数控制

37、系统一般有给定和干扰两种输入信号,在如图2-22所示的典型闭环系统框图中,分别为R(s)和N(s)。在该结构图中,从输入信号到输出信号之间的通道,称为前向通道;从输出信号到反馈信号之间的通道,称为反馈通道。11111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22典型闭环系统框图11211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下面讨论控制系统中几种常用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1.开环传递函数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定义为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传递函数之积,即 G1(s)G2(s)H(s)。显然,在图2-22中,如果将反馈信号B(s)在相加点处断开,则反馈信号B(s)与偏差信号E(s)之比,就是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38、,即 sHsGsGsEsB2111311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闭环传递函数(1)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令扰动量N(s)=0,由图2-22可得到图2-23,即N(s)=0时的系统框图。其闭环传递函数为此时的输出量为 sHsGsGsGsGsRsCsr21211 sHsGsGsRsGsGsRssCr2121111411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23N(s)=0时的系统框图11511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扰动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了研究扰动对系统的影响,令R(s)=0,则图2-23所示的系统框图变为图2-24。在N(s)单独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39、为此时的输出量为 sHsGsGsGsNsCsn2121 sHsGsGsNsGsRssCn212111611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24R(s)=0时的系统框图11711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系统总的输出。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系统总的输出为给定输入和扰动引起的输出的总和,所以系统总输出量为 sHsGsGsNsGsHsGsGsRsGsGsC21221211111811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6解 题 示 范【例题2-9】试建立如图2-25所示系统的微分方程。其中,电压ur为输入量,uc为输出量。解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写出下列方程组:119119第2章 控制系统

40、的数学模型图2-25RC系统原理图12012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消去中间变量i1,i2后得到令R1C1=T1,R2C2=T2,R1C2=T3,则得rcc2122112c22211dddduutuCRCRCRtuCRCRrcc3212c221dddduutuTTTtuTT12112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若进一步令,则可将上式标准化,得可见,该RC网络的动态数学模型是一个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21TTT 213212TTTTTrcc2c22dd2dduutuTtuT12212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10】求下列拉氏变换式的原函数。(1)(2)126262sssssX

41、212ssssX12312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解(1)配方法。33333331 12633112612222sssssssssssssX12412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经拉氏反变换,有又可写成 tttxtt3sine33cose133 o3oo3603cose21 60sin3sin60cos3cose21ttttxtt12512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此式含有重极点,需根据重极点计算系数的方法求解。2112122sCsBsAssssX 2212lim2211ddlim1211lim22221221ssssCsssssBssssAsss12612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

42、模型所以有 经拉氏反变换可得 2212112ssssX ttttttttx22e2e2 e2e2e12712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11】若某一系统在阶跃输入作用r(t)1(t)时,零初始条件下的输出响应为c(t)=1-2e-2t+e-t,试求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响应。解对c(t)进行拉氏变换:ssssssssC121231122112812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传递函数为根据传递函数的性质,可得系统的脉冲响应为 21231sssssCsRsCsG tteessLsssLsGLtk211142411 212312912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12】已知

43、系统的传递函数,且初始条件为 c(0)=-1,c(0)=0。试求阶跃输入作用r(t)=1(t)时,系统的输出响应c(t)。解根据传递函数写出对应的微分方程:对上式两边同时进行拉氏变换,可得 2322sssRsC trtcttcttc22dd3dd22 sRsCcssCcscsCs220300213013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输入为r(t)=1(t),即,代入初始条件c(0)=-1,c(0)=0,经整理得经拉氏反变换,得系统的输出响应为 ssR1 2214121232322ssssCsBsAssssssC ttsssLsCLtc211e2e412214113113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

44、型【例题2-13】求图2-26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由图2-26可列写出方程组:sRsC13213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26系统结构图13313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分别解出:图2-26可简化成图2-27。sGsGsGsGsEsYsGsGsGsGsEsY2112221211111113413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27图2-26的化简13513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图2-27可进一步简化为图2-28。由此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GsGsGsGsGsGsEsYsEsYsG21212121k12 sGsGsGsGsGsGsGsGsGsG

45、sRsC21212121kk312113613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28图2-27的化简13713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14】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利用 MATLAB 7.0 软件,求:(1)单位脉冲输入作用时,系统的输出响应c(t);(2)单位阶跃输入作用时,系统的输出响应c(t)。解(1)打开MATLAB 7.0软件,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图2-29所示的命令,并得到结果。245035102410632234232sssssssssRsC13813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所以,由MATLAB命令得到C(s)/R(s)的部分分式展开式为在单位脉冲输入作用时,即R(

46、s)=1,可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为 211667.321835.6446667.66 245035102410632234232sssssssssssssRsC2e1667.3e18e5.64e6667.66234tttttc13913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时,即,此时,在MATLAB 7.0软件的命令窗口中,输入如图2-30所示的命令,运行后即可得到相应结果。因此得到的系统输出表达式为 ssR1 ssssssssssC1245035102410632234232 1e1667.39ee5.21e6667.16234tttttc14014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47、图2-29MATLAB 7.0的CommandWindow窗口14114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30MATLAB 7.0的阶跃输入作用命令窗口14214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例题2-15】MATLAB在系统方框图化简中的应用。(1)在图2-12(a)中,若,则根据图2-31中的语句指令,可得到串联环节总的传递函数为(2)已知系统的方框图如图2-32所示,其中 ,,。求系统总的传递函数G(s)。221ssG 12322sssG 254623ssssG sssG351 121025122524232sssssssG 12.01ssH14314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31

48、串联环节传递函数的指令144144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32系统结构图145145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解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如图2-33所示的命令,运行后,可以得到系统的总传递函数为 36784.3755102.0362.732.38336.10234562345ssssssssssssG146146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33MATLAB 7.0实现指令147147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小结(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多种,常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结构图等。只有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才能对系统进行相应的分析。(2)微分方程式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是根据实际

49、物理系统所遵循的运动规律直接得出的时域中各个变量的关系式。(3)传递函数是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是复域的变量关系式。148148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结构图是数学模型的图解形式。它形象直观地表示出了系统内部信号的传递关系,广泛应用于经典控制理论。读者应熟悉建立控制系统结构图的方法,并能运用其等效变换法则,求出相应的传递函数。(5)控制系统是由若干环节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常用的典型环节有比例、惯性、积分、微分、振荡、纯滞后等。(6)用MATLAB 7.0软件对多项式进行部分分式展开,便于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及系统的总传递函数。14914

50、9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2-1试建立如题图2-1所示系统的微分方程。其中,电压ur为输入量,uc为输出量。题图2-1RC系统原理图150150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2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151151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3已知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题图2-2所示,试求当输入r(t)=R01(t)时系统的输出c(t)。题图2-2系统结构图152152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4已知系统结构如题图2-3所示,初始条件为c(0)=-1,c(0)=0。试计算当r(t)=1(t),n(t)=(t)时系统的总输出c(t)和总偏差e(t)。题图2-3系统结构图153153第2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件第2章.ppt)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