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三章 从细胞到生物体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课题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授课人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并不陌生,很容易地说出植物的各个结构,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结构就是器官。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的四大组织,再学植物的五大组织,难度就会有所降低。但是植物的五大组织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还是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油菜等实物标本,帮助学生构建组织、器官的概念。素养目标生命观念:1.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逐步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完整的认知。2.认同植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思维:1. 观察与归纳通过观察油菜植株的结构,概括植物体的组织,理解组织构成器官。2. 演
2、绎与推理根据植物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推理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探究实践:通过对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态度责任:透过某结构特点,准确识别它的结构层次,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教学难点区分动植物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番茄的果肉细胞和表皮细胞图片。同学们吃过番茄吗?结合图片说一说:番茄果实不同部位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各有什么功能?吃
3、番茄时,番茄里那酸甜的汁液来自哪些细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课程。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代表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新课展开1.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绿色植物,那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绿色植物,它们都有哪些结构呢?多媒体展示番茄植株及其结构层次图、油菜植株及其六大器官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教师提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六种器官是不是都有各自的功能呢?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1)植物的器官和人体的器官一样吗?(2)人体的器官可以同时存在于我们的体内,那植物的这六种器官也是同时存在的吗?教师提问:能不能将这几个器
4、官也进行分类呢?2.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教师引导同学预习课本P48的内容。俗话说“秋藕连根”,同学们知道藕是植物体的什么器官吗?“藕断丝连”的“丝”是植物体的什么组织呢?教师总结: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有一部分细胞始终保持分裂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就是分生组织。分生组织:分布:根尖、芽尖的分生区等;结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正是由于分生组织的存在,分化后才得到了另外四种组织。保护组织:也就是我们所说葡萄的果肉部分。分布植物体的表面;功能保护作用;结构细胞排列紧密;举例:叶表皮、果皮等。机械组织:茎、叶柄、叶片、花柄、果皮、种皮等处都有机械组织。机械组织细
5、胞的细胞壁厚。机械组织对植物体主要起支撑和保护作用。输导组织:分布贯穿植物体各器官;功能运输水和无机盐(导管)运输有机物((筛管);结构细胞呈长管状;举例叶脉。薄壁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大量的薄壁组织。薄壁组织细胞的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含有叶绿体的薄壁组织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果实和种子中的薄壁组织细胞能够储存营养物质。【小结】通过表格总结四种组织的特点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同学们了解四种组织是相互穿插的。教师指导学习预习P49内容,思考:剥一个橘子,指出构成橘子的不同组织,其中的“籽”也是组织吗?教师总结: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
6、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生物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最后,教师让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思考: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什么异同? 教师总结: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学生讨论交流,简要概括。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学生尝试根据六大器官的功能进行分类。思考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思考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进行作答。课堂小结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结合板书,梳理总结)板书设计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体通常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的。分生组织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薄壁组织等。教学反思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生命体的结构层次,由于结构层次比较抽象,对于不同组织如何形成器官,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本课时教学容量较大,要注意课堂节奏的把握。采用学生自主交流合作与探究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学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较好,只有在个别问题上有少数同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