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形图的阅读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形图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比较陌生。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性和互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形与地图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地形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形图进行分析。综合思维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识别不同的地形特征。区域认知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形区域的认知和理解。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任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2、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和判读方法。2. 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技巧。难点1. 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2. 如何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地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PPT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谁能告诉我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2. 展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提问:“这张图与普通地图有什么不同?”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尝试描述其特点
3、。通过回顾和引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准备。概念讲解1. 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使用课本图2.9进行说明。2. 解释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和含义,使用课本图2.10和图2.11进行示范。3. 提问:“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分别代表什么地形特征?”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点,参与互动回答问题。通过详细讲解和互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理解。案例分析1. 展示课本图2.13,引导学生识别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2. 提问:“图中和分别是什么地形?”3. 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坡度差异。学生观察图2.13,尝试识别地形部位,比较坡度差异并回答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和应
4、用能力。互动讨论1. 分组讨论:“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邀请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分享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意识。技能训练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特征。2. 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尝试应用所学知识判断地形特征。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回顾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提问:“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学生参与总结,回答问题。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
5、”2. 提示:“注意观察等高线的密集和稀疏,判断地形特征。”学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完成。通过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作业设计基础题1. 根据图2.9,计算甲地和乙地的相对高度。2. 描述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分别表示的地形特征。提高题1. 根据图2.13,识别图中至表示的地形部位,并描述其特征。2. 解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地形类型及其特征。板书设计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 地形部位: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分层设色地形图 颜色表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学生能够基本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理解等高线与实际地形的关系上存在困难。2. 对于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应用和解读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