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背景下的创新教学:语文三上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详案课题3 不懂就要问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孙中山的勤奋好学的品质,学习“不懂就要问”的精神。语言运用:发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运用说清起因、经过、结果及借助插图的叙述方法,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通过质疑提问、合作学习等方式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审美创造: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并积累。【课前解析】本课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提问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
2、关注题目:本课的题目是课文的高度概括,文章围绕“不懂就要问”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关注结构:课文结构清晰,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围绕“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个关键句,揭示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讲述了“问”的起因:少年孙中山不懂书中的意思,壮胆向先生提问,吓呆其他同学。 第二部分(4-7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经过: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结果: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关注语言: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习生活。如“私塾”“戒尺”“挨打”,以
3、及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几个词语学生可能感觉陌生,可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予以理解。其中孙中山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关注能力:1.简单表达对课文故事的看法,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2.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教学
4、难点】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展示孙中山人物介绍。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学习的故事!二、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出示课件4)1.教师板书课题,(板书:3*不懂就要问)学生齐读课题。2.聚焦课题中的“*”,引出略读课文。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的两个要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4.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后泡泡中的提示了解
5、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三、学习字词,了解故事内容1.(出示课件5)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生字新词。(出示课件6)(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2)教师指导字词读音。提示:“糊涂”中“涂”读轻声,“糊涂”与“清楚”是反义词。(3)学习多音字“背、圈”。(出示课件7)
6、提示:“背”表示用背驮东西时读第一声,表示后背时读第四声;“圈”表示圆圈时读qun,表示养家畜的栅栏时读jun。(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8)3.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1)(出示课件9)请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两幅插图,发现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也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出示课件10)学生自主划分课文层次。交流反馈。第1-3自然段: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背书流利但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
7、问。第4-7自然段: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意思。第8、9自然段:孙中山解答同学疑惑,提出“不懂就要问”。(3)引导学生说故事内容。(出示课件11)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_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_的精神,教育我们养成_的学习习惯。预设:向先生提问勤学好问不懂就要问(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交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生字、词语。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四、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1.(出示课件12)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
8、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2.集体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相机指导。预设1:如“私塾、先生”这两个词语,学生觉得很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引导其先读准音,再借助课文插图或教师补充讲解了解意思。(出示课件13)“先生”相当于现在的老师。“私塾”指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书先生,没有规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预设2:如“咿咿呀呀”“唱歌”,学生觉得这样的读书方式很特别,读起来觉得很新鲜。(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在前两篇课文里学习到的方法,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使学生通过训练,更扎实地领悟如何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积累运用,为学生将来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五、
9、结合词句,交流看法,理解道理(一)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1.(出示课件14)请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情形,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展开交流。预设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是对孙中山的心理描写,可见孙中山乐于思考,令人佩服。预设2:“壮着胆子站起来”可见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2.(出示课件15)请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10、展开交流,抓住“摇头晃脑、鸦雀无声”,想象同学们突然间“吓呆了”的表情,想象他们心里会怎么想。(2)(出示课件16)结合课件中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中同学的表情动作想象描写:有的同学(),有的同学(),有的想:(),有的小声嘀咕:()。预设:惊得目瞪口呆吓得用书挡住脸孙中山吃了豹子胆啦孙中山这下可要挨揍了(3)(出示课件17)由“摇头晃脑”,适时拓展带有身体器官名称的词语:挤眉弄眼抓耳挠腮张牙舞爪手舞足蹈心明眼亮3.(出示课件18)请学生默读第4-7自然段,思考: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先生从“拿着戒尺”“厉声”到“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
11、中山坐下”的变化。(出示课件19)“戒尺”这个词语学生会觉得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有新鲜感,教师应适时让学生了解“戒尺”就是古代私塾老师惩戒学生的木板。(2)(出示课件20)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预设: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所以先生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二)体会“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出示课件21)1.请学生默读第8-9自然段,说说自己对“不懂就要问”的体会。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学习上“不懂就问”的事例。3.引导学生关注语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理解这句话意思是: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
12、白。让学生体会“不懂就要问”的道理。(板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设计意图: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句不断深化阅读的感受。)六、交流人物精神,迁移学习1.(出示课件22)请学生默读全文,小组合作思考: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小组成员交流。预设:孙中山是一个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执着求理的人。(板书:孙中山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执着求理)2.(出示课件23)联系实际,请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怎么做?预设:上网查找资料;查阅工具书;询问老师、家长,和同学一起讨论等。七、总结全文,拓展延
13、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4)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6)学生自由阅读短文不懂就问的孔子,体会“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八、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7-29)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0)(1)积累课文中的成语。(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读一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文不懂就要问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当学生问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遇
14、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提问。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中,首先介绍人物,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接着,我紧扣本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点,结合文中泡泡语、课题下方提示语等,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此类文本的训练要素。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新词,梳理文章脉络,掌握文章行文顺序,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内容概括。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品析交流,激发学生钻研的乐趣,让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由感悟词句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