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课题 第三章 第3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内容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教学目标1.能够举出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人地协调观)2.能够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地理实践力)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通过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思维)4.通过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的了解,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对生命的关爱意识。(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教学难点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辅助材料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探究、综合分析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故事,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观看视频,畅所欲言。“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察觉和认识。二、教学过程探究一:沧海桑田 海陆的变迁,这个令古人疑惑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常识。居住在海边的同学甚至可以见到这种海陆之变。(一)实例了解海陆变迁三个实例:喜马拉雅山的神秘化石、东海海底的古河道和古森林遗迹、荷兰的围海造陆探究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3、(一)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1.把非洲东部和南美洲西部轮廓拼接起来思与学: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二)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动画演示:观察大陆漂移过程,关注大西洋面积的变化 (三)解释地理现象请你运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对图示地理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探究三:板块的运动(一)六大板块及运动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找出六大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陆地组成。 2.板块运动 观察板块内部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的运动状况。(二)火山、地震带分析火山地震
4、与板块运动的相关性,并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实例:日本地震和土耳其地震提示:我国位于两个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多火山、地震生活常识:地震来了,该如何自救(三)解释地理现象观察板块交界处的两种地壳运动,分析相关地理现象。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成因。结合所学内容,预测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和红海的未来。归纳原因:动手操作:轮廓吻合对此,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启示:大胆猜想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读图观察: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学以致用:动物分布相似: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古老地层相似:这好比撕破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
5、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读图分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都位于印度洋板块。分析总结: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读图分析:世界上的火山、集中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学以致用: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观看视频,说自己学到的自救常识读图分析: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
6、裂谷或海洋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仍在不断隆起;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面积不断缩小;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面积不断扩大三、课堂小结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四、板书设计五、作业布置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六、教学反思1.在一开始引入的环节,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2.在教学中尽量把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最新的地震资料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3.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流程,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4.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给材料放手让学生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刺激学生知识的内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落实课标的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