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第四章 生物分类的方法第二节 从种到界课题从种到界授课人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熟悉各种动物的基本特征的知识。但是这些呈现“点”分布的知识缺乏系统的梳理。本章中第一节,通过学习对植物分类和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分类的意义和操作的基本方法。但是对于“生物分类的意义”、“如何进行生物分类”仍然是懵懂的。这一节内容,并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技巧,只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核心思想,尝试模拟分类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本节课通过带领学生亲历简单的分类过程,体会其中找寻特征的乐趣,是本节课设计的思想。目的是把
2、呈“点”分布的知识串成“线”,最后连成“面”。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科学思维:利用生物分类法,得出7个等级的分类单位;利用调查法了解本地某种生物资源。探究实践:以狼为例,探究动物的分类等级;调查本地区的某种生物资源。态度责任: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3.了解双名法。教学难点利用生物分类知识弄清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下动物的分类的相关内容,思考下:蜻蜓是属于什么动物?蜻蜓既是动物、无脊椎动
3、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为什么要给蜻蜓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呢?学生思考,作答。新课展开1.分类等级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131,请同学们思考:生物分类的等级有哪些?教师总结: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相似程度,逐级分类。生物分类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科学方法:生物分类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131,请同学们自己总结生物分类法。教师总结: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析
4、讨论: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32-133 的内容,思考一下问题:1.同为食肉目的狼、狐和虎之间,狼与狐的亲缘关系近,还是狼与虎的亲缘关系近?为什么?2.分别用7个等级的分类单位描述狼,有什么意义?3.在刚才我们看到的生物图片中,和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哪种单位的生物?和狼亲缘关系最远的是哪种单位的生物?有规律吗?教师总结:狼这个物种,在分类上隶属于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界。植物的每一个物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归属到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之中。2.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134内容,思考: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教师总
5、结:在7个等级的分类单位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双名法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分类等级。演示植物标牌,示生物的学名。总结: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用拉丁文斜体字书写,其中属名的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种加词第一个字母须小写。在种加词后面还常附有命名者的姓名等信息(也可省略)。生物学家们划分了很多的分类等级来对生物进行分类,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4,进行总结。教师总结: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生物。科学方法:调查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P134-1
6、35内容,请同学们回答:调查的过程如何?总结: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组织学生在课下调查本地区的某种生物资料。并思考如下问题:本地区有特色的生物资源有哪些?你提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措施有哪些?课外实践:给校园的植物挂牌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有关分类的书籍,试着设计制作标牌并给校园内的植物挂牌。如果校园里的植物已经有了标牌,请同学们去评估这些标牌上的信息是否准确。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思考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分享与交流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进行作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思考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学生挂牌,评估。课堂小结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结合板书,梳理总结)板书设计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反思这是一节较抽象的课,如何使教学内容详细化、形象化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多处应用详细事例加以类比,使学生更简单理解,图示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关系同样利于学生理解。课堂的活动、师生沟通、生生沟通活跃,民主、主动、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