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道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特征。2.明白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考古发现的内容与意义。3.熟悉炎黄部落联盟大败蚩尤的史实和禅让制。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涿鹿之战;禅让制。教学难点炎黄部落联盟;禅让制。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多媒体资料展示黄帝陵。教师介绍: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这里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敬仰?学习这一课,了解原因。课堂探究板块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
2、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5页,归纳总结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特征。提示:大约在5000多年前,早期城市逐步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2.多媒体出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图片。教师提问:以上图片反映了红山文化的什么特征?提示: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讨论后提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板块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多媒体出示良渚古城图片及考古纪录片片段。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6页内
3、容,找出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提示: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有复杂的水利系统,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在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2.教师提问:以上提炼出的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反映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 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3. 多媒体出示陶寺古城图片及考古纪录片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教师提问:根据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及书中内容,可以对陶寺古城得出什么认识?提示:陶寺古城距
4、今约4300-4000年。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大型墓地集中分布,阶级分化严重。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板块三远古的传说1. 幻灯片展示距今四五千年时中原地区部落分布图,教师介绍阪泉之战、涿鹿之战。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提示: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斗争和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后来演化为华夏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禅让制的定义、禅让制传位的原则、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的顺序。提示: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禅让制传位的原则
5、是要传位给贤德之人,继承顺序是尧、舜、禹。4.播放视频:大禹治水,讲述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大禹治水的精神。提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5.总结本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提示: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是当时留下的实物史料,具有真实性,考古发现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从实证上证明中华文明起源;远古传说为我们寻找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佐证。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6、 A )A.炎帝和黄帝 B. 仓颉和嫘祖 C. 尧和舜 D. 隶首和大禹2.史记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反映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C)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选举制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B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教学反思学习了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祖国,引导学生相信中华民族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伟大祖国会更加富强。